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能僵化地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民主的氛围,一些自由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关键词:创新思维 观察思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能僵化地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民主的氛围,一些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增设了“观察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生活中的教学”、“你能提出哪种教学问题?”等新栏目,我们怎样驾驭教材、挖掘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每个学生课前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不限制大小),课堂上让学生都计算并汇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所用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测量长宽及计算面积,又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自己去发现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又让学生体味了自己探索出表面积计算规律(公式)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奠定了良好基础。还能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而获得的,而且你对它思索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二、深入挖掘教材,扩展学生探究与创新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老师不能为了让学生一味地死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而布置简单的重复的题目。这样将使学生的兴趣丧失,而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活动的因素,探索开放的因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猜想去验证。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并测量长、宽、高,再自己总结怎样算出其体积。通过这些拆、剪、粘、算等全体参与共同动手,合作交流、谈论比较使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用“长×宽×高”即可。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能模仿做搬运工,更能打破思维的束缚,想我们成人不敢想,做我们成人不敢做。
三、发现学生探究闪光点,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课后有一道判断:“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连续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按照惯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以此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但一位学生说:“我认为不用说‘小数部分’也可以。因为整数部分不可能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我们认为: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说是对权威、对书本的挑战,大多数老师一般都习惯强调学生要毫不质疑地接受书上的观点。没有这样定势思维的学生竟然是这样想的,而细细想来,这种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保护和培养学生弱小、稚嫩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以科学探究为平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教学内容经分析加工进行传授,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然后去识记,学习是被动的。而创新思维是要打破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确定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实现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做创新的典范,以身作则,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观察思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能僵化地用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民主的氛围,一些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增设了“观察与思考”、“探究与交流”、“生活中的教学”、“你能提出哪种教学问题?”等新栏目,我们怎样驾驭教材、挖掘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每个学生课前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方体(不限制大小),课堂上让学生都计算并汇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所用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通过学生动手制作、测量长宽及计算面积,又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自己去发现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又让学生体味了自己探索出表面积计算规律(公式)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奠定了良好基础。还能使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索而获得的,而且你对它思索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二、深入挖掘教材,扩展学生探究与创新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老师不能为了让学生一味地死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而布置简单的重复的题目。这样将使学生的兴趣丧失,而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活动的因素,探索开放的因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猜想去验证。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并测量长、宽、高,再自己总结怎样算出其体积。通过这些拆、剪、粘、算等全体参与共同动手,合作交流、谈论比较使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用“长×宽×高”即可。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仅能模仿做搬运工,更能打破思维的束缚,想我们成人不敢想,做我们成人不敢做。
三、发现学生探究闪光点,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课后有一道判断:“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连续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按照惯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以此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但一位学生说:“我认为不用说‘小数部分’也可以。因为整数部分不可能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我们认为: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说是对权威、对书本的挑战,大多数老师一般都习惯强调学生要毫不质疑地接受书上的观点。没有这样定势思维的学生竟然是这样想的,而细细想来,这种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保护和培养学生弱小、稚嫩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以科学探究为平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教学内容经分析加工进行传授,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然后去识记,学习是被动的。而创新思维是要打破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确定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及归纳总结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实现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做创新的典范,以身作则,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挑战,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