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活动凸显以生为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9
  截至2015年1月12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珍珠鸟”一词,可搜索到大约125篇文章,可以看出经典散文的教学设计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为分类标准,进行二次筛选后,可查阅到43篇。检索数据显示,最早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在2003年,作者赵源林的《珍珠鸟》教学实录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上。此后十年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呈现稳定上升的研究趋势,从梳理结果看,对这篇文章研究的教师范围很广,有于永正、窦桂梅、薛法根等明星教师,也有新生代的祝禧、李卫等老师,更多是一线的普通老师。文章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的选择、结构的推进等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当然,也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问题的。本篇综述将学习活动界定为由一个连续不断的多个过程组成的一种认识活动,并最终形成自己认识结果的个体体验。
  一、学习活动目标达成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目标的3个维度。以此为标准来纵观43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有9节案例涉及生字词的复习与教学,其中有3节课的生词教学是为下一个环节的概括课文内容服务的,仅仅是读读而已;有3篇是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却是个假学习活动,只有教师的指令,没有课堂及时的反馈、点拨与交流,更没有生字词的书写;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的祝禧老师的《使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珍珠鸟>教学设计》里重点教写了重点句子中的重点字“赖”字,且学生也有书写;2006年,《<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发表在《新课程》中,陆佳玲老师在课的结尾处教写了生字词,她的课是课改中期的一个典型代表,那个时期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课尾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北京市京山学校的刘长明老师的《引领学生走在阅读名家名篇的路上——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教学设计》一文花了不少的时间从字的音、形、义,儿化与轻声等角度来积累生字词,但没有学生写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14篇随文练笔的段落写作练习,但极少设计到反馈与点拨,如此,目标达成是大打折扣的。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于永正老师止于整篇文章的作文练习。于老师舍弃了繁琐的内容分析,以逆向教学思维,将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把握内化在人鸟角色互换的写作中。
  以上数据得出两个共性问题:忽略了“双基”训练的随机性、随时性,固化了第二课时内容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部分目标在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并没有达成。大约42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意在带领学生抓关键词走进文本,潜心涵泳文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在品词析句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并不乐观,有的摒弃掉散文文体“表达真情实感,不拘形式”这一特点,并且舍弃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唯文本下引导学生辨析信赖的真伪以及爱鸟护鸟的思想教育;有的舍弃学情与学生目标达成度的考虑,只从教者教的角度着眼学习活动。最终,十年的课改历程,从一定程度上审视,很多时候,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形成了眼高手低的书写能力。新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节课的儿童动手写的时间还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粗略地梳理出今后的方向:不套用教参中固有的指导性的原话,将教学目标的制定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或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点来组织学生活动。教师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否达成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为着眼点的,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个启示。
  二、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选择
  要想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近十年的优秀教学案例,无不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本课的文献资料在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更多的是本着学生发展的思想,一般采用“自读课文——找相关段落——找重点语句——抓重点词品悟——自行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拓展练笔”的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基于文本材料情感浓郁、表达细腻、蕴含哲思的特点,角色体验是本篇文献的又一个特色,43篇文献中有近20篇的文献以不同的形式采用了角色互换体验的学习方式进行文本解读,这种学习互动方式的采用适应了叙事散文这一文本样式的特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不失为学习活动方式的一大创新。
  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还体现在18篇文献中的圈画批注教学环节中。江苏大丰教研室的陈永平、江苏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的孙学友、广东深圳市凤凰山小学的符卷等老师均采用了批注式教学。符卷老师不仅采用了批注阅读方法,课堂上还示范了批注,诚如这节实录的评析老师邓蝴梅所言:“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我发现……’来引导学习,以教师批注示范为着力点突破‘知妙’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梯度的阅读中寻找文章的妙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自主、善思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进而明了作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独特描述手法,为创意仿写做好准备。”
  总体而言,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突出了批注式与角色互换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其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中,学习活动的方式都覆盖在“自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找重点语句——抓重点词品悟——自行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拓展练笔”的活动组织形式中。
  三、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
  在《珍珠鸟》近十年的教学优秀案例中,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没有较大的起伏,无论是早期的优秀案例还是近期的优秀设计,除了穿插了一些新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革新上动作不大。   其主要结构推进方式是传统的线型模式,仔细整理不难看出,其主要结构推进轨迹是:“个体研读——全体品析——升华拓展”。
  新的板块教学模式出现在2005、2007、2012的三个案例中,作者分别是湖北阳新实验小学舒艳华老师、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李卫老师、广东深圳市凤凰山小学的符卷老师。其打破了传统线型的递进式模式,有效避免了串讲的可能,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对问题的多元思考。
  需要郑重提出的是,于永正老师对本课教学的设计,既不属于线型的推进式结构,也不属于板块的并列式推进范畴,于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用逆向思维教学,以写代品,以写促悟,以人写鸟,以鸟写人,以逆向思维促情感内化,变教为写,变繁琐的言语分析为整块的习作内化。
  对于线型结构与板块结构,虽然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品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读写的能力,但很多设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双基”的训练。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于永正老师这样眼里只有学生的简约的创新的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设计。
  四、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
  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离不开目标与内容这两个参照物的达成情况。43篇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流程被覆盖在“读书——抓重点词感悟——品析渐亲的过程——角色体验——拓展练笔”的模式中,其教学目标定格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品析课文;抓重点词理解作者与鸟逐渐亲近的过程,感知作者爱鸟的思想感情;领悟到唯有人和动物和谐共处才能创造美好境界”。从目标与学习活动的分析与整理来看,更多的学习活动珍视了个性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微化的知识点和方法的点拨被忽略了,即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部分学习活动只是假活动,儿童仅是为辅助完成教师既定程序的玩偶,看似热闹的学习活动的背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很多案例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有这样诸多的案例,课下我们为人师者也回答不了学生在课堂中到底收获了什么,尤其是42篇文献(于永正老师的除外)的最后的拓展练笔环节,无论是看图写片段的环节设计,还是布置课外拓展阅读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背后缺乏教师的评价职能,纵然有的文献片段练习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中留有一席之地,但也是匆匆而过,流于形式。从微观角度上讲,配合了教师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从宏观角度看,布置拓展阅读读物的课堂,在诚信教育上就是在挑战“一诺千金”的权威,无疑给育人教育埋下一颗不良的种子。为人师者,要珍视学生的不可测量之物。
  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中,学生学习的活动是落在学生本位上的,无论是活动的展开,还是逆方向的教学形态,并非哗众取宠,相反这种设计迎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生成,文本内涵的真正把握不是教师的说教促成的,而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研读实现的。这种将能力的提升与指导作用于无痕中的教学行为,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也留给我们诸多启示,至少指明了我们今后践行的方向。
  综上所述,课堂学习活动要注意学习活动的活动性、过程性、结果性这三个特性,同时,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清晰、细化,具有操作性;目标与内容要有必然的联系;时刻警惕达成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课堂程序的过场,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要具有可评价性。
  [ 参 考 文 献 ]
  [1] 窦桂梅.将信赖追问到底《珍珠鸟》教学实录.小学教学,2007:16-18.
  [2] 于永正,张芬英.《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小学语文教学,2012:42-44.
  [3] 赵莹,周燕娥.情与境交融,悟与练并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2009:52-53.
  [4] 郭初阳.用思想撞击课堂——《珍珠鸟》教学实录.人民教育,2005:53-56.
  [5] 舒艳华.《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2.
  [6] 吴建英.《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07:46-47.
  [7] 戴伟,卢爱侠.《珍珠鸟》教学设计.广西教育,2013:42-43.
  [8] 刘长明.引领学生走在阅读名家名篇的路上《珍珠鸟》教学设计.江苏教育,2012:48-49.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中的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发现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元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发展学生说的能力,提升学生读的品质,对接学生写的需要。只有这样多维的解读,才能因材施教,突显文本语言张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多维解读 语言张力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摘 要]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对其片断教学进行赏析,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
新课标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能达到的情况和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有正确的估计和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为课堂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做好准备;反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就不会灵活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会抓住自然
《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  通过翻阅参考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摘 要]以“完整的课堂观”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何让学习在课前真正发生?在课上如何构建“基于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的最佳学力课堂呢?在课后又如何让学习继续延展?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力地影响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先学;导问;分享;延展;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