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饭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俗语“饭”就是大米饭,有一次看电视,有一句对白引起我极大的兴致:大人叫孩子们“吃饭了”,但当他们“吃饭时”却只是在吃馒头。我觉得非常惊奇,后来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北方人”说的“饭”,包括了馒头及其他杂粮。
  从小在南方小城长大的我,每餐都缺不了米饭。记得有一次自己淘气被母亲训骂,便赌气不吃晚饭,结果清早起来浑身无力,好像饿了很久,母亲端来一碗粥,就被我狼吞虎咽地“倒”进了肚子里。
  我们这里说的“饭”,是用粳米煮成的食物,是广东人日常饮食的主角大米饭。按中医说法,药物用米有两种:粳米、糯米。糯米就是比较黏的米,粳米就是平时吃饭用的大米。中医处方习惯写粳米,仅区别于糯米。大米饭的面世,可追溯至粥。由于烹煮粥水控制水量的要求比米饭低,上古的华夏民众后来慢慢掌握不同水量时的烹煮效果,就发展出较饱满的大米饭。据说米饭成分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完全,人体容易消化吸收。米饭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热量,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
  广东人食用大米,习惯将其区分为几类调养身体的米:如粳米滋阴、糙米助消化、黑米补肾、糯米助排毒,最后还加了一条题外的食物搭配:小米,它养胃。用粳米做的米饭,又称白饭,或简称饭。粳米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留有胚与糊粉层的大米饭含有人体90%的营养元素,且各种营养素十分均衡,是身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广东人以粳米饭作为每天的主食,与五味相调配,就能吃一辈子。有俗语“一种米养出百样人”。除了喜欢吃白饭,还喜欢吃其他饭,如蒸饭、炒饭、焗饭、焖饭、粽饭等。焖饭的方式很多,可以说五花八门,所谓“一种米做出百样饭”。广东人喜欢吃焖饭,即使在调配料缺乏的年代,也会把饭做得又香又好吃,如糯米饭、麦豆饭、番薯饭、芋头饭、南瓜饭,惠城、博西的煲仔饭等。
  焖饭一般配料有:猪肉、鸡肉、腊肠、甜竹、蒜、葱、耗油、腐乳、生抽、花生油、猪油、盐、味精等各自按自己口味调配。用米一般要用粳米、糯米各一半。单用粳米也行,但饭就没那么软黏。据说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百姓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有人建议青春期应多食糯米饭。糯米饭,既有营养也比较简单,饭熟后,将配料煮熟,两样加起来捞匀,即可食。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口粮供应不足,人们只好用番薯或芋头芋仔饭同煮,以解决口粮不足。记得我小时候是困难时期,家里穷,经常吃不起饭,为了让我能吃一次饭,母亲带我到城镇外郊区灯芯埔姑妈家,当我端起那碗饭时,满满的饭看到的尽是番薯丝,就那一次,番薯丝饭味道缠了我一辈子,至今我都还害怕那番薯饭。现在,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吃番薯丝饭芋仔饭更是时尚养生,但我还是忘不了那五十多年前的番薯丝饭。
  焖饭很好吃,因它做法简单,款式多样味道香,颇受百姓青睐。如南瓜、豆角(豇豆)饭等,将饭煮熟,将南瓜、豆角煮熟,将饭倒进锅搅匀,配上油、鱼露,就成上等香饭。怎样做好饭,全凭个人的智慧和巧手,能够焖一次鸡饭或猪肉饭都是十分奢侈的;新世纪以后,人们生活好了,又怕吃得太好容易得“三高”病,就会多食青菜饭、麦豆饭等。麦豆饭吃了既不会得“三高”病,又让人吃得快乐,小孩子吃得有营养,大家都喜欢。
  隔水蒸饭,这是另外一种做法,不管是新米还是陈米,都能蒸出粒粒晶瑩、香气益人的饭。按人头下米,洗净后用蒸钵乘之,放适量水。蒸锅水开后,即把放了米水的蒸钵放进去盖好,大火蒸至25分钟即可。这种饭水分没有流走,饭味香。现代讲究养生,蒸饭搭配其他养生品,也可以蒸出香甜可口的大米饭。
  责任编辑:子 非
其他文献
朋友送来了一株西红柿苗,小小的,只有一寸半高,栽种在小小的花盆里。当时仔细观察一下,这株西红柿苗,瘦瘦的、纤纤的、弱弱的,还有几片干枯的叶子,好像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  我把这株西红柿苗放在了窗台上,定期浇水,过几天看一次,一個星期过后,干枯的叶子多了起来。可能是夏季太阳炎热的原因吧。于是我就把它转移到了阳台的背阴处。  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小小的西红柿果实露头了,米粒大小,叶片也没再发黄。绿绿的
期刊
从接到通知要去北京开会的那天开始,我就在想究竟坐哪班车来,最终选择了凌晨5点到站的车次,就是为了到站后可以去天安门看升旗。  火车提前十分钟到站,出了站台,很不幸,自己转向了。我在火车上已经咨询过,去天安门的话,打车也就十几块钱的样子,可问了几辆出租车都要三四十块。最后和一位徐州来的大哥一起打了一辆车,他去协和医院看病,我们拼车而往。原以为自己今天会去晚了,到了那里才发现,居然早了!因为即将冬至,
期刊
放眼望去,很远的地方亮起了一盏灯,忽闪忽闪的。我不怀疑那是一支鬼火,如果是鬼火,它应该向我走来,至少是给我发出一个约会的信号。可我观察了好久,那盏灯除了具备光的全部伦理道德之外,其他手段好像不属于它操控的领域,就那么不失礼节地放着光,直到月落星移,看它的我站姿踉跄。  夜幕下万家灯火,为何独钟远方那一盏?说白了是因为它在我眼瞠所能顾及的最远射程内的猎物。虽说是猎物,但注定我只能观望和守候,时至今日
期刊
这辈子,她永远忘不了那双深幽的眸子,那双像来自外太空一样纯净的冰绿色的眼睛。  他俩住在同一条巷子,却素来没有搭讪过一句话,偶尔路上两人碰面,她害羞地低垂下头,总被他摄人心魄的眸子捕捉,亦很快被他锐利地目光打败。每次她都迅速地关闭眼帘,而脸上腾升起的层层羞赧红晕使她局促不安,只能窘迫地疾步从他身边溜走。那会儿,她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铿锵有力。短暂的晕眩占据了她的大脑,或那一霎完
期刊
没去过鼓山的福州人,可能很少。  我头回上鼓山,三月,那年十二岁。从三牧坊校园出发,汽车迎着太阳而去。一路上,小伙伴们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尤其是已上过鼓山的伙伴,更是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不多久,车到山脚,下车进山,大伙沿着石磴拾级而上。我肩负蓝花被,人小背包大,举步维艰,伙伴们和我一样,气喘吁吁。虽然春寒乍暖,寒气并未消尽,但大家已汗流浃背,小脸蛋像入秋的苹果,泛出一层红晕。长长的
期刊
一  我又想起了那个秋夜,在这个孤冷的冬夜里。我怎么又想起了那个秋夜呢?是冬日里太冷,秋日里还暖吗?  一地的黄叶,风刮得哗啦哗啦地直响。那树,把天挤成了一条缝,灰色的……  二  我说:“我们紧靠着一起走。”  你害羞地笑着说:“你胡说,没有,根本就没有。”  我说:“你跟着我走。”  你说:“去,没有,也没有。俺自己走。”  我说:“我停下来叫你。”  你娇羞地说:“去。”  我问她:“路的北
期刊
七岁那年,妈妈离开了这个世界,爸爸努力地挣钱,家里只剩下奶奶和她。十四岁那年,爸爸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叔叔很好,经常给奶奶送点钱过来,可是,每次奶奶拿到叔叔那点钱之后,总能听见叔叔婶婶无休止的吵架。  小雨和奶奶相依为命又过了两年,奶奶为她洗衣做饭,她也为奶奶洗衣做饭。终于有一天,他们没有饭再做,没有衣再洗了。就是那一天,十七岁的小雨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站在村头向她洒泪挥手的奶奶,离开了。  城里花花
期刊
当我第一次看到她——书,便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她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了解她,时间不长,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  这缘一旦结成,便不想戒掉。在窗前的阳光里,在檐下的鸟鸣里,在落日的余晖里,在床头昏黄的灯光里……无时无刻不能与她约会。深夜是最宜于读她的时候。此时,夜阑人静,双手捧着她,任思绪在天地间驰骋。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翻阅人世千般气象,触摸她的故事经脉,展读她
期刊
一  清宣统二年二月十五,也就是1910年4月4日午时,苏州一个普通的古老小巷,春天里的阳光懒洋洋透过丁香树洒向地面,巷子里的人们大都在午睡,一切都静悄悄的,忽然一个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宁静……  第二天清晨,早起的人们发现了这个被遗弃在巷口奄奄一息的女婴,他们议论着,但没人施以援手。这时,一个年轻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女传教士从旁边经过,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收留这个可怜的女婴。这个年轻的外国女教士是美国
期刊
节气已是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山峦清瘦,大地沉寂。  可是,雪地上有野鸡野兔轻巧腾跳的痕迹。松林里,从墨绿针叶间落下的松果,有的刚刚被松鼠啃过,松香清冽。山野间,满目枯黄棕褐,偶尔跃出一丛艳红,是经霜不落的刺玫果,丰满水润,吹弹可破。尽管地冻天寒,这些小浆果却要在几场大雪之后才能风干。它们让你想起初夏,单瓣的粉红花朵,漫山遍野地香。几棵山里红,叶子早已落尽,红红的小果子还挂在枝头。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