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的语文课,一方面是语言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母语,在运用上保持母语的健康与纯洁,这是属于认知;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即文学教育,这也是审美的,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健全心理与人格,提高整体素质。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承担着另一个重要任务——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培养人的长期性,一篇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又是浓郁的人文情怀,感化陶冶着学生的心灵。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认知教育两大功能。忽略了其审美功能,而文学作品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其他功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审美功能。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的“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实现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转变教学观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读
  
  读是指学生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在直观上的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学生开始读文章,也许只了解到字面的意义,也许也在开始感受到表面意义后面的隐含意义,籍此理解可以初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但在这种程度上,对作品的感觉毕竟是浅层的,教师便从旁指导,对其中意义加以发掘,使学生能体味其中的真美。如李煜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大多数学生在读上几遍后,都能理解其字面意义,初步感受了一个孤独者的形象,但这还不够,必须有发展,还须明白其妙处。
  
  二、品
  
  在对作品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之后,必须将接受的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的重建得以实现。直观阶段(读)学生的主体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还未完全进入审美状态,因而对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往往容易忽略。从作品这一方面来说,一件优秀的作品往往将其意味深深地蕴藏在文字之内,并不直露在外,这就必然使学生不可能凭一味的直觉就立即把握其全部精髓。
  “品”是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欣赏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还以《相见欢》为例:文中的“西楼”、“残月”、“梧桐”、“深院”、“冷秋”等意象整合为如下意象孤独的身影融于凄凉的景色中,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愁思纷繁难解,其中辛酸滋味讲不出、说不清,实在是人世之悲苦滋味无可以比者。学生能欣赏到这一点便进入了“品”的阶段。
  古代艺术理论家认为,要品评艺术作品,除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之外,还须“知人论世”。教师便要补充有关背景资料,当然这点学生不可能全弄清楚,教师便要补充关背景资料,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具体创作境况,然后对文章进行反复解读,在解读中体味形式的细致变化,从中获得启发。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愈见其奇”,这样作品的中心意义就逐渐被发掘出来同时,主体意识中的意象也逐渐丰富。
  
  三、悟
  
  “悟”是学生对作品意象鉴赏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就是“悟”,这就是欣赏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进一步鲜明,在意象世界中获得主体意识的自由,从而沉浸在自由活跃的审美状态之中,学生审美状态的活动是对创作者的呼应与共鸣,创作者的创作终于通过艺术品得到回应。还以《相见欢》为例:深切的人生感受,亡国之君的旷古悲凉,人生的得意与落魄——学生与作者达到共鸣,顿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
  应当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经验、素养和水平的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可以说“读”、“品”、“悟”三个阶段实为三个层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文章的长短、难易,灵活安排课时以完成三个步骤,平时应努力普及审美和鉴赏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使更多的人在欣赏中达到更高的境界——“悟”的境界。
  (作者单位:342700江西石城二中)
其他文献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 注重 中学生 良好心理品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分低能的教育结果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这从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整体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疱地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协调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纽带。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切感受到,班主任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育艺术、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做到用“心”教育学生。    1、用“爱心”感化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因为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但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祖国不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五、六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
期刊
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是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那么,在新形势下,针对未成年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如何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新途径和新举措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    近年来
期刊
讨论教学有利于老师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一、超前性策略体现课前“四导”    1、导“读”。以“预习提示”为主线布置预习提纲,为学生创造方法上的条件。具体实施有四个环节:(1)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
期刊
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思潮也猛烈地冲击着学校,“拜金主义”的毒菌在一些青少年的头脑中潜滋暗长。他们的价值取向混杂不一,思想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滑坡,在学生中出现了畸形攀比和超前消费的风气,他们没有思想、不求进取、比阔气、吃喝应酬、花钱大手大脚,由此引发出偷盗钱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严重,使得许多家长忧心忡忡,也给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是
期刊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散文的兴趣。相信权威,崇拜名人偶像是如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我们可以把优秀散文作家的散文作品和名人对经典作品的评价介绍给学生,这样是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的。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别人问起自己读过哪些名著时,我们总希望别人知道自己读过不少的名著,这从一定角度上说,就是崇拜权威心理的微妙表现,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相当强。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此契机,学
期刊
贾宝玉因其出身之高贵与不凡,而成为全府上下的中心,更是贾政这个老学究重振家风、光耀门户的希望。贾政作为男性世界的维护者和监守者,努力使自己的宝贝儿子走上仕途之路,振雄性之风。却不曾想,这个生下来就含玉而手抓钗粉的公子哥,天生有自己的人生理念,他仗着祖母之爱,混杂于内帷,不思仕途经济。难怪贾政由爱生恨,最后借机欲杀宝玉。表面看来这是贾政对宝玉不思进取的不满,实则是对宝玉倾向于女性世界的不满。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