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领域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命题,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艺术土壤和社会文化背景。人文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的关注,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意义。人文主义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不同文学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本文旨在整理近代时期的人文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色,研究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该文学发展阶段的各个文学流派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流派 客观现实 人性
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特质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关注,其基本题材与主题重在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回到自然”,召唤新的、自由的文学,要求真实反映生活。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古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和后现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铺路石,对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文学背景
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见证了资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准备的全过程。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启蒙运动。启蒙主义否定神权权威,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返回自然,否定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启蒙主义思想家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 启蒙学者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和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启蒙主义文学家把文学艺术看作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在文学上强调重返自然。启蒙主义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文学作品中经常正面歌颂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欧洲战争频仍,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使人们对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家将希望寄托于理想世界并试图通过对于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的创造来引导人们解决社会矛盾。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日益暴露和激化,西方文学进入现实主义时期。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之间渗透着赤裸裸的厉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现实主义的一些作家主张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客观地描写日常生活。人文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深刻剖析,强调描绘典型形象,真实揭示生活本质,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揭示罪恶的社会根源。
2、对于各流派的主要影响
1)启蒙主义
从本质上讲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铺垫。启蒙主义作家宣传的文学理论涉及自然观、人性观、理性观,但是当时的启蒙主义文学还没能彻底与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分离,因而表现出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倾向。从人文主义文学范畴上来看,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各有差异: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关注扫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揭露社会弊端,揭示人的感性世界的困惑。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要成就是正剧、哲理小说,目的在于教育群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内容强大,文学作品充满革命性、战斗性。德国启蒙運动主要在于唤醒民众觉悟,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分裂,成就是“狂飙突进”运动。
在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中,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将主人公刻画成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代表,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展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理查生的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描写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阐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哀婉感伤的情绪,成就了感伤主义文学。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启蒙文学步入衰落,启蒙主义作家的理想社会的梦想破灭,转而在感情生活里继续寻梦,感伤主义文学作品纷至沓来。劳伦斯·斯泰恩在作品《感伤旅行》中描写了法国至意大利的旅途见闻,重点突出主观感受,主要关注对不幸生活的描写和痛苦的情绪抒发。感伤主义文学在思想上透露出消极的人文情绪,但它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在法国,启蒙学者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否定君权,在文学上要求文艺反应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艺术作品中。伏尔泰的作品在《老实人》、《天真汉》等作品中批判了当时哲学上的乐观主义,讽刺了贵族和宗教,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对于人类发展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卢梭崇拜“自然感情”,主张“返回自然”。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故乡,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得到自由。他在作品《忏悔录》中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坦诚的态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书中阐释的“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自己。”呈现了典型的近代文论中的人文思想观。而另外一位启蒙主义文学泰斗狄德罗在美学著作《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论戏剧艺术》、《论绘画》中创造了严肃剧,提出戏剧改革的主张,目的在于利用严肃剧的道德教化作用达到宣传人文思想主张的目的。
在德国,受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德性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对德国民族文化的觉醒起着积极作用。其主要人文思想主要认为人应该否定封闭的封建社会,提倡“返回自然”;推崇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强调感情作用,带有浪漫主义的感情情调。著名作家席勒在美学著作《审美美育书简》中,从和谐人性出发,认为现代人性的问题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通过审美活动可以使之统一起来,成为道德的人。莱辛在戏剧论著《汉堡剧评》中提出了市民戏剧的概念,主张宣传平民道德的人文主义情怀,并主张剧院应当成为改进道德的学校。
2)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主张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一些具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现出不满和失望。他们寄希望于理想世界,企图通过对理想世界和人物的创造帮助人们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开始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的失望与忧郁,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新人文精神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歌颂自然和人性,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主张把客观统一于神秘的主体心灵。革命诗人拜伦和雪莱启发人们对永恒真理的认识,引导人们达到崇尚的道德境界,他们的作品强烈抨击了腐败的统治者和社会制度,对受奴役、受压迫的群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上,积极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借以批判残酷的现实。消极浪漫主义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浪漫主义文学家往往会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浪漫主义作家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他们企图通过高扬主观情感和个性创造来实现自身内在心理机制的平衡,抒发人文情怀。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看,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文主义的高扬。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文主义文化模式。
3)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现实主义提倡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歐洲兴起,一些文学家感到昔日浪漫主义文学的狂想与显示相去甚远,他们主张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并在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揭示造成罪恶的现实根源。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上,力图展示法国整个时代生活的社会风貌。司汤达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表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主张直面人生,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以及人的心灵的细腻变化。在其作品《红与黑》中,他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巴尔扎克遵循人文主义原则,主张艺术上的真实性,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同时关注社会环境与人的思想热情,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作品涉及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巨匠狄更斯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金钱交易的种种罪恶,显现出维多利亚盛世后隐藏的社会真相。在塑造人物方面,他创造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与此同时,他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其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剧作品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虚伪和罪恶,认为戏剧是社会品德的说明人,人类良心的提示者,深刻揭示了戏剧的“载道”作用,其作品旨在启迪人的灵魂,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从而达到至真至美的完整结合。
在俄国,现实主义的批判重点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人文主义作家主张将文学与解放运动密切结合起来,力图描绘社会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别林斯基将对现实的关注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利用典型人物的语言、感情行动方式等反映社会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学观点深刻阐释了“美”和“崇高”的界定标准,暗示了人类的某些品格。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人文文学对人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他利用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反映了文学的人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变态心理和双重人格。
3、结论
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总体来说,现实主义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在作品中呼吁尊重人的尊严,直截了当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摧残和打击。虽然各国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有所差异,对人文主义观点表达的文学艺术手段也存在细节差异,但是这些现实主义作家都对现实主义制度和无情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寄托了无尽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要清除社会弊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人文主义文学观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阶级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在批判丑陋的社会现实的时候,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本源头。
参考文献:
[1]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 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 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 龚翰熊﹒《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陈晓芳(1978-),女,沈阳人。现为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
注: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文主义思潮对西方文学进程的影响和发展态势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批准号:2009A288。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流派 客观现实 人性
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主义思想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特质贯穿始终。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关注,其基本题材与主题重在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回到自然”,召唤新的、自由的文学,要求真实反映生活。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古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和后现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的铺路石,对于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学中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文学背景
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见证了资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准备的全过程。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启蒙运动。启蒙主义否定神权权威,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返回自然,否定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启蒙主义思想家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 启蒙学者用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来反对专制和特权;用无神论和唯物论来反对宗教迷信。启蒙主义文学家把文学艺术看作是改造社会的工具,在文学上强调重返自然。启蒙主义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文学作品中经常正面歌颂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
启蒙运动之后进入西方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欧洲战争频仍,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平等使人们对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家将希望寄托于理想世界并试图通过对于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的创造来引导人们解决社会矛盾。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日益暴露和激化,西方文学进入现实主义时期。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使人们之间渗透着赤裸裸的厉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现实主义的一些作家主张以冷静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真实客观地描写日常生活。人文主义文学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深刻剖析,强调描绘典型形象,真实揭示生活本质,批判丑恶的社会现实,揭示罪恶的社会根源。
2、对于各流派的主要影响
1)启蒙主义
从本质上讲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夺权之前的一次舆论铺垫。启蒙主义作家宣传的文学理论涉及自然观、人性观、理性观,但是当时的启蒙主义文学还没能彻底与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分离,因而表现出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倾向。从人文主义文学范畴上来看,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各有差异: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关注扫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揭露社会弊端,揭示人的感性世界的困惑。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要成就是正剧、哲理小说,目的在于教育群众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内容强大,文学作品充满革命性、战斗性。德国启蒙運动主要在于唤醒民众觉悟,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分裂,成就是“狂飙突进”运动。
在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中,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将主人公刻画成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代表,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展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占有欲。理查生的代表作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描写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阐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哀婉感伤的情绪,成就了感伤主义文学。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启蒙文学步入衰落,启蒙主义作家的理想社会的梦想破灭,转而在感情生活里继续寻梦,感伤主义文学作品纷至沓来。劳伦斯·斯泰恩在作品《感伤旅行》中描写了法国至意大利的旅途见闻,重点突出主观感受,主要关注对不幸生活的描写和痛苦的情绪抒发。感伤主义文学在思想上透露出消极的人文情绪,但它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为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在法国,启蒙学者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否定君权,在文学上要求文艺反应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艺术作品中。伏尔泰的作品在《老实人》、《天真汉》等作品中批判了当时哲学上的乐观主义,讽刺了贵族和宗教,批判了现实的黑暗,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对于人类发展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卢梭崇拜“自然感情”,主张“返回自然”。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故乡,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情感才能得到自由。他在作品《忏悔录》中强调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坦诚的态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书中阐释的“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自己。”呈现了典型的近代文论中的人文思想观。而另外一位启蒙主义文学泰斗狄德罗在美学著作《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论戏剧艺术》、《论绘画》中创造了严肃剧,提出戏剧改革的主张,目的在于利用严肃剧的道德教化作用达到宣传人文思想主张的目的。
在德国,受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德性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对德国民族文化的觉醒起着积极作用。其主要人文思想主要认为人应该否定封闭的封建社会,提倡“返回自然”;推崇个性解放,推崇天才;强调感情作用,带有浪漫主义的感情情调。著名作家席勒在美学著作《审美美育书简》中,从和谐人性出发,认为现代人性的问题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通过审美活动可以使之统一起来,成为道德的人。莱辛在戏剧论著《汉堡剧评》中提出了市民戏剧的概念,主张宣传平民道德的人文主义情怀,并主张剧院应当成为改进道德的学校。
2)浪漫主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作家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主张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一些具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开始对资本主义现实表现出不满和失望。他们寄希望于理想世界,企图通过对理想世界和人物的创造帮助人们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开始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的失望与忧郁,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新人文精神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歌颂自然和人性,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主张把客观统一于神秘的主体心灵。革命诗人拜伦和雪莱启发人们对永恒真理的认识,引导人们达到崇尚的道德境界,他们的作品强烈抨击了腐败的统治者和社会制度,对受奴役、受压迫的群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上,积极浪漫主义主要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借以批判残酷的现实。消极浪漫主义把已经或正在消亡的生活作为理想的文学,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的生活成了它的理想的寄寓之所,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浪漫主义文学家往往会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浪漫主义作家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他们企图通过高扬主观情感和个性创造来实现自身内在心理机制的平衡,抒发人文情怀。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看,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人之本性的自然。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文主义的高扬。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文主义文化模式。
3)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要求文学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现实主义提倡描绘客观现实,力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歐洲兴起,一些文学家感到昔日浪漫主义文学的狂想与显示相去甚远,他们主张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并在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揭示造成罪恶的现实根源。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上,力图展示法国整个时代生活的社会风貌。司汤达认为文学的使命在于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表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主张直面人生,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以及人的心灵的细腻变化。在其作品《红与黑》中,他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间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巴尔扎克遵循人文主义原则,主张艺术上的真实性,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同时关注社会环境与人的思想热情,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作品涉及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学巨匠狄更斯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金钱交易的种种罪恶,显现出维多利亚盛世后隐藏的社会真相。在塑造人物方面,他创造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表达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与此同时,他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其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的剧作品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虚伪和罪恶,认为戏剧是社会品德的说明人,人类良心的提示者,深刻揭示了戏剧的“载道”作用,其作品旨在启迪人的灵魂,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从而达到至真至美的完整结合。
在俄国,现实主义的批判重点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人文主义作家主张将文学与解放运动密切结合起来,力图描绘社会生活的客观发展规律,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别林斯基将对现实的关注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利用典型人物的语言、感情行动方式等反映社会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的角度出发,利用美学观点深刻阐释了“美”和“崇高”的界定标准,暗示了人类的某些品格。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人文文学对人的心理描写推向了高峰,他利用各种人物的心灵辩证法描绘心理过程本身,反映了文学的人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毒化、扭曲了的变态心理和双重人格。
3、结论
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总体来说,现实主义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在作品中呼吁尊重人的尊严,直截了当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压抑、摧残和打击。虽然各国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立场有所差异,对人文主义观点表达的文学艺术手段也存在细节差异,但是这些现实主义作家都对现实主义制度和无情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寄托了无尽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要清除社会弊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人文主义文学观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阶级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在批判丑陋的社会现实的时候,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本源头。
参考文献:
[1]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 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 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 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8] 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9] 龚翰熊﹒《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
陈晓芳(1978-),女,沈阳人。现为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
注: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文主义思潮对西方文学进程的影响和发展态势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批准号:2009A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