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社会,谈起焦虑这个词,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你为什么总焦虑》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焦虑的来源之一是压力。但另一方面,“伪焦虑”人群也占了很大比重。他们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将最糟糕的结果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远离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动过滤掉部分负面信息。在人们获取资讯相对容易的今天,这一观点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为什么总焦虑
在今天,也许没有几个话题能像“焦虑”这样引发如此之大的共鸣。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或者说,所有的人都处在焦虑的“辐射圈”内,不断地从边缘被向内吸引,以至于逐渐加重。人们的心声是相通的:“请告诉我,怎样才能不焦虑?”
有些人告诉我,他们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恐慌,不清楚究竟为何,但有一点体验是深刻的:他们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日复一日失眠,随时处在疲惫不堪的状态当中,每到晚上就睡不着,但到早晨就开始困乏。
有些人呼吸困难——这是不定时的,在压力面前,他们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渴望释放,但又没有良药,在与压力的对抗中疲于奔命。
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它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就像在心灵的最深入注入了一针“毒剂”,缓慢地发生作用,直到“毒素”渗入血液,流遍全身。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在某种变幻莫测的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了。
在具体的原因分析中,有些人焦虑都集中在一个字上:钱。“钱不够花”成为他们每天最大的忧虑。
对此我们进行了长达7年的调查采访,我和我的调查小组接触到了超过15万份真实案例,至少有30万人向我们坦露心扉。我们的交流触及心灵——那是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人们谈到最多的就是金钱,物质的压力让焦虑变得如此现实,几乎每分每秒和每一件事都能跟钱扯上关系。
“不焦虑是不现实的。”上海的王鹏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想买房就要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加倍努力工作。我每天都在担心很多事情,由金钱压力引发的连锁压力,让我有点吃不消了。”
尽管才31岁,但王鹏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他是做IT研发的,加班加点是正常的事,所有的时间都不是他自己的。稍早的时候,通宵工作然后只睡两小时就生龙活虎了,可从去年开始,他觉得身体变得衰弱。他说:“我担心自己患上大病,因为疼痛和不适纷纷袭来,但查来查去却只查出一个亚健康。我面临各种选择,站在十字路口,什么时候攒够买房子的钱?就算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下一个更大的目标等着我,人生就是艰巨任务的集合体,我突破不了这个怪圈。”
焦虑的本质
还有一些人是“伪焦虑”——这也占了相当一大部分比重。他们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进去,并且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将最糟糕的结果与自己联系起来。
北京的张兵有一段创业失败史,自此以后他就开始患得患失,什么也不敢做。他说:“当我看到股市的下跌时,我就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经济开始下行了?那我的房子是不是会贬值,收入是不是会下降?”张兵的情况在“伪焦虑”人群中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他有时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失业了,老婆与儿子无处可去,只能回陕西老家。而他丢掉了在北京的一切机会,努力了20年的事业化为乌有,他两手空空,站在大街上徒叹奈何。
类似张兵的情况是很多的:“假如房价崩溃了,我该怎么办?”“公司要裁员了,会不会有我一份?”“钱在贬值,我是不是该从银行取出来,做点别的生意?”“同事出了车祸,这对我是个打击,我不敢开车了,总是害怕自己也会撞车,怎么办?”
这些人总想到“最坏的事情”,然后幻想它们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焦虑的种子就埋在了心底,随着联想的深入,它们生根发芽,在内心茁壮成长,直到塞满整个“房间”,变得难以根除。
还有一种形而上的焦虑——它不易发觉,但真实存在,并不时跳出来发作。你会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做的这一切是我的心声吗?如果弄明白了自己究竟要什么,也可以去除焦虑,问题是人们总是无法明白。
我养了一条狗,它有足够的时间享受阳光,定点领取美食,并且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只要不对我的家庭成员构成威胁就行了。显然,狗的生活如果提炼出来,足以让这个世界99%的人羡慕:如果我也能这样,我干嘛还要焦虑呢?
你看,这就是此类焦虑的本质:我们总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它们毫无乐趣可言。
情感焦虑的有关案例在我的数据库中占到了49%,几乎是所有焦虑案例的一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和感知越发细腻,自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高品质的生活,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一旦不如己意,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迟到后的正确做法
没错,迟到焦虑,它是如此顽固地纠缠着我们每个人。它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有的人每天早晨都会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因为他要赶紧去公司报到。
“完了,又要迟到了!”
“不好了,还有半个小时就要交上报表,我还有一多半的工作没做呢,怎么办?领导又要骂我了!”
“客户在酒店等了我十几分钟了,我却还堵在四环,赶过去就得下午了,我快急死了,谁能救救我啊!”
这些充满焦虑与抱怨的语言,都是办公室一族最常说的话,也是工薪族普遍的心声。
迟到似乎已经成为每个都市人都要面对的困境,只要一睁开眼睛,迟到焦虑立刻准点降临,特别是闹钟没有准点把他们叫醒的时候。你看路上那些神色焦灼的人,他们要么不耐烦地盯着手表,要么双手交叉来回踱步,要么因为一辆自己招手了两分钟的出租车被别人捷足先登而生气地跺脚,几乎不用证实,我们就可以猜到他们背后的场景:
在起床洗漱的时候,他端着刷牙的杯子,脑子里已经在想着马上要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在对着镜子匆忙化妆的时候,她已经在担心变幻莫测的路况,一直在祈祷不要堵车;在出门之后发现果然一路红灯,再看看时间快到九点了,这时手心开始冒汗。接下来的一幕情景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你又迟到,这个月的奖金别想要了!”老板对他大吼。这时候,滴水未进的胃开始绞痛,呼吸都变得急促不安,身体像跌入了无底深渊……面对迟到,我们能做什么?很多人会说,除了干着急,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灾难降临。 事实上,你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此时此刻,除了焦虑之外,我还能做什么?”“你的焦虑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吗?”不要小瞧这无聊的反问,如果你无法辩驳,那你的心里就会默认:“反正什么也做不了,不如耐心等候吧!”这时候,你的心理状态就会由被动、无助转变为主动、掌控,你的焦虑值就会降低不少。
第二,问自己另一个问题:“如果我做一些弥补的事情,会不会减轻迟到的后果呢?”试了,不一定管用;不试,就一定不会管用。所以,你可以赶紧拿出手机,先与公司联系,确认自己现在的时间,告诉他们你出了一些状况,并且真诚地道歉。如果对方对此可以理解,你可以告诉对方一个你预估的抵达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对方明确你的状况,还可以节省等待你的时间。
第三,在你到达公司后,应该马上见到上司,诚恳地承认你的错误,不要为自己的失误和迟到寻找任何借口。
以上三条你都做好了之后,就赶紧地忘掉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会牵扯你的精力和情绪,如果你总是陷在迟到的尴尬中不能自拔,就很难投入到其他事情当中。告诉自己“我尽力了,我已经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这时候就安心地去处理别的事情吧!
不过,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来说,“守时”是一个重要准则。虽然偶尔迟到可以原谅,但如果你把它变成了家常便饭,那么你就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出了问题呢?
缺乏安全感
南京的李小姐在一家公司做文职工作,网上购物是她每天的固定日程,她至少有三四个小时花在浏览购物网页上。对于各种商品,她大批地买进,有些东西从买来后就未用过,一直扔在某个角落,甚至早就落上了灰尘。
她还喜欢囤货,家里洗面奶用到剩半支,就会马上去买两支储存着才觉得心安。闲置的护肤品和精油用到保质期过了都用不完,洗发水、沐浴露等日用品更是多到可以成箱。甚至当快递送来包裹时,她根本记不起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
买东西时,李小姐从不做规划,也不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买,有事庆祝的时候也买;不开心的时候买,生气的时候也买。有一次她在网上杀红了眼,收到的包裹太多了,老公去物业借了辆车还要分两次才拖得回来。两个人虽然结了婚,但还没有孩子,李小姐光奶粉就买了上万元的。
后来没办法,老公开始跟她沟通,不要再这样了,快破产了。李小姐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失控了。
她说:“我每天都会收到包裹,快递员成了我的熟人,比朋友都熟。有时一天全是快递的电话,会收到好几个,几乎不能出门了。而且我不收到包裹就难受,那种感觉就像经常吸烟的人,吸着吸着你突然让他戒烟,手里没烟了,他就感觉时间非常难熬,坐立不安。但是,我不是因为买到了什么而高兴,而是享受这种收到包裹的感觉,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经过采访我们才知道,李小姐在几年前曾经受到过外界环境的打击,在工作和情感生活中都受到过重创,因此内心产生了焦虑和压力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使她严重缺乏安全感。
虽然她的老公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经常想办法宽慰她,但也没能解决她的心结。她内心的挫折感需要转移和替代,空虚和匮乏需要填补。于是,网购就成了一种用来缓解内在混乱的渠道。
在她的资料中,我还发现李小姐有过一段不幸的童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长大后,她就会加倍补偿自己,特别是物质上的满足。每当涉及与物质有关的事情时,她就会失控,比如毫无节制地进行购物。
内心的空虚(包括童年时的缺失)让她产生了一种必须迅速缓解压力的需求,一旦觉得自己有决定权,又可以通过简易方式来实现对愿望的满足,她就迫切地想要满足这些需要。
李小姐的情况虽然不可思议,但好歹并没有危害身体。在我们的案例调查中,许多人不是采取购物的方法,而是吸烟、酗酒甚至吸毒。他们采取极端的办法来排遣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各种千奇百怪的表现方式都有。更可怕的是,这些办法(包括购物失控)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作为替代方式并不合格。他们如果一直走下去,就会在失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自《天天新报》)
我们为什么总焦虑
在今天,也许没有几个话题能像“焦虑”这样引发如此之大的共鸣。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或者说,所有的人都处在焦虑的“辐射圈”内,不断地从边缘被向内吸引,以至于逐渐加重。人们的心声是相通的:“请告诉我,怎样才能不焦虑?”
有些人告诉我,他们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
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恐慌,不清楚究竟为何,但有一点体验是深刻的:他们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日复一日失眠,随时处在疲惫不堪的状态当中,每到晚上就睡不着,但到早晨就开始困乏。
有些人呼吸困难——这是不定时的,在压力面前,他们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渴望释放,但又没有良药,在与压力的对抗中疲于奔命。
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它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就像在心灵的最深入注入了一针“毒剂”,缓慢地发生作用,直到“毒素”渗入血液,流遍全身。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在某种变幻莫测的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了。
在具体的原因分析中,有些人焦虑都集中在一个字上:钱。“钱不够花”成为他们每天最大的忧虑。
对此我们进行了长达7年的调查采访,我和我的调查小组接触到了超过15万份真实案例,至少有30万人向我们坦露心扉。我们的交流触及心灵——那是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人们谈到最多的就是金钱,物质的压力让焦虑变得如此现实,几乎每分每秒和每一件事都能跟钱扯上关系。
“不焦虑是不现实的。”上海的王鹏对我说,“我们这一代人,想买房就要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加倍努力工作。我每天都在担心很多事情,由金钱压力引发的连锁压力,让我有点吃不消了。”
尽管才31岁,但王鹏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他是做IT研发的,加班加点是正常的事,所有的时间都不是他自己的。稍早的时候,通宵工作然后只睡两小时就生龙活虎了,可从去年开始,他觉得身体变得衰弱。他说:“我担心自己患上大病,因为疼痛和不适纷纷袭来,但查来查去却只查出一个亚健康。我面临各种选择,站在十字路口,什么时候攒够买房子的钱?就算完成这个目标,还有下一个更大的目标等着我,人生就是艰巨任务的集合体,我突破不了这个怪圈。”
焦虑的本质
还有一些人是“伪焦虑”——这也占了相当一大部分比重。他们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进去,并且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将最糟糕的结果与自己联系起来。
北京的张兵有一段创业失败史,自此以后他就开始患得患失,什么也不敢做。他说:“当我看到股市的下跌时,我就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经济开始下行了?那我的房子是不是会贬值,收入是不是会下降?”张兵的情况在“伪焦虑”人群中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他有时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失业了,老婆与儿子无处可去,只能回陕西老家。而他丢掉了在北京的一切机会,努力了20年的事业化为乌有,他两手空空,站在大街上徒叹奈何。
类似张兵的情况是很多的:“假如房价崩溃了,我该怎么办?”“公司要裁员了,会不会有我一份?”“钱在贬值,我是不是该从银行取出来,做点别的生意?”“同事出了车祸,这对我是个打击,我不敢开车了,总是害怕自己也会撞车,怎么办?”
这些人总想到“最坏的事情”,然后幻想它们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焦虑的种子就埋在了心底,随着联想的深入,它们生根发芽,在内心茁壮成长,直到塞满整个“房间”,变得难以根除。
还有一种形而上的焦虑——它不易发觉,但真实存在,并不时跳出来发作。你会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做的这一切是我的心声吗?如果弄明白了自己究竟要什么,也可以去除焦虑,问题是人们总是无法明白。
我养了一条狗,它有足够的时间享受阳光,定点领取美食,并且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只要不对我的家庭成员构成威胁就行了。显然,狗的生活如果提炼出来,足以让这个世界99%的人羡慕:如果我也能这样,我干嘛还要焦虑呢?
你看,这就是此类焦虑的本质:我们总要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它们毫无乐趣可言。
情感焦虑的有关案例在我的数据库中占到了49%,几乎是所有焦虑案例的一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和感知越发细腻,自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高品质的生活,每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一旦不如己意,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迟到后的正确做法
没错,迟到焦虑,它是如此顽固地纠缠着我们每个人。它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有的人每天早晨都会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因为他要赶紧去公司报到。
“完了,又要迟到了!”
“不好了,还有半个小时就要交上报表,我还有一多半的工作没做呢,怎么办?领导又要骂我了!”
“客户在酒店等了我十几分钟了,我却还堵在四环,赶过去就得下午了,我快急死了,谁能救救我啊!”
这些充满焦虑与抱怨的语言,都是办公室一族最常说的话,也是工薪族普遍的心声。
迟到似乎已经成为每个都市人都要面对的困境,只要一睁开眼睛,迟到焦虑立刻准点降临,特别是闹钟没有准点把他们叫醒的时候。你看路上那些神色焦灼的人,他们要么不耐烦地盯着手表,要么双手交叉来回踱步,要么因为一辆自己招手了两分钟的出租车被别人捷足先登而生气地跺脚,几乎不用证实,我们就可以猜到他们背后的场景:
在起床洗漱的时候,他端着刷牙的杯子,脑子里已经在想着马上要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在对着镜子匆忙化妆的时候,她已经在担心变幻莫测的路况,一直在祈祷不要堵车;在出门之后发现果然一路红灯,再看看时间快到九点了,这时手心开始冒汗。接下来的一幕情景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你又迟到,这个月的奖金别想要了!”老板对他大吼。这时候,滴水未进的胃开始绞痛,呼吸都变得急促不安,身体像跌入了无底深渊……面对迟到,我们能做什么?很多人会说,除了干着急,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灾难降临。 事实上,你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此时此刻,除了焦虑之外,我还能做什么?”“你的焦虑会对解决问题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吗?”不要小瞧这无聊的反问,如果你无法辩驳,那你的心里就会默认:“反正什么也做不了,不如耐心等候吧!”这时候,你的心理状态就会由被动、无助转变为主动、掌控,你的焦虑值就会降低不少。
第二,问自己另一个问题:“如果我做一些弥补的事情,会不会减轻迟到的后果呢?”试了,不一定管用;不试,就一定不会管用。所以,你可以赶紧拿出手机,先与公司联系,确认自己现在的时间,告诉他们你出了一些状况,并且真诚地道歉。如果对方对此可以理解,你可以告诉对方一个你预估的抵达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对方明确你的状况,还可以节省等待你的时间。
第三,在你到达公司后,应该马上见到上司,诚恳地承认你的错误,不要为自己的失误和迟到寻找任何借口。
以上三条你都做好了之后,就赶紧地忘掉这件事情,念念不忘会牵扯你的精力和情绪,如果你总是陷在迟到的尴尬中不能自拔,就很难投入到其他事情当中。告诉自己“我尽力了,我已经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这时候就安心地去处理别的事情吧!
不过,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来说,“守时”是一个重要准则。虽然偶尔迟到可以原谅,但如果你把它变成了家常便饭,那么你就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出了问题呢?
缺乏安全感
南京的李小姐在一家公司做文职工作,网上购物是她每天的固定日程,她至少有三四个小时花在浏览购物网页上。对于各种商品,她大批地买进,有些东西从买来后就未用过,一直扔在某个角落,甚至早就落上了灰尘。
她还喜欢囤货,家里洗面奶用到剩半支,就会马上去买两支储存着才觉得心安。闲置的护肤品和精油用到保质期过了都用不完,洗发水、沐浴露等日用品更是多到可以成箱。甚至当快递送来包裹时,她根本记不起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
买东西时,李小姐从不做规划,也不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买,有事庆祝的时候也买;不开心的时候买,生气的时候也买。有一次她在网上杀红了眼,收到的包裹太多了,老公去物业借了辆车还要分两次才拖得回来。两个人虽然结了婚,但还没有孩子,李小姐光奶粉就买了上万元的。
后来没办法,老公开始跟她沟通,不要再这样了,快破产了。李小姐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失控了。
她说:“我每天都会收到包裹,快递员成了我的熟人,比朋友都熟。有时一天全是快递的电话,会收到好几个,几乎不能出门了。而且我不收到包裹就难受,那种感觉就像经常吸烟的人,吸着吸着你突然让他戒烟,手里没烟了,他就感觉时间非常难熬,坐立不安。但是,我不是因为买到了什么而高兴,而是享受这种收到包裹的感觉,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经过采访我们才知道,李小姐在几年前曾经受到过外界环境的打击,在工作和情感生活中都受到过重创,因此内心产生了焦虑和压力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使她严重缺乏安全感。
虽然她的老公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经常想办法宽慰她,但也没能解决她的心结。她内心的挫折感需要转移和替代,空虚和匮乏需要填补。于是,网购就成了一种用来缓解内在混乱的渠道。
在她的资料中,我还发现李小姐有过一段不幸的童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长大后,她就会加倍补偿自己,特别是物质上的满足。每当涉及与物质有关的事情时,她就会失控,比如毫无节制地进行购物。
内心的空虚(包括童年时的缺失)让她产生了一种必须迅速缓解压力的需求,一旦觉得自己有决定权,又可以通过简易方式来实现对愿望的满足,她就迫切地想要满足这些需要。
李小姐的情况虽然不可思议,但好歹并没有危害身体。在我们的案例调查中,许多人不是采取购物的方法,而是吸烟、酗酒甚至吸毒。他们采取极端的办法来排遣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各种千奇百怪的表现方式都有。更可怕的是,这些办法(包括购物失控)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作为替代方式并不合格。他们如果一直走下去,就会在失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自《天天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