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比作阅读教学的两翼,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朗读比较,加强默读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而且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默读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读物的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从中也可以看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许多语文课堂一味地、机械地、单调地重复朗读,挤占了学生凝神静思的时间,使阅读活动在浅层面游走。另外,朗读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而默读往往造成课堂冷场。因此,许多语文教师特别钟爱有声的朗读,使得无声的默读受到冷落。
首先表现在默读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明显体现出重朗读轻默读,更有甚者,将默读练习干脆排除在阅读课堂之外,整节课看不到默读的踪迹。
其次是指导方法偏于简单。默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外在要求,再加上几个阅读问题,而对于默读过程中的内在表现无从捕捉,监控也缺乏有力的抓手。
第三,缺少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实际教学中缺乏可供操作的系统的默读评价工具,这也是造成当前默读训练受到冷落的因素之一。
默读十分强调自主性,其练习的自由度更大,阅读内容、方法、速度等都应给学生以自主选择。默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是否集中、阅读理解是否准确、阅读思维是否有深度等问题,教师难以即时掌握,给默读指导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中低年级的默读要注意找准训练的关键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1.夯实朗读,为默读养根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发现,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由此可见,朗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是默读的准备阶段,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默读无从着手。对于中低年级的默读指导,教师要特别重视打好朗读的基础。
2.轻声带读,为默读引路
由朗读发展到默读,学生要经历小声轻读的过渡阶段,会不断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口中念念有词或指读,此时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直接转换成意义,须经读出字音,才能领会字义。可见,朗读的模式仍在默读中起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练习的起点要低,默读练习初始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学生不跟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恒心。
3.明确任务,为默读提速
有了明确的默读任务和要求,就容易增强学生默读的注意力。注意力是默读最重要的心理因素。默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程度,注意力也决定了默读的速度,而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注意时间短,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阅读注意力的训练。
有了默读的任务,也可防止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匆匆过目、不求甚解地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默读任务开始是单项的,逐步过渡到多项,默读的目标应该明确而适度,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尝到成功的喜悦。
4.交替进行,为默读减压
中低年级默读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降低练习难度,根据阅读材料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默读练习可以与朗读交替进行。当教师预测到学生默读有障碍时,可以通过朗读进行矫正,以降低默读难度,提高对默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段落,教师就可以变朗读为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质疑。
5.加强监控,为默读把关
阅读的自我监控可以保证阅读任务有效达成,对于默读练习尤其重要,这也是默读的规律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对自我监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必须示范整个自我监控过程,把这个过程中不能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一个范例。教师可以先指定一段课文,与学生一起默读。并假设自己的理解发生困难时,怎样思考,怎样采取措施,同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默读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语文课堂不但需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也需要一份静思默想的宁静。老师们,请别再让默读受到冷落!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读物的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从中也可以看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许多语文课堂一味地、机械地、单调地重复朗读,挤占了学生凝神静思的时间,使阅读活动在浅层面游走。另外,朗读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而默读往往造成课堂冷场。因此,许多语文教师特别钟爱有声的朗读,使得无声的默读受到冷落。
首先表现在默读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明显体现出重朗读轻默读,更有甚者,将默读练习干脆排除在阅读课堂之外,整节课看不到默读的踪迹。
其次是指导方法偏于简单。默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一些简单的外在要求,再加上几个阅读问题,而对于默读过程中的内在表现无从捕捉,监控也缺乏有力的抓手。
第三,缺少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实际教学中缺乏可供操作的系统的默读评价工具,这也是造成当前默读训练受到冷落的因素之一。
默读十分强调自主性,其练习的自由度更大,阅读内容、方法、速度等都应给学生以自主选择。默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是否集中、阅读理解是否准确、阅读思维是否有深度等问题,教师难以即时掌握,给默读指导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中低年级的默读要注意找准训练的关键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1.夯实朗读,为默读养根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发现,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由此可见,朗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是默读的准备阶段,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默读无从着手。对于中低年级的默读指导,教师要特别重视打好朗读的基础。
2.轻声带读,为默读引路
由朗读发展到默读,学生要经历小声轻读的过渡阶段,会不断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口中念念有词或指读,此时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直接转换成意义,须经读出字音,才能领会字义。可见,朗读的模式仍在默读中起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练习的起点要低,默读练习初始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学生不跟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有耐心和恒心。
3.明确任务,为默读提速
有了明确的默读任务和要求,就容易增强学生默读的注意力。注意力是默读最重要的心理因素。默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己注意力的控制程度,注意力也决定了默读的速度,而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注意时间短,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阅读注意力的训练。
有了默读的任务,也可防止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匆匆过目、不求甚解地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默读任务开始是单项的,逐步过渡到多项,默读的目标应该明确而适度,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尝到成功的喜悦。
4.交替进行,为默读减压
中低年级默读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降低练习难度,根据阅读材料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默读练习可以与朗读交替进行。当教师预测到学生默读有障碍时,可以通过朗读进行矫正,以降低默读难度,提高对默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对于需要凝神静思的段落,教师就可以变朗读为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质疑。
5.加强监控,为默读把关
阅读的自我监控可以保证阅读任务有效达成,对于默读练习尤其重要,这也是默读的规律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对自我监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必须示范整个自我监控过程,把这个过程中不能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一个范例。教师可以先指定一段课文,与学生一起默读。并假设自己的理解发生困难时,怎样思考,怎样采取措施,同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指导对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默读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语文课堂不但需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也需要一份静思默想的宁静。老师们,请别再让默读受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