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亦画称妙笔 心手双畅写春风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y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频,1963年生,浙江富阳人。毕业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中国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同时还兼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浙江当代中国画院院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事实上二十年前,蒋频就已经是位颇有名声的书家了。早在他求学时即两次荣获全国高等院校书法比赛一等奖,青年时期其书作便“崭露峥嵘”,引起了圈内外的关注。后来他投身文化产业,且取得了骄人业绩,他的名字便更多地以“蒋董”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过去人们大多只知其擅书,岂不知他还是一位丹青妙手。最近有幸拜赏他创作的几幅花鸟画作品,让我顿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
  应该说,眼下的蒋频已是身兼数职,名声在外。可以说是光环满身,掌声盈耳,鲜花铺地,前程似锦。虽说在事业与生活的双重打拼中,他有过迷茫,有过失落,但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却一刻没有松懈过。二十余年来,无论是从一个“初八山门”的书法爱好者,还是到大学校园里的活跃分子与佼佼才俊:无论是从一个令人羡慕的公务员,还是到艺术品拍卖界的一匹“黑马”,所到之处,作为“焦点人物”的蒋频都刮起不少“旋风”。多年来,不管是喜是忧,是得还是失,他都沿着前辈先贤们的足迹,亦步亦趋,心摩身追,边创业边创作,临池不辍,佳作迭出,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正因为有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生活历练,在“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中,蒋频的神态愈发从容,心态也愈发淡定,渐八“绚烂之极归于平和”之境。古人云:“书为心画”,“画为心声”。这一点,从蒋频的书画作品中不难窥见一二。综观蒋频的书画作品给人感觉最深的是“大气”与“书卷气”。的确,其书法作品,无论是聊聊数行的尺幅小品,还是洋洋数千言的长卷,总让人有健笔凌云、汪洋恣肆的感叹,虽然有时甚至意笔草草,但却翰逸神飞,大有风生水起,山立雷奔之势。蒋频习书,取法晋唐,心仪宋元,广涉明清,既“尚法”又“尚意”,当然更“尚韵”,在多年的求索与实践中,不难看出其受魏晋北碑的浸淫以及黄山谷、米元章、王孟津、徐青藤、傅青主等书法对其的影响。他擅作大字壁书,尤其是在“少字数”的书法创作中,汲取或暗合了现代书法的结体与形式构成,大开大合,奇趣顿生,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为力避“俗书”,独辟新境,他在字形结体上努力尝试一种“陌生化”效果,宁拙毋巧,宁苍毋媚,但其点画与笔墨却取法高古,形式与意趣更与现代审美并行不悖,相互映衬。
  看蒋频的书画创作,似乎是在观赏一场现代艺术的“现场表演”,应该说是一种不大不小的“精神享受”。看他寫字画画时那种随意轻松、淡定从容的状态,我曾戏言,他是在“画字”“写画”。的确,他以充分自信的神态以书八画,以画八书,是他呈现给我们的一个很明显的艺术特点,也是他为之追求的至高境界。如众所知,“书画同源”,“书画一家”,道理人人皆知,内涵不言自明。但真正落在艺术实践上,许多书法家与国画家却与潘天寿先生当年课徒时提出的“不求诗书画印四强,但求诗书画三能”的要求愈来愈远了。眼下书法家能画上几笔的大有人在,然国画家能够题款(尤其是长款)者却是凤毛麟角。单从年龄而言,蒋频在书画界尚属“少壮派”甚或“小字辈”,但他却深谙诗书画印同修之道。我读过蒋频早年写的诗,清新悦耳,气势不凡,且对仗工整,韵律十足。作为西泠印社中人,近年来,他虽然因忙于事务很少治印,但因受韩天衡先生影响,偶尔涉刀,也是格古韵新,极富金石之趣。他的花鸟画作品,以小品居多,应该像许多文人士大夫一样,走的是一条“文人画”的路子。他的画作,恍如一家却又不同,总给人一种“似是而非,乍生又熟”的感觉。但我以为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观其画作,不难发现花鸟画大师青藤、白阳、李蝉、八大的影子,但更多的则是汲取了近现代浙派、海派名家吴昌硕、潘天寿、陆抑非、朱屺瞻、唐云等名家的写意笔墨。其画作大多为兴之所至,率性而为。逸兴草草的用笔,笔松墨活的构图设色,再配上错落有致的题款,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互融,逸趣横生,充溢着“书卷气”与“文人气息”,因而,他虽说平时多以“书家”的面目出现,但其画作一旦“亮相”,便博取了同行的喜爱与喝彩,并获得了浙派名家曾宓、钱大礼、孔仲起和海上名家程十发、韩天衡、林曦明等前辈的一致嘉评。
  蒋频习画虽说不是“科班出身”,却是一出手便不俗,绝无“野狐禅”之习。近期观其画作突飞猛进,骨格清奇,庶几可与其书作相媲美了。
  近些年来,蒋频亦书亦画,半文半商,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业绩,除了他的天资聪颖和良好的悟性,更重要的还在两个方面:一是得益于他青年时期求学与习书的艰辛磨砺,二是得益于他的广拜良师,广交益友。的确,经常与名家切磋,向智者求教,与高手过招,对自己自然是一个最好的促进与提升。当然他的生活阅历,广闻博见与忙中偷闲时的自觉修为,更成就了他艺术的灵性和创造性。是的,从“渐修”到“顿悟”,看似寻常,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是非常人能够比拟的!
其他文献
櫻桃画法  取曙红加藤黄调和,一笔画出一个圆形果实。用深墨画出果柄及果实前部的小黑点。
期刊
一个朝代如果固守传统、妄自尊大、安于享受、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朝代最终的结果将是悲哀的,中国的清朝时期,尤其是清朝末年就是这样的。1840年英法联军的战火烧到了一只沉睡了许久的狮子,腐败无能的政府、懦弱胆怯的人民像是在沉睡中被针扎了一下,想要反抗,但是已经晚了,敌人的战火已经慢慢逼近国都。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一沈曾植,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于道光三年(1850年)降生了。  在《沈曾植年谱长编
期刊
2015年12月23日至26日,由上海书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新闻晨报共同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雅昌艺术网、新浪网、美术天地作为支持单位的“吟赏诗情  品味画意——以诗征画中国画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次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
期刊
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在大陆出版界是位传奇人物。笔者通过采访、观察并阅读与其相关的图书和文献,整理出其成为一位修秀编辑的十种能力,提供给现任的编辑、未来的编辑作为参考、借鉴。    1.语文能力  在所有语言中,沈公最拿手的是俄文。因此能看懂马克思、列宁的原著,这对其编辑生涯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沈公还学过英语、西班牙语、世界语。  1954年,沈公出版一本叫《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的书。当时搞出版的
期刊
前言  2015年10月2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办了“董作宾甲骨书法捐赠典礼”,同时在历史文物陈列馆举办特展。  这批捐赠的书法共九件,是董作宾送给台静农的作品。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1895年3月20日生于河南南阳,1963年11月23日卒于台北。董作宾从1928年开始,进行殷墟甲骨的调查和发掘,为甲骨文的出土做出巨大贡献,终其一生对甲骨的研究从未间断,在学术上取得重
期刊
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馆五周年之际,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于2015年9月16日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其馆藏重要的中国绘画作品,涵括宋、元、明、清及至近现代六十九件(套),而其中又有多件都是首露真容而未曾见于之前的展览或者出版。  在广博一万余件书画藏品中,尤其以明清时期与岭南地区的绘画最为大宗。而此次展览则是以其馆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及不同风格的作品来
期刊
编者按:比起2015年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火热场面,2016年在台北故宫呈现的“公主的雅集”似乎只是博得了业界的关注,这固然有两岸往来的些许不便以及时下大陆游客骤减的客观环境所限,但如果从展品精美以及策展的专业程度来看,此次台北的展览及相关的研究、出版成果的确值得关注。元朝虽然统治时间较短,但却是中原再度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段,曾经在宋、佥割据时期南北的皇室收藏,因统一而汇聚并得到整理,南北并行
期刊
在20世纪海派书画史视野中,陆维钊先生的艺术人生,无疑是文史学科与书画艺术整体交融的人生演绎。他是一位从中国文史学术传统脉络里走过来的书画家,他的身上有着浓郁的书卷气与宽博的学者气象。他是20世纪海上现代学人中,以传统诗画一体文人观念为实践基石的一类典型。这是他与众多以书画为业的20世纪书画家们所不同的地方。他的学人生涯,始终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为诗词创作与研究,一为书画创作与研习。陆维钊先生深以为
期刊
江寒汀,近代海派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是海派绘画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开启了清新、自然、典雅的画风,犹如徐徐春风吹遍了江南。  少时,江寒汀的画作已独步乡里,但他并不满足于此,16岁那年,他拜当地一位绘画名家陶松溪学画。老师很喜欢这位充满灵气的学生,不仅教他笔墨技法,也讲解画理,还拿出宋元遗存及海派名家蒲华、虚谷、任颐等大家真迹给他临习,几年下来,他的画艺大有长进,每一笔、每一幅都充满着笔墨情趣。后随
期刊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1735),名爱新觉罗·胤禛,笃信佛教,深通佛理及禅宗心法,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自视“垂裳宇内一闲客,不衲人间个野僧”,继位后甚至曾自比释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亲参实悟,参透三关的帝王。雍正精通《金刚经》,尚未即位时,经常在王府中讲解此经,平日亦勤于抄写,现存其于康熙五十三年所抄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该抄本在乾隆一朝被尊奉为护国镇物,藏于内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