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有乡消息》对“进步”话语的质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莫里斯的不朽作品——《乌有乡消息》自从问世以来就备受文学评论家们的青睐。学术界大多侧重于从美学、文艺学、建筑、艺术、人生观、共产主义社会观等角度剖析该作品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延续了英国小说家对“进步”话语质疑的传统。小说通过运用新旧对比的方法,体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和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最终实现了对“进步”话语的质疑。《乌有乡消息》对“进步”话语的质疑正是莫里斯深刻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对中国当今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乌有乡消息》 进步话语 质疑
  一、引言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仍在英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可否认,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在经济、科技和工业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与巨大进步。此时,一些学者开始对工业革命所带给英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大肆褒扬。例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及政治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在撰写的《自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即位以来的英国史》(即《英国史》)中不仅称赞英国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修养的人民”,而且断言“进步将在英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笔者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进步”话语应运而生并成为此后一段时期内的主导话语。然而,一些文学家自“进步”话语一出现就对其提出了质疑与挑战。如以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和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为代表的一些英国作家清楚地意识到:在所谓的“进步”的光环下其实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与危机。怀着高度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感,他们在作品中对“进步”话语进行了质疑。因此,这些作家通常被认为是质疑“进步”话语传统的先行者。
  和其他伟大著作一样,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自从问世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广泛评论的焦点。学术界大多侧重于从美学、文艺学、建筑、艺术、人生观、共产主义社会观等角度剖析该作品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共产主义社会观角度更是学者们评判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英国20世纪著名学者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科尔就曾指出:一方面,莫里斯在这部小说中为人们呈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莫里斯从一开始便意识到该小说无法被当做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在科尔眼中,莫里斯的社会主义观无疑是“不可救药地陈旧与迂腐的”。(笔者译)文化学大师雷蒙·威廉姆斯认为:《乌有乡消息》阻碍了莫里斯社会主义观的进步,因此这部小说不具有可行性。然而,笔者认为。我们在对该作品的价值进行评析时。应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考虑在内。事实上,《乌有乡消息》诞生之时正是“进步”话语与反“进步”话语呼声并存与对抗之时。莫里斯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质疑“进步”话语的作家行列。延续了英国小说家们对“进步”话语质疑的传统。
  与其他质疑“进步”话语的小说相比,《乌有乡消息》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对梦境形式的运用和对威廉姆·格斯特这一特殊人物形象的塑造。首先,梦境的形式为小说叙述者格斯特进入一个全新的“乌托邦”理想社会并最终返回他所生活的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通道。其次,格斯特这一名字暗示终究有一天小说叙述者要从梦境中醒来,重新面对19世纪末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客人”不同。小说叙述者抵达“地上乐园”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享受或者游山玩水,而在于探索与追寻。最终,格斯特作为“客人”行走于新旧两个世界之间,不断地揭示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和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笔者认为,《乌有乡》对“进步”话语的质疑主要体现在莫里斯对新旧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差异的对比上。
  二、对“进步”话语的质疑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少社会问题也出现了。作为一位极富洞察力的作家,威廉·莫里斯清楚地意识到:在“进步”面具的掩盖下,工业化已经打破了人与大自然间原本的和谐关系。首先,这时期的英国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是相分离的,甚至坚持大自然应该屈服于人类的意志,人类定能战胜大自然。在《乌有乡》中,莫里斯借克拉娜之口对人们这一错误认识进行了清晰的展现:“他们将所谓的‘自然’当作一种东西,而把人类当作另一种东西。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当然会企图使‘自然’成为他们的奴隶,因为他们认为‘自然’是在他们之外的东西。”乓次,在莫里斯生活的年代,大批人为囤积物质财富而不择手段,不惜以残忍地破坏大自然为代价,正如哈蒙德在《乌有乡》中所叙述的那样:“接近十九世纪的末期,乡村差不多全部消灭了,除非它成了制造业区域的附属地带,或者本身变成了一种较小的制造业中心。人们听任房屋损坏倾颓;为了粗劣的木柴所能换到的几个先令,人们肆意砍树。建筑物变得难以形容地丑陋难看。”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个团体中的一些成员“为了表示他们没有闲着。就随时随地做一些破坏的事情;像砍伐树木,从而毁坏了河岸;疏浚河道(总在不需要疏浚的地方进行),而把挖出来的东西堆在田地上,使田地受到损害,等等”。
  然而,格斯特在“乌托邦”社会中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刚刚踏入新世界,他便惊奇地发现:“那肥皂厂和它的吐着浓烟的烟囱不见了;机械厂不见了;制铅工厂不见了;西风再也不再由桑奈克罗弗特造船厂那边传来钉打锤击的声响了。”在反复与19世纪末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比较后,他清楚地感受到在那花园般的社会,大自然已经不再沦为人类的奴隶。人类深深地依恋并热爱着他们栖息的每一寸土地。人们悉心呵护大自然,“喜欢看见所有的东西都十分整齐清洁,井井有条,明朗轩敞”;“在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凡是不合理的,他们就要加以改变。”“乌托邦”社会中人们的出行方式极为环保,他们不会选择乘坐工业化的产物——冒着黑烟的蒸汽火车,而是选择划船或者乘坐马车。当许多学者对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进步”与“文明”大肆称赞时。莫里斯却在《乌有乡》中启发读者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恰恰有力地证实了他对“进步”话语的质疑与挑战。
  《乌有乡》中所刻画的“乌托邦”社会的魅力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上,而且体现在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上。随着19世纪工业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每天无所事事。靠剥削无产阶级囤积大量财富。享受着奢侈生活;无产阶级起早贪黑,终日劳作,却仍旧无法摆脱贫困与饥饿的困扰。这时,即便是同一阶层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疏远与隔离。只有在利益与金钱的驱动下人们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否则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一旦涉及利益的冲突,所谓的“友谊”就会瞬间分崩离析。工业化的进步非但没有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反而使原本的温情与爱消失殆尽,并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伪君子。哈蒙德曾对此现象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总结:“十九世纪的人是伪善者,他们表面上装得很仁慈,可是不断地在虐待那些他们胆敢虐待的人,把这些人无缘无故地送进监狱。”比外,性别歧视也充斥着这个所谓的“进步”社会。女性追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然而,莫里斯在《乌有乡》中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与爱的理想社会。在那里,虚伪与狡诈不见了踪影,每个人都热情好客,善于沟通。格斯特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人的盛情款待。这甚至让一向生活在冷冰冰社会中的他一开始感到有些不自在。很快,他就发现热情好客、真诚待人其实是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在新世界中,没有阶级分化和阶级冲突,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男女工人和谐地在一起工作,手工作坊与其说是生产产品的场所,不如说是大家畅快交流之地。女性还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爱情。例如,克拉娜在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爱迪克之后。提出了分手。但她的这项决定并没有受到他人的指责与非议。因为在当地人看来。女性同样拥有追寻幸福与寻找真爱的权利。通过对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扭曲的人际关系与理想社会中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比对,莫里斯成功地实现了对“进步”话语的质疑与挑战。
  三、结语
  《乌有乡》可以被看做是一部延续了英国小说家质疑“进步”话语传统的伟大著作,并彰显了莫里斯深刻的人文关怀。直至今天,莫里斯的思想对我们飞速变革、发展的中国社会仍颇具启发意义。当享受着所谓的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时,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对当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际关系方面所存在的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呢?毫无疑问,莫里斯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创作的《乌有乡》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其他文献
摘 要: 晴雯在《红楼梦》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性格中包含了很多“真”和“美”的成分,这不仅使她在众多丫鬟里脱颖而出,而且为她高贵的人格戴上了一圈光环。正是她性格的本真和人性的自觉,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  关键词: 《红楼梦》 晴雯 性格 命运悲剧  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是他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去发觉它的魅力所在。但更让我们沉浸其中,唏嘘感叹的依然
摘 要: 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建学科基地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学科方向 学科队伍 学科基地  所谓学科,是指以研究和传授高深专门知识为内容,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形式。  学科是学术的土壤、创新
摘 要: 中国历史上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遮蔽的图景。由于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将此时期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一概而论”,划分到“汉奸文学”、“附逆文学”的范围之内。对此时期一些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纯文学”价值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与研究评价。本文试图探讨伪满洲国时期的“鬼才”作家爵青为代表的都市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以及深入比较研究东北都市小说同30年代的海派都市小说
摘 要: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领域的一项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载体。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各国音乐的交流逐步加深。本文在分析西方音乐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西北花儿的历史及现状,结合当代音乐剧的发展态势,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途径做了一些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中国民族音乐 音乐剧 西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对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高校本科导师制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共存的必要性,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物理系为例,提出一种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并具备相当推广价值的本科导师制工作模式。  关键词: 本科导师制 对策 实践教学  一、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摘 要: 评价理论作为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延伸,其对话语中人际意义的分析与研究是语言学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Martin的评价理论成了各类语篇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试金石,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文化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在新闻语篇中,对于事件发生的评述,要求依据新闻撰稿的特点:客观、真实。尽管如此,人际意义在新闻语篇中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新闻的主旨与方针。  关键词: 功
摘 要:本文认为要指导学生“产生思想内容”,在幼儿童话故事创编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参照范例,运用中掌握幼儿童话的特点;改编经典,运用中借鉴作者的构思技巧;看图创编,运用中构筑幼儿童话内容;编写提纲,命题创编中检验成效。  关键词:幼儿童话故事创编 思想内容 指导方法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既然是巧媳妇,就应该设法找到“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否则,她就配不上巧媳妇这个称号。学会改编或创编幼儿童话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明确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具体工作为例,尝试探索了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辩证关系 实现途径  一、立德树人含义及现实意义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
摘 要: 概括小说人物形象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时的一个难题。为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抓住人物特点,总结人物形象,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人物对话入手,利用修辞学进行语料分析,归纳人物形象,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时,体悟交际语言的精到奥秘,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 小说人物形象 修辞 中学语文 语言运用能力  一、引言  据调查,中学生最喜爱读的课文是小说,但其所处年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引领教师优化了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为此,作者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设计出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语文作业。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愉快地完成各项作业。  关键词: 语文作业 新课程 作业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