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原则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u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作文,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还作文以“人”性,还作文“生活”的本质,旨在建构和实现生活的审美工程。人文作文,是语文学科走进新课程改革的先锋和旗手,它吸取东西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积极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以下为人文作文实施途径及方法:
   一、建构审美工程
   1.寻找切入点,注入活水,激起波澜
   人文作文将人和人的生活作为根基和母源,其审美指向是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应当寻找带有审美意味的诗化的载体。当然,也不能排除对丑的抨击。因为美和丑唤起的美感形式不同:将生活中的美集中升华,可以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对丑的批判,对弱的同情,则又可唤起人性中的求美向善之心;还可以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或对美的渴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人文作文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但绝不摒弃对丑的鞭笞。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周围的或社会上的焦点,并对这些“活水”进行透视,纵横出击,力求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震撼效果。从而使人文作文在体现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富有历史厚重感或时代节奏感。
   2.在审美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从原始人把一块天然石块打磨成石斧,便表明了人的初级状态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人猿揖别”的标志。因此,人文作文的训练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写作中,学生在由想象、幻想和加工制作的创造才能构成的原动力系统作用下,自觉而又十分强烈地表现自我。情感的河床里,渗透着求真求善的审美意向。古人把人同外部世界的情感沟通和交融的至高境界称作“心与境合”、“天人合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作文的写作,成了一种审美实践活动,不仅创造着学生周围的世界,也相应地创造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突破学科本位,从宏观的大视角,注重审美活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思维的自我创新
   中国文学,自古就是文史哲的统一。在全球化的今天,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开拓了新的领域,更是开阔了人的视野、活跃了人的思维。应运而生的人文作文,不但要结合美术构图、音乐要素作文,更应适应当今关注心灵的内宇宙运行的趋势,将心理学与文史哲等学科进行整合。从而使师生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从传统的作文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审美活动大胆地向广度、深度发展;并突破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自我创新。
   二、创办鉴赏工程
   1.师生畅游在人文作文的大江中,持续发展多维度的自我挑战
   从老师角度看,学生作文时,老师亦同时作文,完成后,师生作文同时公开接受评议,这种“对峙”,无疑是一大挑战;而在此前,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人文作文之路,更是一大挑战。对学生而言,认知生活世界的过程,不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吗?这种挑战的相互性有机地融合在人文作文的教学之中,激励师生共同打造一把与时代同步的金钥匙——人文作文。
   2.开办课堂“人文沙龙”,鉴赏、修改作文
   如果说,学生将周围世界有激情、有个性的事物诉诸笔端为一度创作,那么,鉴赏、修改,可以说是对作文进行二度创作、三度创作,由此可见鉴赏和修改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应该牢记两点:一要民主,二要及时。开办课堂“人文沙龙”,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平等交往,正好一箭双雕。在“人文沙龙”的民主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调动所有存储信息,畅所欲言,碰撞出思维最为活跃的火花。在学生互动评议和老师适时点拨、归纳的基础上及时反馈,不仅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更能趁热打铁,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鉴赏、修改后,将学生的作文存入“成长记录袋”中。在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学生将在自己不断进步的事实面前,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作文和学习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其他文献
古代诗歌的鉴赏历来是学生高考的一块“鸡肋”。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作了明确的考查方向:无非就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考查,即对诗歌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考查;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综合评价。那么如何去征服高考鉴赏诗歌的这座高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力  高考试题指向明确,要求简明,解答前一定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2008年河南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我们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明确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作为一个从教不到六年的语文教师,在即将送走我的第二届高三学生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任务的艰巨。新课结束,全部是复习课,趣味性大大降低,课堂效果受到极大的挑战。但是高三这一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不仅仅要掌握极繁琐而又无任何窍门可寻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名句等等,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等。更关键的一点是面临高考,学生们复习任务
期刊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得十分紧凑、自然,是完全可以读得通的。据此,有人认为这还减轻了本文过于雕琢的成分。如此一来,引用的《西洲曲》岂不成了《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了?难怪多年以来,在诸多奉《荷塘月色》为经典散文的赏析文章中,要么将两处引
期刊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纵观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少教师仍在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以下谈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一、必须打破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期刊
对联俗称对子。有关其起源的说法不一,但很多资料以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天下第一联。经1000余年的发展,对联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它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和文明智慧,人人喜闻乐见。就连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喜欢在对联上露两手,他曾经给一个屠户家写了一副对联,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生动形象,大气磅礴,也不能不说是一副好对联。  对联,可以说是汉语言文
期刊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下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鉴赏教学最不容易把握和操作,这是由诗歌语言精练、讲求韵律和节奏、感情抒发含蓄所决定的。传统教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虽然记录了许多知识点,但并不利于学生鉴赏能
期刊
庄子的哲学美学,一直以来为中国的文人心向往之,他一方面洞察了人生的有限性、悲剧性,另一方面又为人们树立了自由、超越的人生态度。对于现实人生来说,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相互抵触的,甚至是产生人格分裂的潜在因素;但是对于艺术体验来讲,这两种精神又恰恰是蓬勃的沃土。生活的庄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天才注定了脱离常人的孤独。但作为精神传承中的庄子,则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永久地占有了一席之地。庄子的这两
期刊
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材以“养成教育”为核心,集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为一体,开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教材在编排上遵循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人教育的特点,家长、教师可以依此逐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目前,一些孩子思想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感恩之心缺乏,出现了令人遗憾和痛心的现状,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我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生活中
期刊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安排三个“梳理探究”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合作习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   然而,现在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