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初的南方,阳光和雨水如一对冤家,你来我往,特别是丘陵地区。湘东南的攸县,或许挟有罗霄山脉的气象,形成了这初夏气候的变化无常,感受很特别。眼前的石羊塘镇谭家垅村,被细雨和阳光洗礼得格外鲜亮——明镜似的水田,一块块,一畦畦,阔大平整,近处屋场水面,几许嫩娇的小荷含苞待放,与细密的浮萍聚合成或圆或方、大大小小的图案;不远处,长腿水鸟在禾田中双双觅食。四周村落,远近错杂,白墙黛瓦,绿意葱茏,风烟俱净,倒影憧憧,正应了唐诗意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派水乡生动的自然风光。
盘桓攸县数日,游酒仙湖,听攸女传说,看宝宁寺、阳升观佛道二教深植的人文故事,访石山书院,林林总总,见识了这个湖湘文化浸润下的小县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现在,来到这田园阡陌、水汽淋漓的乡村,更是别有一番意味。
天地有大美,哲人如是說。如今这词被看重生存、注重生活质量的大众经常引用。但是,这大美,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景观形色、环境生态,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我们是被一种精神吸引,来寻访一位乡贤、一个被亲切地称为“种文化的赤脚教授”夏昭炎的。那天,从酒埠江风景区下来,攸县宣传部长杨喜兰说,我们去见一位退休回乡“种文化”的老人。这就到了县城不远的石羊塘镇谭家垅村。
掩映在绿色水乡中的这座院落,是村子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只听乐曲高亢,人声鼎沸,数十位大妈大嫂扭动身子,随着节拍跳着舞,一位身材削瘦、满头银发的大娘,举着麦克风,麻利地招呼众人,洪亮又幽默地说着欢迎辞,调解了现场气氛。后来得知,这位“民间主持”是夏教授的夫人杨老师。据介绍,这舞与操,运动加娱乐,修身练心,老有所乐,是文体活动中心的保留节目。参与者各得其乐,读书、听课、舞蹈、健身,有家人陪同,是参加者也是观众,民间文化与小村娱乐,相得益彰,颇受村民特别是年长者的喜爱。我们好奇,就近询问一位大妈:您跳了多久?回答说,至少也有三年,身子骨练得有劲了,坚持下来身不由己,上了瘾。然后哈哈一笑:你们也来一下,好玩啊!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妈们伸臂提腿,一板一眼,室内电扇风吹拂,各种彩色服装,飘飞出一道道运动的风景。
乐曲仍欢快地弥漫,闹中取静,我观察四周,几间大小不等的房屋各派用场,有农家书室,有小小会议室、教室,有国学馆、图书馆,是村民们所说的学与玩的场所。中间这个稍大厅堂,除了文体娱乐外,也有展览和告示。有意思的是,在各位手舞足蹈的招式下,一尊孔子大半身坐像和几副儒家的语录联句,肃穆庄重,轻快中透出历史感。从孔子像望去,前面墙壁上立有几大展牌,是关于乡贤文化的。有人像照和事迹介绍,展现出湘东南大地历朝历代乡贤仁人的故事。前面一张彩色照,笑容可掬,正是刚刚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的乡贤达人夏昭炎。
“种文化的教授!”一句亲切的赞叹,是乡亲对夏昭炎服务家乡文化建设的认可。14年前,他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回村,看到乡亲们有了高楼新居,农村有了车水马龙的繁华,可是,休闲文化和儿童教育仍然滞后——农闲时节,不少村民无所事事,有的还惹是生非,一些留守儿童,沉迷于游戏,老年人寂寥度日,玩牌赌博,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贫瘠,矛盾突出。作为文艺学教授,夏昭炎十分揪心,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家乡,让崇文重学的湖湘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帮助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儿童,得到教育的便利,养成好的读书习惯。那年春天,他的胃病术后不久,与老伴杨莲金商议,自掏腰包,在村里办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找场地,看房子,请帮手,募集书本,星星之火,渐渐燎原。2010年,谭家垅高桥小组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其中老年学校、少儿假期学校,已成规模,而乡村书屋,成为攸县农村文化的响亮品牌。十多年来,夏昭炎践行自己的诺言,文化化人,兴学育人,让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学现代知识,跳舞健身,老有所乐,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为了孩子,近年来,他多方奔走,以农家书屋为依托,设立“高桥奖学金”,办“成语大赛”、“才艺培训比赛”等,让孩子们有上进的机会,有幸福的童年。夏昭炎的公益之举,得到社会襄助,学生和同行大力支持,长沙和株洲的一些学校对口帮扶,乡村的文化场所又成为大学的实验基地,教学相长,带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艰苦玉成,名播四方。2018年1月,在中宣部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建设先进集体”的评比中,谭家垅的农家书屋榜上有名。夏昭炎参加了北京的颁奖会,并作了《只为播种文化的那份初心》的发言。他收获了不少荣誉,这一切,他看得很淡,说自己是一个退休老人发挥余热,反哺乡梓,“一个从家乡赤脚走出来的人,回报家乡和社会,是晚年最幸福的事。”
来到书屋,这个约20平方米的地方,几排书架,文史科技,少儿经典,分类有序,大小书籍拥靠依偎,低矮的桌子,便于儿童阅读。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翻读一本童话故事,桌子上还有一本励志书。据说,已有7000册图书。在小小乡村,算是够分量的了。何况,以此为依托,书屋办起了流动的读书室,惠及周边数个村民小组,有所谓“一鸡生五蛋”之说,通过书屋这只“母鸡”,专人定点,把一部分图书流转到周边的五个借阅点,辐射开去,让更多人插上知识的翅膀,受益于文化启迪。夏昭炎说:“我最大的理想是,让家乡农村到处飘散着文化芳香。”
见到夏昭炎,是听他介绍文化中心的初创历史和多年来的坚持。我们坐在长条桌边,他站着面对大家,背景是一幅孔子画像和两联《论语》摘抄。他挎着携式麦克风,一袭运动装扮——黑色背心加牛仔裤,说话细语但有气力,记忆清楚,干练智性。他背心上的字样是美国职业篮球队火箭队英文队标。他的这装束做派,这语速和表述,以及那副坚定的身心,一行中的年轻人也称奇。
离文化中心不远是他的家,我们造访,并得到了一本多年前出版的《境界概说》文艺学著作。他的书房一角,有高高的一堆剪报,足有大半人高,码放得整齐,还有多种杂志和一些图书。周围绿树和农田包围的这座普通二层民房,陈设简朴,用具陈旧,只是一些荣誉牌匾和书味墨香,平添了独特亮色。
在回高桥文化中心的路上,对着夕阳,鲜红的国旗、写有标语的白墙,格外耀眼。标语上墙,直面人心,是乡村文化的一个特点。不同于其他乡村文化的是,这些当下政治时事的名言警句外,多是关于乡风德行、修身仁义的古训。那个“乡贤馆”的铭牌,在中心大院的门楣上高悬,夕阳光照下,古铜沉木般的质感,显得特别厚重。县上乡镇,从夏教授的乡贤义举得到启示,致力于乡贤文化的开掘,打造谭家垅村形象,一副副国学大师们的语录,一尊尊儒家先贤的塑像,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发散出不一样的味道。崇尚传统,推崇乡贤,钟情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现代眼光。如此,小村的魅力和乡贤的影响力,让人感触深长。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谭仲池
盘桓攸县数日,游酒仙湖,听攸女传说,看宝宁寺、阳升观佛道二教深植的人文故事,访石山书院,林林总总,见识了这个湖湘文化浸润下的小县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现在,来到这田园阡陌、水汽淋漓的乡村,更是别有一番意味。
天地有大美,哲人如是說。如今这词被看重生存、注重生活质量的大众经常引用。但是,这大美,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景观形色、环境生态,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我们是被一种精神吸引,来寻访一位乡贤、一个被亲切地称为“种文化的赤脚教授”夏昭炎的。那天,从酒埠江风景区下来,攸县宣传部长杨喜兰说,我们去见一位退休回乡“种文化”的老人。这就到了县城不远的石羊塘镇谭家垅村。
掩映在绿色水乡中的这座院落,是村子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只听乐曲高亢,人声鼎沸,数十位大妈大嫂扭动身子,随着节拍跳着舞,一位身材削瘦、满头银发的大娘,举着麦克风,麻利地招呼众人,洪亮又幽默地说着欢迎辞,调解了现场气氛。后来得知,这位“民间主持”是夏教授的夫人杨老师。据介绍,这舞与操,运动加娱乐,修身练心,老有所乐,是文体活动中心的保留节目。参与者各得其乐,读书、听课、舞蹈、健身,有家人陪同,是参加者也是观众,民间文化与小村娱乐,相得益彰,颇受村民特别是年长者的喜爱。我们好奇,就近询问一位大妈:您跳了多久?回答说,至少也有三年,身子骨练得有劲了,坚持下来身不由己,上了瘾。然后哈哈一笑:你们也来一下,好玩啊!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妈们伸臂提腿,一板一眼,室内电扇风吹拂,各种彩色服装,飘飞出一道道运动的风景。
乐曲仍欢快地弥漫,闹中取静,我观察四周,几间大小不等的房屋各派用场,有农家书室,有小小会议室、教室,有国学馆、图书馆,是村民们所说的学与玩的场所。中间这个稍大厅堂,除了文体娱乐外,也有展览和告示。有意思的是,在各位手舞足蹈的招式下,一尊孔子大半身坐像和几副儒家的语录联句,肃穆庄重,轻快中透出历史感。从孔子像望去,前面墙壁上立有几大展牌,是关于乡贤文化的。有人像照和事迹介绍,展现出湘东南大地历朝历代乡贤仁人的故事。前面一张彩色照,笑容可掬,正是刚刚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的乡贤达人夏昭炎。
“种文化的教授!”一句亲切的赞叹,是乡亲对夏昭炎服务家乡文化建设的认可。14年前,他从湖南科技大学退休回村,看到乡亲们有了高楼新居,农村有了车水马龙的繁华,可是,休闲文化和儿童教育仍然滞后——农闲时节,不少村民无所事事,有的还惹是生非,一些留守儿童,沉迷于游戏,老年人寂寥度日,玩牌赌博,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贫瘠,矛盾突出。作为文艺学教授,夏昭炎十分揪心,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家乡,让崇文重学的湖湘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帮助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儿童,得到教育的便利,养成好的读书习惯。那年春天,他的胃病术后不久,与老伴杨莲金商议,自掏腰包,在村里办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找场地,看房子,请帮手,募集书本,星星之火,渐渐燎原。2010年,谭家垅高桥小组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其中老年学校、少儿假期学校,已成规模,而乡村书屋,成为攸县农村文化的响亮品牌。十多年来,夏昭炎践行自己的诺言,文化化人,兴学育人,让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学现代知识,跳舞健身,老有所乐,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为了孩子,近年来,他多方奔走,以农家书屋为依托,设立“高桥奖学金”,办“成语大赛”、“才艺培训比赛”等,让孩子们有上进的机会,有幸福的童年。夏昭炎的公益之举,得到社会襄助,学生和同行大力支持,长沙和株洲的一些学校对口帮扶,乡村的文化场所又成为大学的实验基地,教学相长,带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艰苦玉成,名播四方。2018年1月,在中宣部等单位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建设先进集体”的评比中,谭家垅的农家书屋榜上有名。夏昭炎参加了北京的颁奖会,并作了《只为播种文化的那份初心》的发言。他收获了不少荣誉,这一切,他看得很淡,说自己是一个退休老人发挥余热,反哺乡梓,“一个从家乡赤脚走出来的人,回报家乡和社会,是晚年最幸福的事。”
来到书屋,这个约20平方米的地方,几排书架,文史科技,少儿经典,分类有序,大小书籍拥靠依偎,低矮的桌子,便于儿童阅读。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翻读一本童话故事,桌子上还有一本励志书。据说,已有7000册图书。在小小乡村,算是够分量的了。何况,以此为依托,书屋办起了流动的读书室,惠及周边数个村民小组,有所谓“一鸡生五蛋”之说,通过书屋这只“母鸡”,专人定点,把一部分图书流转到周边的五个借阅点,辐射开去,让更多人插上知识的翅膀,受益于文化启迪。夏昭炎说:“我最大的理想是,让家乡农村到处飘散着文化芳香。”
见到夏昭炎,是听他介绍文化中心的初创历史和多年来的坚持。我们坐在长条桌边,他站着面对大家,背景是一幅孔子画像和两联《论语》摘抄。他挎着携式麦克风,一袭运动装扮——黑色背心加牛仔裤,说话细语但有气力,记忆清楚,干练智性。他背心上的字样是美国职业篮球队火箭队英文队标。他的这装束做派,这语速和表述,以及那副坚定的身心,一行中的年轻人也称奇。
离文化中心不远是他的家,我们造访,并得到了一本多年前出版的《境界概说》文艺学著作。他的书房一角,有高高的一堆剪报,足有大半人高,码放得整齐,还有多种杂志和一些图书。周围绿树和农田包围的这座普通二层民房,陈设简朴,用具陈旧,只是一些荣誉牌匾和书味墨香,平添了独特亮色。
在回高桥文化中心的路上,对着夕阳,鲜红的国旗、写有标语的白墙,格外耀眼。标语上墙,直面人心,是乡村文化的一个特点。不同于其他乡村文化的是,这些当下政治时事的名言警句外,多是关于乡风德行、修身仁义的古训。那个“乡贤馆”的铭牌,在中心大院的门楣上高悬,夕阳光照下,古铜沉木般的质感,显得特别厚重。县上乡镇,从夏教授的乡贤义举得到启示,致力于乡贤文化的开掘,打造谭家垅村形象,一副副国学大师们的语录,一尊尊儒家先贤的塑像,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发散出不一样的味道。崇尚传统,推崇乡贤,钟情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现代眼光。如此,小村的魅力和乡贤的影响力,让人感触深长。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绘画:谭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