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蕴含着沉甸甸的语文味、情感味和人文味。教师应该通过以音激趣、自主合作,拓展延伸,引领孩子们走进森林,走进鸟儿,走进时光的脉络深处,感受自然、享受和谐、品咂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并在这样的境界中洞开多重对话磁场,使孩子们在言语或情感的森林中得到眷顾、滋养和沐浴。
【关键词】以音激趣 自主合作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41-02
一、以音激趣,引入新课
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1]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载歌载舞”的境界。比如,可以通过音乐、画面、谜语、实验、绕口令、舞蹈等新颖活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聚焦孩子们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只要能打开孩子们的兴趣之门,教师尽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入新课。
新课伊始就通过音乐创设浓浓的新颖活泼的学习情境,必将快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引领着学生想起与之相关的词语或诗句。而随后,以强烈的、戏剧化的效果直接引入新课:“一位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面临危险”,不仅活泼地聚焦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且推动着孩子们向着课文的深处挺进。
二、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有诸多对话,引领孩子们自主合作朗读感悟,恰恰是丰富孩子们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极好契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化繁为简,应该远离“作秀”和表面上的“繁华热闹”,远离理论上的抽象指导,而应在“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上多下点功夫,特别应在“朗读”上下功夫。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针对课文提问题,教师从中选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为什么父亲感受到的,“我”却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自由练读,体会父亲“看形”知鸟。
(2)角色对读,体会父亲“闻味”知鸟。
(3)品词赏句,体会父亲“听歌”知鸟。
2.引领学生分小组任选以上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一个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这一环节,一反逐段逐词学习的传统做法,而是整体把握,自主合作,想学哪段学那段。最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地放权,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包括提问题的权利,也包括解读权、选择权、汇报权……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放权愈多,孩子们愈能在自主合作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淬炼和滋养。
三、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将眼光聚焦于四面墙壁内的课堂去追求学校的变革显然是不够的。”好的语文课堂应該引领孩子们拓展延伸,明理导行。就《父亲、树林和鸟》而言,应该适宜地引入了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并在“假如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的问题上,引领学生多多“推敲”,多多“较真”,多多“纠缠”,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这片林子里的鸟儿早就跑远了。”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鸟儿们就遭殃了。”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我’就会请求他手下留情……”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留下了几道极具拓展意味的作业,或标语,或建议书,或练写活动。课后实践效果如何未能全部知悉,但这样的延伸隐含着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期盼,那就是:相对于拘囿文本而言,课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体验,以及在现实印证中激发出来的道德成长力量,无疑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所更加需要的目标。
1.出示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然后引领孩子们思考、交流: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2.如果现在请你给课文的题目去掉顿号,你认为填上一个什么词合适呢?父亲( )树林和鸟。
3.学完此课后,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人与鸟类应该是和谐自然的,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的出示可能会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而这恰恰是对“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深刻对应。这样的反证,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更激发出强大的道德成长力量:以后,“我”必将以大自然和谐相处,与鸟类友好相处……而在这样的“境界”中,孩子们收获不仅仅是技能技法,诸如“人文积淀、审美情趣和道德成长”也同步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关键词】以音激趣 自主合作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41-02
一、以音激趣,引入新课
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1]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载歌载舞”的境界。比如,可以通过音乐、画面、谜语、实验、绕口令、舞蹈等新颖活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聚焦孩子们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只要能打开孩子们的兴趣之门,教师尽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入新课。
新课伊始就通过音乐创设浓浓的新颖活泼的学习情境,必将快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引领着学生想起与之相关的词语或诗句。而随后,以强烈的、戏剧化的效果直接引入新课:“一位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面临危险”,不仅活泼地聚焦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且推动着孩子们向着课文的深处挺进。
二、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有诸多对话,引领孩子们自主合作朗读感悟,恰恰是丰富孩子们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极好契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化繁为简,应该远离“作秀”和表面上的“繁华热闹”,远离理论上的抽象指导,而应在“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上多下点功夫,特别应在“朗读”上下功夫。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针对课文提问题,教师从中选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父亲对鸟很了解?为什么父亲感受到的,“我”却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自由练读,体会父亲“看形”知鸟。
(2)角色对读,体会父亲“闻味”知鸟。
(3)品词赏句,体会父亲“听歌”知鸟。
2.引领学生分小组任选以上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一个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这一环节,一反逐段逐词学习的传统做法,而是整体把握,自主合作,想学哪段学那段。最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地放权,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包括提问题的权利,也包括解读权、选择权、汇报权……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放权愈多,孩子们愈能在自主合作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淬炼和滋养。
三、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将眼光聚焦于四面墙壁内的课堂去追求学校的变革显然是不够的。”好的语文课堂应該引领孩子们拓展延伸,明理导行。就《父亲、树林和鸟》而言,应该适宜地引入了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并在“假如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的问题上,引领学生多多“推敲”,多多“较真”,多多“纠缠”,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这片林子里的鸟儿早就跑远了。”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鸟儿们就遭殃了。”有的说:“如果父亲是猎人,‘我’就会请求他手下留情……”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留下了几道极具拓展意味的作业,或标语,或建议书,或练写活动。课后实践效果如何未能全部知悉,但这样的延伸隐含着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期盼,那就是:相对于拘囿文本而言,课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体验,以及在现实印证中激发出来的道德成长力量,无疑是当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堂所更加需要的目标。
1.出示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然后引领孩子们思考、交流: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
2.如果现在请你给课文的题目去掉顿号,你认为填上一个什么词合适呢?父亲( )树林和鸟。
3.学完此课后,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人与鸟类应该是和谐自然的,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人类滥杀鸟类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的出示可能会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而这恰恰是对“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深刻对应。这样的反证,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更激发出强大的道德成长力量:以后,“我”必将以大自然和谐相处,与鸟类友好相处……而在这样的“境界”中,孩子们收获不仅仅是技能技法,诸如“人文积淀、审美情趣和道德成长”也同步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