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如何装“新酒”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lei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祭孔活动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年年都举行。正如英国《卫报》在今年9月28日孔子2561岁诞辰当天所发的报道中说,“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的确,报道这样一个已成为程式的活动,如何挖掘新角度是个大问题。
  笔者试以两篇外媒报道为例,探讨一下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新闻!新闻!
  
  在今年孔子诞辰当天,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均刊发了报道,且都发现了今年中国祭孔活动与往年的不同——首都北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孔庙举办祭孔活动。如法新社的报道说:“自共产党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今天首次举行文化节纪念古代思想家孔子诞辰,来自台湾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闻的生命就在于“新”,而从例行活动中挖掘新闻,最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找每年的不同。找到新闻现象还不够,还要深入进去展开分析。我们看到,外电紧紧抓住中国首都首次祭孔活动这个新闻,从中国治国理念的宏观角度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英国《卫报》写到:“一度被痛斥为主张封建制度的落后者的孔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再起。他的学说再次公开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辩论的资料来源。中国领导人也让这位思想家为己所用。他重新出现在教科书里,而‘和谐社会’的构想也借鉴了孔子的思想。”
  
  细节!细节!
  
  祭孔大典尤其在外国读者眼中是一个缤彩纷呈的活动: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在悠扬的乐声中以传统方式向孔子——这位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智者,表达崇敬与怀念之情。也许国内读者在电视电影中对于这样的仪式已司空见惯,但在海外读者那里还是相当有新鲜感的。
  比如英国《卫报》写到:“今天,几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向孔子致敬。身着红袍的舞者和身着飘拂黑色长袍的学生们出现在北京这座14世纪修建的庙宇的庭院中。”寥寥数语,图景已经勾勒出来,令读者脑海中产生印象。
  细节所勾勒的现场感,总能为程式化的报道注入新鲜的感觉。正如《卫报》所做的那样,在祭孔这类报道中要力图把现场感传递给千千万万的海外读者,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文化的震撼。
  
  背景!背景!
  
  做好对外报道,必须要清楚为准而写,即读者意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外读者对中国和谐社会理念和传统思想了如指掌,这就需要加入背景,进行解释。
  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纵向挖掘与横向展开。纵向挖掘一般是解释来龙去脉。比如法新社报道提到“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中国官员,以及来自台湾的代表团”后,便加入了一段重要背景:“中国大陆与台湾在1949年分治,大陆迄今为止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排除武力统一。但今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所改善。”横向展开简单说来就是由“孔子”而想到的,比如法新社报道中提到孔子学院和电影《孔子》时说:“旨在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设立。在今年1月份,由香港电影演员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挤掉了《阿凡达》在一些影院的放映,但却远不如《阿凡达》成功。”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对外报道亟待言说的话题。从这个角度说,祭孔活动每年都举行,也就一再地给我们提供了推介孔子、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寻找新意。
  
  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
  
  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然而,今天,中国最著名哲学家孔子的诞辰庆祝活动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自中国共产党1949年掌权以来首次在北京孔庙举行祭孔仪式。
  一度被痛斥为主张封建制度的落后者的孔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再起。他的学说再次公开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辩论的资料来源,尽管它被用于证明一个曾经抨击他的政党的合法性,还被用于支持旅游业和抚慰承受压力的劳动者的心灵。
  今天,几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向孔子致敬。身着红袍的舞者和身着飘拂黑色长袍的学生们出现在北京这座14世纪修建的庙宇的庭院中。
  对于儒学教师杨儒庆(音)来说,这个活动是个可喜迹象,表明人们对孔子思想又重新燃起兴趣。
  他说:“儒家学说一向都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尽管多年来被否定,但它依然存在。当环境合适时,它就会复兴。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如今,大多数人只是对它好奇,而不是真正理解这种学说。但这样也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知道得更多。另外,儒家学说真的很适合中国人。”
  杨儒庆说,尽管祭孔活动在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已经成为生财之道,但这还是60年来第一次在北京孔庙举行官方批准的祭孔仪式。
  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批孔活动和破坏庙宇的活动已经让人们变得谨慎。
  他说:“但是,人们开始理解其核心价值观,理解其真正的思想,并开始发现这些价值观并非与他们的生活完全无关。”
  中国领导人也让这位思想家为己所用。他重新出现在教科书里,而“和谐社会”的构想也借鉴了孔子的思想。
  清华大学学者、《中国新儒家》一书作者贝淡宁(丹尼尔·贝尔)说:“这种复兴正在各个社会层面出现,一些儒学理论家具有极具批判性的见解。在帝国时代的中国,儒家学说是一种保守传统,但总是具有批判的一面。孔子和孟子都是社会批评家。”
  参加祭孔仪式的退休报社员工李庚午(音)在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学过儒家学说。他说:“所有好的传统价值观都被抛弃了。如今,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兴趣。儒家学说提倡忠诚、信任和关爱他人。当今社会,人们只在乎钱。因此,弘扬这些价值观是件好事。”
  年轻人对此却不那么热情。参加这次活动的30岁的韩冰(音)说:“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人都有关。”但她“不太确定”如何有关。
  ——摘编自英国《卫报》网站9月28日
  
  北京祭孔大典彰显儒学复兴
  
  自共产党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今天首次举行文化节纪念古代思想家孔子诞辰,来自台湾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纪念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中国最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活动在北京孔庙国子监举办。孔子的影响在毛泽东时代遭到压制后再次回升。
  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因共产党政权一度认为儒家思想为封建迷信而长期被禁。这一传统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在曲阜——孔子的出生地——正式恢复,但从未在北京举办过。
  此次名为“首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的纪念活动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不对公众开放,但对记者开放。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中国官员,以及来自台湾的代表团。
  中国大陆与台湾在1949年分治,大陆迄今为止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排除武力统一。但今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所改善。
  旨在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设立。
  在今年1月份,由香港电影演员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挤掉了《阿凡达》在一些影院的放映,但却远不如《阿凡达》成功。
  ——摘编自法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其他文献
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如何有效影响受众是重点更是难点。不管我们将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等设计得如何完美,在实践中有时却往往因为国外的种种客观因素而大打折扣。然而不用迈出国门,在我们身边却活跃着一个十分渴望了解中国社会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这些留学生大多会成为未来的对华友好人士,成为中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从人际传播意义上讲,外国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和口中的中国,要远远比大众媒体传播的中国更让
期刊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远非博览群书之人。回想这些年,能够在旅途中随身携带,并且翻来覆去看,以至于封面凹印的书名都被摩掉色的,除却教科书,恐怕就是外文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十五——《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了。  在书商纷纷抢做标题党的当下,它那不是很出挑的书名,并不太容易让读者“一见钟情”。然而,简洁、平实的序《创新中国形象的内涵与载体》扼要地点出了这本书的意义,以国家社科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纽约时报》和新华社的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了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中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讲故事和设置议题,对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实际运用给出了一些启发。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奇迹,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如何将中国新闻用外国读者接受和欢迎的方法传播出去,这是外宣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
期刊
37岁的郑春霞现在还记得小时候从景德镇光明瓷厂大烟囱里飘出来的黑色“雪花”。好奇的小孩子用手一接,涂在小朋友脸上,像抹了一层炭粉。大人们看见了赶忙制止,“别碰,可能是有毒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座世界闻名的中国瓷都步入生产高峰期。市区内众多陶瓷生产企业与民居混杂,600多个大烟囱探入城市上空,相伴而生的是烧煤制瓷产生的大量黑烟和降尘,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灰霾中,从天上已看不见,人造地球卫星都拍
期刊
在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收获季节,《风云激荡的一生——张彦自传》一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捧读此书,感慨万千。书中无论是张彦老回忆自己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战斗洗礼、见证新中国诞生而建立的业绩和自己一生跌宕多姿的成长岁月,还是记录自己在对外传播中的奋斗经历、在新闻战线上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内心深处于家于国于友的浓厚情感,读来都颇受教益。  张彦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先行者、外宣工作的开拓者,优秀的新闻老战士
期刊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带来西方涉华舆论的明显改善,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有效应对之策成为中国传播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就跨文化交流在中西关系中的作用,以及面对美国全球传播的最新进展,如何打造中国全球传播体系的问题采访了美国加州杰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USA)终身教授贾文山。  交流消弭认知鸿沟  武闽: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鸿沟,您如何看待这一状
期刊
为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围绕党和国家外宣工作大局,更好地发挥各级外宣部门在媒体、渠道、舆情和外宣品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现有协作机制,增强对外宣传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国家外宣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10月18日至19日,2011年中国外文局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在广西北海市举行。协作会由北海市委宣传部、北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协办,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副省级城市外宣部
期刊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我党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观察到,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综合实力显著上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关注明显增加。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这种关注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被一些人视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究竟要走向何方?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最近被反复提了出来。特别是会议召开之前,温总理接受CNN采访,中美围绕
期刊
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中的电影和照片始终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杭州案例馆的笑脸墙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电影和照片之类的视觉传播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受受众欢迎的一种媒介手段。  同样,对于平面媒体来说,图片都愈发成为先头兵,图片报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媒体对于整个世博会报道的质量。所以我们看到在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工作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动用了大量的图片采编队伍。  国家级通讯
期刊
金融危机后,中欧关系有所恢复,欧洲民众对华观感也有所回升,但难以恢复前几年的“蜜月”状态。在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关于欧洲舆论的争论很多,中、欧的学者都容易情绪化。但是中国人对欧洲舆论有一定误解,因此需要厘清欧洲涉华舆论的形成机制,才能提出较好的应对办法。    几点误解    首先,欧洲领导人故意不“约束”媒体。这是国内常见观点,言下之意即欧洲领导人故意放任、甚至怂恿媒体“反华”报道。  欧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