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实施形式、操作技巧、师生关系等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厘清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以避免相互混淆、取代、泛化或者顾此失彼,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各自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
(一)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要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使学生能够做到了解法律、不触犯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引导学生自觉珍爱生命、加强自我规范、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和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动性。[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
道德与法治是注重道德价值、法治价值,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关“润德”、重“法”精神的渗透、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课程,注重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程的根本属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具有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更多的体现出非学科教学的心理活动辅导的特性,它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体验性以及活动性。
二、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同点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上都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能适应社会活动。
(一)教育总体目标一致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服从于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两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教学过程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
不管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三)遵循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取向
不管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实施,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相符合。
三、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差异
(一)课程目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道德内化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
(二)课程功能
从课程功能上看,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关注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
(三)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等,特别是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往往是盖棺定论的英雄模范,事迹虽然感人,却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比较注重“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往往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切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化解他们遇到的具体矛盾与困惑。
(四)课程实施形式
从课程实施的形式上看,道德与法治课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侧重由内而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情绪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
(五)课程操作技巧
从课程操作的技巧上看,道德与法治课依据教学规律来进行操作,讲究的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心理辅导技术。
(六)师生关系
从师生关系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教导学生,多讲道理和行为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辅导者与学生”的关系,辅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多引导、多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实现助人自助。
四、比较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启示
(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渗透融合
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喻为打地基,把德育比喻为上层建筑。前者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后者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相互借鉴教学方法,比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可以参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操作技巧,采用倾听、关注、理解等技术,以此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为打造师生共同体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挖掘课程内涵,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补充,前者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道德内容、又要发挥道德与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师要采用适宜且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有效拓展两门课程,达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不同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打造精品课程教学,树立先进教学典范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效果的多个层面。教师要注重精品课程教学,从教学课程内容准备,到教学内容授课,以及教学实践的效果,都应以高要求的教学标准切入教学活动每个环节,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能让道德与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大化。打造精品课程教学,是树立先进教学典范,也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探索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过程中的重要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岩.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7, 19(2).
[2]陈道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作者简介:王彩方(1991.01-),女,汉族,籍贯:广西陆川,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赵笃华(1984.07-),男,汉族,籍贯:广西全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学工部(处)辅导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
(一)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要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使学生能够做到了解法律、不触犯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引导学生自觉珍爱生命、加强自我规范、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和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动性。[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
道德与法治是注重道德价值、法治价值,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中有关“润德”、重“法”精神的渗透、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课程,注重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程的根本属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具有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更多的体现出非学科教学的心理活动辅导的特性,它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体验性以及活动性。
二、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同点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质上都是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能适应社会活动。
(一)教育总体目标一致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服从于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两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教学过程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
不管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三)遵循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取向
不管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实施,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取向相符合。
三、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差异
(一)课程目标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道德内化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
(二)课程功能
从课程功能上看,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关注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
(三)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等,特别是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往往是盖棺定论的英雄模范,事迹虽然感人,却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比较注重“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往往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切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化解他们遇到的具体矛盾与困惑。
(四)课程实施形式
从课程实施的形式上看,道德与法治课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侧重由内而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情绪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
(五)课程操作技巧
从课程操作的技巧上看,道德与法治课依据教学规律来进行操作,讲究的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则依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心理辅导技术。
(六)师生关系
从师生关系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教导学生,多讲道理和行为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辅导者与学生”的关系,辅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多引导、多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实现助人自助。
四、比较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启示
(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渗透融合
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喻为打地基,把德育比喻为上层建筑。前者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后者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首先教师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相互借鉴教学方法,比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可以参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操作技巧,采用倾听、关注、理解等技术,以此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为打造师生共同体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挖掘课程内涵,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互补充,前者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道德内容、又要发挥道德与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教师要采用适宜且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有效拓展两门课程,达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不同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三)打造精品课程教学,树立先进教学典范
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效果的多个层面。教师要注重精品课程教学,从教学课程内容准备,到教学内容授课,以及教学实践的效果,都应以高要求的教学标准切入教学活动每个环节,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能让道德与法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大化。打造精品课程教学,是树立先进教学典范,也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探索创新性教学方式方法过程中的重要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岩.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7, 19(2).
[2]陈道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作者简介:王彩方(1991.01-),女,汉族,籍贯:广西陆川,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赵笃华(1984.07-),男,汉族,籍贯:广西全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学工部(处)辅导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