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及生动的语言、展示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传递深刻精辟的哲理,使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而有灵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通过感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近年来,为了让学生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培养人文精神,笔者进行了多种探索性教学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每一届学生进入我们班学习之初,我们都设计一系列与历史学习有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问题主要有:(1)你是否曾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解决你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历史有用吗?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学习历史的看法。(2)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某件史实的“转折关”,在我们的学习历史生活中也时常会出现转折关,你有转折关吗?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生“转折”的时候,历史知识起了什么作用?(3)我们学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它,而是要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迄今为止,在你所学的课内外历史知识中,哪些史实或哪些历史人物的业绩对你的学习或其它方面最有启发?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2、角色扮演。学生历史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就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留给学生比较深的印象,担任角色的学生会有更深切的体验。
  
  3、课堂辩论。比如,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的目的,我们拟定了“科教兴国,史学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等辩题,采用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自由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即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史学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意味着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人文修养。
  
  1、要树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级关怀。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可能再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了。
  
  2、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
  
  3、要加强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课堂教学艺术,最主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得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激昂时,如大江东去,急风骤雨,震撼人心;深沉时,可以如春雨入夜,温文尔雅。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语言、姿态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
  
  三、通过营造人文环境,充分弘扬人文精神
  
  良好的校园和班内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灵。许多名校之所以成名,主要在于其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以及众多杰出的学生,长期积累的优良校训、校风、学风等。一亭一阁有意,一草一木含情。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到宽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人文环境。通过编撰校史、校刊,开发校本历史课堂,开展“谈史征文”活动,组织历史演讲比赛等,创设校内或班内的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尽快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在这方面,历史教师既当之无愧又责无旁贷。
  总之,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是新时期教育赋予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其他文献
“天平的使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表面上看同学们会读、会用。但对于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我们并没有留意,只要求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此本人略谈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总结。    一、天平的结构原理    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平衡原理制成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按正常称量时,被称量物体放置左盘,砝码放置右盘,再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期刊
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
期刊
一、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1、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2、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   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研究
期刊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极具指导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校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
期刊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大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大班的儿童升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我的实践,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调查研究,
期刊
所谓思想品德课的三维教学法,就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备课、讲课、练习等教学环节中重点体现德育渗透,基础知识及能力训练三方面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从德育、知识、能力三个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什么要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突出德育、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呢?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对学生是进行德育渗透,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可以说,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学
期刊
中国历史教学的目的,贵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遵循历史的发展规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以史为鉴”学会做人的道理。知识领域的开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谈几点浅见。    一、运用“典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所谓“典型”,即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深刻地反映
期刊
教学,首先应该强调教学情境,即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教学关系,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情感教学蕴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庄重而不拘谨的教态,亲切的口吻,循循善诱的语调,乐于自我剖白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无疑是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下面谈谈笔者从教《历史》几年来对情感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以真情调动学生激情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心灵的艺术。教师要做到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思想品德课定为开卷考试科目,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认为反正考试时可以看书,至于上课是否认真教(或学)都无所谓。这是非常令人忧心的。这种不良的心态常常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结合教思想品德课的一些体会,谈一谈教思想品德课的几点感受,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首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刻认识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六
期刊
许多初中学生美术基础较差,给教师的美术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在绘画方面,许多学生无素描基础、造型能力差、理解能力较弱,致使教师在授课时事倍功半,达不到预定目标。为此,教师都在尽力探索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来的美术教学,笔者在工笔画和写意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针对中学生的弱点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工笔画和写意画。现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