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完成与课程的整合,优化教学效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原则和方式两方面,为教师更好完成融合之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原则;方式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推动着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竞争主流。
如何使教育信息化,更好的开展教学?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通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又是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不难看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就应该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有效的推动教育的进步。
1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挑战。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其自身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的教育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价值观的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多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有效锻炼,不断的提高信息化和学习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黑板、挂图、教具等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满堂灌的形式保证的教学进度的完成。忽略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以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教学,集成了信息化的多媒体性、集成性、交互性、非线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教学手段,把单一、分散、不同类型的素材经过处理后以图、文、声、影的形式呈现,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从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到观察事物发展的本质;从只能从教学中想象到可以清晰的观看等,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观和空间感,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过程个性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课程中,使其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叠加,对于各学科教师来说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清楚认识信息技术的优缺点,以适应新发展的教育理念为知道,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恰当的实现信息的整合,优化本学科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的教学心得和一线教师的沟通,总结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2.1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个思想古板落后、不思进取、传统守旧的老师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新型的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探索开发信的教育模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取得教学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从“教书匠”变为一名科研型、学习型现代教师。
2.2兼收并蓄,综合运用教学理论指导信息与课程的整合
在教育业,对于信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众说纷纭,每种理论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取其优点,去其糟粕”兼收并蓄,选择恰当的理论作为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2.3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进行整合
在教学过程,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所以在整合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整合。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减数分裂》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形式展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和详细的讲解各时期的特点,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能清晰明了的讲解,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由于这个过程毕竟是静止的,学生在认知上只停留在它的特点上。此时老师可是制作一个减数分裂的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學生能在空间认知上亲生感受到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其更加深刻准确的认识,并且这样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如果能在你的课堂上,把信息技术整合进去,那会使你的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
2.4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非线性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序列的问题串、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信息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课余时间建立学习网站,通过学习网站布置一些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教师上传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建立聊天室和BBS系统加强师生的交流。建立学科资源库,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
2.5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新型模式,但并不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教学,把信息技术当做教学课程的“万能钥匙”滥用信息技术,强烈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本末倒置。 大家注意,我们所强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更好的优化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但它不可以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该用的时候采用。改用板书的还是要用板书,该用实物、模型、挂图的还是应该使用。只有抽象、复杂、需要补充的我们在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同时,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实验和实践教学,很多教师为了方便直接给学生看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对学习产生厌恶,这样的教学就得不偿失。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它还是一种辅助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所以,如何更好的使用这种教学工具,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方法中,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3 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方法研究
在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下,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成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通过研究总结,目前信息整合课程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学习信息技术模式(L-about IT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为后面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理论技术基础。(2)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模式(L-with IT ),即是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工具。(3)在信息技术中学习模式(L-in IT ),即在信息技术创造的信息环境中信息自主学习的模式。此模式主要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强调的是L-with IT和L-in IT模式,在吸取两种模式的优点后创造出来的适合实践、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成功整合方式之一——WebQust。
WebQust形式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或者是一项任务,急需解决。在课程计划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分析和综合得出为解决方案。此形式很好的完成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又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又充分的利用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优越环境。
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启示我们,要实现课程整合不仅靠WebQust这一条途径就能实现。作为一线的教师,还应该探索教育规律,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整合方式。
3.1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情境创设中
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教師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形象的延时其中某些难易理解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发现问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2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课程演示的工具
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整合主要的形式。演示概括起来又分为知识构建、交流协作、教学辅助等。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把图、文、声、影等技术有机的组合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构成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科需要,把我们所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演示出来。循序渐进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3.3建立学生“教学、学习、实践一体”立体化教学体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教学中要坚持课堂学习、网上自主搜索、课后实践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以启发式和互动的形式展开。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一些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建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科等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资源。自主实践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理解后深层次的学习。通过一些实验,课后课程设计,课后创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重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各学科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都是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课堂。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目标点。把死的知识和思维训练、情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找到乐趣,激发好奇心和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改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完成与课程的整合,优化教学效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原则和方式两方面,为教师更好完成融合之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原则;方式
当今时代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推动着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竞争主流。
如何使教育信息化,更好的开展教学?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通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又是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不难看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就应该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有效的推动教育的进步。
1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挑战。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其自身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的教育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价值观的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多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有效锻炼,不断的提高信息化和学习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黑板、挂图、教具等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满堂灌的形式保证的教学进度的完成。忽略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以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教学,集成了信息化的多媒体性、集成性、交互性、非线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教学手段,把单一、分散、不同类型的素材经过处理后以图、文、声、影的形式呈现,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从只能了解事物的表象到观察事物发展的本质;从只能从教学中想象到可以清晰的观看等,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观和空间感,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过程个性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如何有效的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课程中,使其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叠加,对于各学科教师来说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清楚认识信息技术的优缺点,以适应新发展的教育理念为知道,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恰当的实现信息的整合,优化本学科的教学效果。根据本人的教学心得和一线教师的沟通,总结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2.1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个思想古板落后、不思进取、传统守旧的老师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新型的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探索开发信的教育模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取得教学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从“教书匠”变为一名科研型、学习型现代教师。
2.2兼收并蓄,综合运用教学理论指导信息与课程的整合
在教育业,对于信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众说纷纭,每种理论都有其优缺点。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取其优点,去其糟粕”兼收并蓄,选择恰当的理论作为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2.3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进行整合
在教学过程,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所以在整合过程中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整合。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减数分裂》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课件图片的形式展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和详细的讲解各时期的特点,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能清晰明了的讲解,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由于这个过程毕竟是静止的,学生在认知上只停留在它的特点上。此时老师可是制作一个减数分裂的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使學生能在空间认知上亲生感受到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其更加深刻准确的认识,并且这样也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如果能在你的课堂上,把信息技术整合进去,那会使你的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
2.4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非线性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序列的问题串、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信息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课余时间建立学习网站,通过学习网站布置一些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教师上传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建立聊天室和BBS系统加强师生的交流。建立学科资源库,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所需的知识。
2.5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新型模式,但并不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教学,把信息技术当做教学课程的“万能钥匙”滥用信息技术,强烈依赖多媒体,照本宣科,本末倒置。 大家注意,我们所强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需要的情况下,更好的优化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但它不可以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该用的时候采用。改用板书的还是要用板书,该用实物、模型、挂图的还是应该使用。只有抽象、复杂、需要补充的我们在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同时,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实验和实践教学,很多教师为了方便直接给学生看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对学习产生厌恶,这样的教学就得不偿失。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它还是一种辅助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所以,如何更好的使用这种教学工具,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方法中,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3 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方法研究
在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下,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成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通过研究总结,目前信息整合课程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学习信息技术模式(L-about IT ),即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为后面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理论技术基础。(2)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模式(L-with IT ),即是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工具。(3)在信息技术中学习模式(L-in IT ),即在信息技术创造的信息环境中信息自主学习的模式。此模式主要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强调的是L-with IT和L-in IT模式,在吸取两种模式的优点后创造出来的适合实践、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成功整合方式之一——WebQust。
WebQust形式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或者是一项任务,急需解决。在课程计划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分析和综合得出为解决方案。此形式很好的完成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又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又充分的利用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优越环境。
通过这个成功的案例启示我们,要实现课程整合不仅靠WebQust这一条途径就能实现。作为一线的教师,还应该探索教育规律,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整合方式。
3.1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情境创设中
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教師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形象的延时其中某些难易理解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发现问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3.2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课程演示的工具
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整合主要的形式。演示概括起来又分为知识构建、交流协作、教学辅助等。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把图、文、声、影等技术有机的组合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构成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科需要,把我们所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演示出来。循序渐进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3.3建立学生“教学、学习、实践一体”立体化教学体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教学中要坚持课堂学习、网上自主搜索、课后实践的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以启发式和互动的形式展开。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一些作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建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科等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资源。自主实践主要是学生对教学理解后深层次的学习。通过一些实验,课后课程设计,课后创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4重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各学科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都是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课堂。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目标点。把死的知识和思维训练、情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找到乐趣,激发好奇心和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