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线勾连 柔韧钢传情

来源 :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wj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辞海•艺术分册》中对雕塑的解释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这是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版本解释。三十年来,中国的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之一,伴随着中国艺术观念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在与国际艺术潮流的不断吸取和融会中,早已突破了这种源自古希腊的命名解释,在材料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出生于学院雕塑科班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仅将雕塑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更看成是开放的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甚至于在使用的材料媒介和形式语言上,更加强调直接性和现成性,吸收了装置艺术的许多思维观念。将沉重静态的雕塑实体轻盈化和动态化,或者将自然中难以固定和表现的事物或者现象物化为空间中的结实作品结构,成为当代雕塑艺术家看待各种材料并且转化这些材料的一种创作方法论。
  在中国本土接受了艺术本科的专业学习并且在海外深造过的年轻女性艺术家郝友,恰好沿着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子。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把雕塑视为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空心通透的开放结构。为了体现出她的作品是作为空间环境中的一种开放的结构,因此她没有像许多同行那样在造型材料上选择结实塑形的块面,而是缠绕绵延的线条——她要用线条来编织出自己对空间形体结构的理解。与中国民间竹匠用竹子和箅子编织出各种日常生活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她选择了具有足够韧性但纤细的钢筋来缠绕而不是编织出一定的形象。
  难以想象的是,一根韧劲十足的钢筋是怎样在这位年轻女性的纤纤小手中,被周而复始地弯曲起伏并最终消失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接点上的。在东方的女性艺术中,形式语言上的反复、繁复、缠绕和纠结,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女性阴柔缠绵和生命绵延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女艺术家在创作装置等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会选择使用柔软的植物和服饰棉料,而郝友却使用了多为男性艺术家专属的金属不锈钢材料。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钢的内在柔性和韧性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原本物理属性的巧妙转换,更体现出艺术家对类型化和雷同了的女性艺术风格的警惕。
  郝友对纤细钢筋的选择,与她对空间中形体结构的理解密不可分。在她看来,雕塑的形体越简洁越概括,越能体现出作品本身内在的生命力和生动性。所以,如何对待和处理大千世界中的山石、树木、花卉、流云和水波,如何在形体语言上取自然事物之神似而非形似,就需要不断地对形体结构进行思想和意识上的抽象和提炼,需要摆脱形象的束缚。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然和世界的态度,有着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中国早在公元三、四世纪的魏晋时代,文人墨客们就发现并且大量赞美大自然的景色,自然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崇高象征物。从那时起,中国文人和艺术家强调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但并非简单地格物致制,拘泥于细节,而是通过观察去捕捉和体味自然的生命脉动,去发现自然的气象。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是放情山水又比附山水的最好词句。郝友出生江南水乡,那里草木葱茏,山川秀丽,自古多出文人雅士,钟灵毓秀的环境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态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山的形状,云的气象,水的阴柔,总是能通过在空间中穿行的纤纤钢线编织出来,呈现出来,幻化出来。
  观赏郝友晶亮通透的线性雕塑,人们仿佛成了艺术家本人,视线被艺术家时而放在了作品的内部,去体味由里及外的自由出走;时而放在了作品外部,去感觉在更大的空间里这个线性雕塑所编织出的提示性的结构⋯⋯虚虚实实,似有还无;起起伏伏,欲方又圆。它取意于自然,又不似自然;它纤纤筋骨,却透露着祥和与仁爱;它举重若轻,却充实着满满的情感。
其他文献
无论天然玉料,还是人工玉器,玉,在中国人眼里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比如我们用“冰清玉洁”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纯洁;比如把一些赏心悦目的女孩称之为“玉女”;比如成语中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千古名句;比如把办成一件好事说成“玉成”此事,等等。  这份对玉的膜拜,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我们祖先佩玉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红山、良渚、殷墟等早期文化中均有佩玉
期刊
摘 要:“音乐分析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名称,2009年10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呈不断上升趋势,学者们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研究。有感于此间众多理论学者的创造性学术成果,回顾学习经典文献的同时,希望通过本篇导读为更多的致力于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识之士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而使这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
期刊
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个反映世界著名时尚品牌设计历程与特色的展览:“法国设计先锋与艺术大师们的对话”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由香奈儿协助、当代艺术界知名策展人尚路易弗蒙(Jean-Louis Froment)策划。400多件展品从世界各地汇集在一起,包括油画、素描、照片、影像短片、雕塑、手稿以及时装设计、香水珠宝等。这些珍贵展品有些来自私家珍藏,有些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国家级博
期刊
摘 要:“琴歌”是中国古老的艺术歌曲形式。从《诗经》到《乐府诗集》,从《琴史》到《白石道人歌曲》,琴歌随着中国音乐的历史流动着、交融着、回荡着。琴歌艺术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形式被传承下来。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中国琴歌艺术也在不断更新与自我发展,它借西方传入的艺术歌曲的形式,在近当代不断发展、更新,大量作曲家借用中国古代诗词,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美声演唱方法,发展成了新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形式。
期刊
美国市场缓过气儿来,保值大师作品受亲睐,现代艺术大放异彩  2011年度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共计68079名参观者,FIAC在10月23日周日晚间结束,对大多数画廊来说,交易非常可观。  2011年度第38届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成功落下了帷幕。来自21个国家共168间画廊在艺博会上展出,5天内(1天业内开放日+4天公众展)吸引了近700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证明本届FIAC的
期刊
地方文化名片风潮兴起  2011年11月5日下午,由何桂彦策划,殷双喜任学术主持的“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在寺上美术馆开幕,主办方位于北京顺义区。  展览以中国当代雕塑史发展脉络为基础,共展出了包泡、隋建国、徐冰、傅中望、展望、梁硕等54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展览试图在梳理中国当代雕塑三十年发展史同时探索当代雕塑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除了展览,这也是寺上美术馆
期刊
摘 要:在全球經济一体化的当下,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文化进化论的影射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同在文化领域中拧绳交织,结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背后的整块幕布。在满族音乐日渐消弭的现状背后,除了共知的原因外,还在于以政府官员为重的文化行政管理阶层、专家学者为主力的研究阶层和以“局内人”自居的大众阶层。三者在满族音乐事象的传承参与中,所持的理念和立场各有偏重,使现实的传承研究成果仅流于平面化的分析和深度匮乏的叙述
期刊
美国纪实摄影最重要人物之一,Diane Arbus (戴安阿勃丝)48岁就离开了人世。1971年7月26日,她穿戴整齐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割开了自己的双腕。一年以后,纽约MoMa美术馆举办了她的个人回顾展,趋之若鹜的人群在美术馆前排起了长龙对。展览共计25万余人参观。此后,戴安阿勃丝的个人回顾展巡回了美国各个角落。  她的作品经常和她的自杀事件相提并论,仿佛这个绝望的举动是因为她长期在异常艰难
期刊
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屠宏涛一直很迷恋涂鸦的感觉。但从画面效果来看,他的作品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涂鸦”。作为一种独立的当代艺术形态的涂鸦——无论是巴斯基亚这类与表现主义有很深渊源的涂鸦,还是基思哈林这类作为比较极端的波普形式的涂鸦——的基本特征都是极力消除需要复杂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三维幻象和条理分明的造型感觉,呈现为一种稚拙的业余状态。屠宏涛的近期作品的确都打破了完整统一的三维视象,画面常常是一些视觉
期刊
鹏里兄出身书香门第,生性平和。和我一样,年轻时都曾抱有一种美好的理想,痴迷于书画。大家一起外出写生,相互切磋指摘,品评笔墨的高下,激情满怀。后来他漂泊海外,虽然磨砚提笔的机会少了,但却是一有闲暇,穿梭于西方艺术场所,在慰藉心灵的同时倒是磨砺了艺术创作的眼界。  年轻时的梦想总是挥之不去。如今回乡经商之余,又不满足于酒足饭饱后行尸走肉般的到处徘徊,于是在无聊中向着精神奔去,往那灵性里追寻往日诗意的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