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没朋友?

来源 :职业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k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晚上见”“网上见”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本应呼朋唤友、肆意狂欢的夜晚却变得静悄悄起来。见面聊天变成网络聊天,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即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遥,也习惯于网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会议资料吗?”
  “有。”
  “给我Q一份。”


  敲击键盘,滑动手机屏幕,轻轻点击,看似用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进废退”的状况恐怕将要出现。嘴巴不张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也会退化。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后却不知道说些什么;难得的同学聚会,却个个成了“闷葫芦”;跟领导汇报工作,远没有写一份意见书来得轻松。网络达人在现实中遭遇尴尬,出现社交障碍,是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关注”“不关注家”
  微博时代,“加关注”是最快也最没有门槛的交友方式。某某好友最近在做什么?去了哪些地方?某个大学同学秀了他第几个女友的亲密照片?某名人又出了什么绯闻……只要你拥有自己的微博,这一切都会通过网络展现出来,无论相隔多远,都如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般。
  网络似乎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但那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境。事实上,网络正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每天的网上见面,没有肢体语言,没有眼神表情,只有简单的文字,搞怪的图片,彼此的了解变得肤浅。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仅通过文字信息,我们其实无法了解,更无法信任对方。
  网络社交对一些家庭成员的感情沟通也形成了不小的阻力。如今,形形色色的社交平台早已“入侵”了大多数人的家庭,沉浸其中的人们在获得快速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身边的亲人。都说陪伴是最好的孝顺,但是因为网络社交的盛行,却让亲情的信号在无形之间减弱,人在心不在的陪伴让亲人很难接受。
  为什么社交平台让人反而更孤独?
  人际交往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信息的沟通效果=7%的言词+38%的语音语调+55%的表情动作。敲打出来的文字也许只能实现有效沟通的7%,有93%的内容无法通过网络社交实现。
  “完美社交”的代价
  微博微信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让我们享受社交,同时避免了现实社会的尴尬:在派对上的失言,尴尬的冷场,以及面对面接触的所有笨拙。相对的,我们拥有了一台似乎完美的社交机器。但是这种完美社交的代价是让面对面交谈变成奢望,人们面对面接触时,脑下垂体后叶会分泌一种类似催产素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们减缓压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发爱的感觉。然而,网络交流难以刺激大脑产生出这种荷尔蒙。
  不能将真实的另一面展示出来
  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做到把不如意的部分隐藏起来,把自己包装成“理想的样子”展示给人们。当这种展示得到一些人的肯定时,人的心理会有满足感。越多人的参与,这种满足感就越强烈。当这种满足感成为一种习惯时,许多人已经依赖甚至离不开网络了。根据英国舆论调查机构OnePoll的结论,约有25%的女性每月有1~3次在推特或者脸谱上夸大自己或者干脆说谎。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过得很好,夸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学识、人脉,有意突出自己旅行的照片或者高档餐厅的体验,来隐藏自己狼狈的一面。人们互相跟帖留言:“哇塞,好棒!”却不能将真实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也许就因为这样,慢慢地人们就变得寂寞了。


  焦虑
  有些人每天乐此不疲地刷微博,上Q,“抢沙发”,看各种各样的资讯,似乎不第一时间了解网络上的新鲜事,就变成了“奥特曼”(outman)。为此,他们可以不眠不休,就连吃饭、走路、坐车、开会也要通过手机上网。虽然一说起最新的网络用语、网络事件,他们都可以轻松道来,称得上是前沿人物,但他们内心潜藏的焦虑、不自信、害怕往往比一般人更甚,而失落感也会来得更强烈。
  “虚假的亲密”
  社交平台只允许虚假的亲密。结交网上朋友,是人们为了满足内心需求所作的可贵尝试。但是替代物永远无法弥补真品。“真品”是指有血有肉的人。用社交平台不能创造社交网络,只是将已建立的网络转移到社交平台上。大家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花时间去真正了解他人,所以大多数时候,微博微信不会破坏友谊,但是也不能创造友谊。
  社交是人类根本上的需求。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过度频繁的联系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小心,你可能得了“虚拟社交依赖症”。
  “虚拟社交依赖症”如何诊断?
  “虚拟社交依赖症”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现象,还没有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和标准,从其表现看,有些类似神经症,判断“虚拟社交依赖症”可以参考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患者由于沉迷于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或神经衰弱等症状;
  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或具有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
  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持续三个月。
  拿什么拯救你日渐孤独的世界?
  买一块手表,不再依赖手机看时间;
  睡觉前手机放在客厅而不是床头;
  给自己制定了一个7天不上微博微信的计划,坚持7天以后上一次,再坚持7天,渐渐地会觉得它们并非必不可少;
  在等待的时间里看书,而不是看微博和八卦,给自己的思想留出空闲的时间;
  卸下在网络上的马甲,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如果发现自己过分依赖网络,且已经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心理专科求助。在医生的分析下,你会知道是什么在影响、操控着你,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其他文献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职业态度不仅会影响你的工作状态,还会影响你的生活状态,一份良好的职业态度最终会指引你实现自己的梦想!本期我们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职场达人,他们用最直白率真的方式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职业态度。在与六位职场达人畅聊和拍摄的短短三天里,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勇敢与努力、坚持与进取,他们也曾一路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职业态度,他们用职场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期刊
若干年前,杨佳川以网名“小精子”发表的一篇《活在安达信的日子》,让很多人了解到了职场白领的艰辛。如今,杨佳川已是网络红人,她写书也写专栏,都和职场有关,堪称“现实版杜拉拉”。  她的新书《职场不逃跑》有她对职场为人处事、外企晋升、工作态度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写的都是她和周围同事的真实案例。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有的读者甚至会一次买下很多本书,送给周围的人。  无论写专栏或出书,都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
期刊
⊙工资婊  释义:泛指善于借别人工资或财富实现自己阶段目标的职业女性。  溯源:该词起源于天涯论坛发表的一篇名为《奇葩女同事,你借男同事工资你老公造吗?》的帖子。该网友爆料自己的一位新女同事利用其出众优秀的外形条件和男同事不会拒绝漂亮女同事的特点,每次发工资时,就向23位男同事共借款数十万元工资在某理财网站进行投资理财,自己则坐享10%-15%的年化收益,每月净赚上万元的奇葩事件。但该词并不是一个
期刊
冯涛创办的周伯通招聘网,主打社交招聘,在招聘产品里也算独树一帜。这样一个小而美的招聘网站,最早只是豆瓣社区里一个招聘小组,去年9月,周伯通招聘网获得2800万的A轮融资,正式向传统招聘发起挑战。  2007年初,刚毕业不久的冯涛,进入了IBM工作,做Mainframe平台系统开发。据冯涛说,这是连大多数技术宅都没听说过的奇葩系统。冯涛所做的这项技术实在过于冷门,网上能寻找到的资料,大多来自一个名叫
期刊
2003年我大学毕业。拿着大学期间画漫画存的三千块稿费,坐火车去了南方。离开家的最大的理由是,每一次亲朋来访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之后说:“你说现在念书有啥用, 你看你妈借钱供你读大学,你读完了也不包分配,也没工作,唉......”我至今都记得,那声叹息的意味深长。  南方的小企业特别多,很多布行也都打着服装公司的招牌,我记不清一天最多跑过多少场面试,也不记得和面试我的小老板们聊了多少关于设计、情
期刊
单从名字看,王蕤就显得很特别,与她交谈,发现这位年少成名的双语作家着实与众不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读到大三,眼看着快要毕业的她放弃了很多人梦寐已求的《东方时空》的实习机会,远渡重洋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主修大众传播;在美国的华人被边缘化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她成功闯入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会发出声音,并撰写了《从北京到加州》一书;当人们对时尚大刊的主编职位趋之若鹜时,坚持母乳喂养的她
期刊
CR:现阶段的重心在哪里?  我一直不是全职作家,除了工作,闲暇时的状态就是:写写写,读读读。最近几年过得相对平稳,一直在媒体工作。生活上多了一项,就是照顾孩子,这花掉了闲暇时间的绝大部分。我写过一篇《养孩子的工作量》,就是写这个状态的。 CR:你的工作背景怎么样?你是怎样深入了解职场文化的?  我本身一直是职业人,虽然是外资传媒业,但我觉得和投行、金融等都是相通的。我有很多朋友在不同的行业,因为
期刊
独自面对电脑毫无灵感的夜晚,把娜塔莉·波特曼回哈佛母校的毕业演讲认真看完了,用“心潮澎湃”形容也不为过。  很多人从《这个杀手不太冷》就喜欢她了,而我真正的喜欢她,就是在她功成名就之时——30岁演《黑天鹅》,拿到了奥斯卡影后。  并非因为奥斯卡的荣誉给一个演员下了最好的定论,而是我看过她那么多部电影,当她交出《黑天鹅》这部作品时,我发现这个演员,已经完全释放甚至超越了自我,她值得封后。  正如娜塔
期刊
还记得小时候偷妈妈的口红涂成了小花猫吗?爱口红好像是女人的天性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支口红没错,2016 Chanel早春度假大秀就告诉你——一支就够!除了Chanel的美轮美奂还有Dolce&Gabbana的华丽洛可可Dior的法式优雅马上来翻一翻!  即使你买不起Chanel的粗花呢套装,但你一定能速速化得起Chanel的秀场妆!  电光红  Cara Delevingne式粗眉,俏皮的矩形猫眼
期刊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我这个题目不是骂叫志坚的人脑残,所以请叫志坚的各位不要多心,请接着往下看。  追星族这个词儿好像早就不流行了,现在都叫脑残粉儿了吧?我是早就过了身边还有朋友会追星的年纪了,就前两年还听说我爱人的堂姐特别疯狂地迷恋韩国一个叫“Bigbang”的组合。她请我们去她家里,展示了她两次花光积蓄跑到韩国去看演唱会时候买的周边产品,最后小心翼翼地掏出个密封袋,里面装着组合里某个成员扔到台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