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师范学院李良品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于2013年1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长达78万字的有分量的著作。我们长期在广西从事地方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阅读李良品教授的大作之后受益良多,认为该书对我国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的研究有多方面的贡献。
  第一,该书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和地区分布的横向及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的两个方面,全面、系统、详尽地论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该书前面有作者写的“前言”,正文之后附有“参考文献”和后记,正文共分十四章和“附录”。这十四章所写的内容是:第一章“土司、土兵和土兵制度”,主要对土司、土兵和土兵制度作解释;第二章“西南地区土兵的类型、特点与成因”,主要对土兵的类型、特点和成因作论述;第三章“西南地区土兵的来源、性质与作用”,主要对土兵的来源、性质和作用作论述;第四章“西南地区土兵制度的渊源、发展与衰亡”,主要论述土兵制度的雏形、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第五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主要论述土兵武装力量、军种和员额、编制与名号;第六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领导体制”,着重论述国家、地方、土司三级军事领导机构及其发兵和指挥;第七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兵役制度”,着重论述了世兵制、族兵制、征兵制;第八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训练制度”,主要论述土兵拣选制度、训练制度、校阅制度;第九章“西南地区土兵的粮饷制度”,主要论述土兵的平时粮饷、轮戍粮饷、战时粮饷;第十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法规制度”,着重论述土兵的军事法规的形式、内容、优抚法规和法规的实施;第十一章“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战争设施”,主要论述军事机构、武器装备、军事关隘;第十二章“西南地区土兵参与的军事战争”,着重论述土兵参与军事战争的原因、特点与影响;第十三章“西南地区土兵参加御边与对内战争”,分别论述御边战争和对内战争;第十四章“西南地区土兵制度建设与军事战争的思考”,着重论述土司制度存亡决定土兵制度存亡、土兵制度推动国防建设的深入、土兵对外御边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土兵对内战争影响民族关系的发展等四个问题。十四章之后,有长达236页的“附录”——“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史料”,分为各朝正史、典章制度、纪事本末、史书兵书、官吏奏疏、地方志书、笔记文集七类,集中摘录和保存了历代关于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的诸多史料。
  由上介绍可见,该书从横向方面,全面、系统、详尽地论述了土兵制度和军事战争,从渊源发展,到组织编制,到训练法规,到供给保障,到军事战争的作用与影响,涉及制度及军事战争的方方面面。同时,该书论述了湘、鄂、桂、黔、川、滇西南六省的土兵和军事战争,根据史料记载的实际情况,兼论六省,又突出重点。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来看,该书肯定土兵制度源于秦汉时期的西瓯、骆越的土兵,而论述的重点是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史学者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羁縻制到土司土官制的论著甚多,但像李良品教授这种专门从土兵制度和军事战争角度作深入剖析,写出了这部从横向到纵向两个角度都做了全面详尽研究的论著者,目前国内还为仅见,因此,该书可以说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兵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该书对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土兵制度和军事战争作了基本上肯定的评价,这是重要的创新观点。过去的研究论著中,一般从改土归流的角度出发,对土司土兵制度作否定或基本否定者较多,认为土司土兵制度的长期存在造成对少数民族压迫剥削苛重,彼此争权内战造成动乱,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破坏国家统一,造成地方长期割据分裂,影响社会进步,等等。这些评价如果对清代以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也是对的。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衰亡的历史过程,都有一定的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就像封建制度刚产生时就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一样。本书对土兵制度和军事战争的历史作用就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如第三章第三节论述土兵的作用时,认为土兵的作用有七个方面:平定蛮叛,维护中央统治;抗击倭寇,反抗外国侵略;保境安民,维护地方稳定;勤王援辽,维护祖国统一;镇压起义,保护剥削制度;参与仇杀,维护土司统治;轮流戍守,补充官军不足。其中,有五个方面都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至于“镇压起义,保护剥削制度”,也要视情况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评价。这就从辩证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角度给予土兵制度及其军事活动以正确的历史定位。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因俗而治”是我国4000年来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治安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有利于维护中央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土兵制度及其军事活动,就是“因俗而治”政策下的产物,它的长期存在是历史的需要,只是到了清代的特定时期,土司土兵制度及其军事活动才出现了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改土归流从明代就已开始,到雍正年间大规模推行,但直到清末直至民国年间,土司势力和土兵制度还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也反映了土司土兵制度到清中后期仍然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本书在论述土兵的军事活动时,举证了傅宏烈在广西平定三藩之乱的军事活动,乾隆时傅恒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军事活动,乾隆时岳钟琪平定西藏叛乱的战争、乾隆晚年清军抗击廓尔喀侵略的战争等,都有土司率土兵参加,甚至成为平定叛乱、抗击侵略战争中的主力。所以,本书既肯定了清代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的必要性,又评述了土兵制度及其军事活动就是到了清代也有正、负两方面的历史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还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这一论述是科学的、辩证的,更能令人信服的创见。
  第三,该书在不少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新见迭出,令人耳目一新,有创新意义。第二章在分析土兵的特点时,认为有数量上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家族性、训练的纪律性、征调的频繁性等诸方面。关于土兵的成因,作者认为,历史原因是招募便利,费用节省;政治因素是维护土司统治的需要,以夷制夷的需要;军事原因是卫所制度崩溃,土兵作战勇敢,组织严密等。分析全面,为其他书所少见。第四章论述土兵制度的衰亡时,认为有清代军事管理的变革,土兵编制的锐减,土兵职责范围的缩小,土兵的作用由保境安民、奉调出征等积极作用逐渐向内部争斗仇杀转化,中央王朝统一思想的加强等诸原因,分析很深入,亦为他书所罕见。第五章论述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时,对土屯兵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评价,指出四川土屯兵在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土司之乱中的作用,被乾隆誉为可以一当十的劲兵,并指出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作战中“不少屯兵为国捐躯”,以历史事实正面肯定清中后期土兵在平定叛乱、保卫祖国中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第七章将西南地区土兵的兵役制度细分为世兵制、族兵制、征兵制三类,是迄今所见论述古代土兵兵役制度的最具体的分析。第八章论述土兵的军事训练制度时,对岑氏兵法、瓦氏阵法、云郭君兵法的详细论述,亦为他书所罕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第九章论述土兵的粮饷制度时,引长段引文,说明清代有“耕兵”的存在,很有新意。第十章论述土兵的军事法规制度时,论述详尽细致,提到土家族以箸帚调兵,广西莫氏的“力田箴”(第312页最后附注),均为他书所少见。第十三章论述土兵参加的御边和对内战争时,所列戚继光解救被掳人口表、明代征调土兵参加抗倭活动表,提供了史料数据,说明取胜原因是战争的正义性、纪律性、精湛性、独特性,极具说服力;其中关于川东南酉阳土司抗倭的史实,填补了其他书中没有写到的空白。第434-441页所写的“土家族土司土兵主要参与‘征蛮’或‘讨贼’一览表”,长达8页,是迄今所见对土家族土兵活动最详尽的统计。第十四章提出了不少新的思考意见,譬如,康熙平叛后的改流为雍正奠定了大规模改流的基础;1956年民主改革后土司土兵制度才彻底消亡;元、明、清时广西土兵对抗击越南(安南)侵略的斗争的贡献;土司土兵与中央王朝、与周边土司、与辖区百姓、与其他地区百姓的关系,如明代土兵赴苏、浙抗倭有功,但也骚扰抢掠了苏、浙一带的百姓(第491页)。作者坚持了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学习。本书对湘、桂、鄂、川、黔、滇西南六省的土司土兵制度作了综合的研究,其中对湘、鄂、黔等省的论述尤为详赡,具体表现为对黔北播州土司土兵的论述中(详见第十一章关于土兵军事机构的论述)。黔北地区土司土兵历来论者较少,本书对播州杨氏土司土兵的论述,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过去研究的不足。   第四,史料上的整理、补充与发掘。研究社会历史离不开史料。我们提倡研究历史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就要求研究者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文献资料、社会历史调查的口碑资料、考古学的田野发掘资料以及前人的整理研究成果等。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史料丰富,并加以整理,因此全书的论述能做到史论结合、求真求实、令人信服。如第26-27页论土司兵的名称有土兵、目兵、俍兵,征引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论述。第28页又征引汪森《粤西丛载》的论述以证明,极有说服力。第77-81页的《明代西南地区土巡检一览表》,第82-84页的《明代广西各巡检司属弓兵(土兵)人数一览表》,第89-90页的《明代广西耕兵数及给田情况一览表》,第198-199页记载的《清代广西土兵员额数》,第239-241页的《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西土兵数及耕田数一览表》,第287-288页关于明清时期广西耕兵的长段引文,第377-380页的《清代广西土司区关隘位置及防守土兵一览表》,第393页的《秀山杨氏土司征调活动表》,第434-441页的《土家族地区土司土兵主要参与‘征蛮’或‘讨贼’一览表》等等,大量史料经过系统整理后以列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从而增强了本书论述的说服力。可以说,史料详赡丰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诚然,作为一部长达78万字的大部头巨著,以上所做介评难免挂一漏万。同时,由于本书写作篇幅甚大,征引资料繁富,行文内容庞杂,故难免会存在个别抑或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譬如,书中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口碑资料尚未能充分利用,对于中国土兵制度的起源问题似仍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
  总而言之,本书选题独到,视野开阔,资料详赡,内容宏富,创见甚多,堪称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土司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的首部力作,可谓代表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对于推动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深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此,特聊叙数言,一者期以与诸位同仁共同分享李良品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二者聊表祝贺并期望李良品教授继续有大作问世,为中国土司制度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皆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付广华]
其他文献
【摘要】以现代民族为主体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就是协调国家政治与民族社会关系的过程。现代社会民族权力的形式及其运用均与民族国家密切相关,民族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民族权力的形式与民族国家格局、全球化下民族权力的特征等,都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中心话题。国家治理体系对民族权力的有机整合与公民权益的有效维护,是抑制全球化下民族权力的异化与离析、克服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民族权力;治
期刊
【摘要】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上岩坪寨是典型的侗寨。该侗寨的河流、井、鱼塘、消防渠、稻田等,共同构成水资源的活性系统。从当地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传统利用模式来看,侗寨呈现的是人与生态和谐共居的图景。侗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源自村民对水资源的集体维护。  【关键词】侗寨;水资源;利用模式;和谐共居  【作者】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陶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
期刊
【摘要】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课题。毛南族20多年来大量生态移民使多数传统社区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移民社区成为毛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单元。通过研究S屯个案透视其生态移民文化变迁及适应情况,对研究毛南族文化乃至移民文化变迁机制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南族;移民;文化变迁;文化适应  【作者】刘银妹,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博士。南宁,530006  【
期刊
【摘要】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建构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学校教育中传承壮族文化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壮族;民族文化课程;壮汉双语教育模式  【作者】韦兰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壮文推行办公室主任。
期刊
【摘要】姻亲纽带与通婚网络是社会学、人类学中国乡村研究领域的重要论题,不少学者从市场圈和地域因素等角度对其展开探讨。近年来,沿着文化及信仰要素的分析进路,关注中国乡村宗教的研究者也注意到姻亲纽带构建与宗教信仰维系间的密切关系。本文以对冀中若干天主教群体的田野研究为基础,探讨和反思了市场、地域和信仰因素对乡村天主教姻亲纽带的影响,指出:市场性、地域性因素可以解释华北普通村民的通婚状况,但不适用于当地
期刊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背景依据﹒实践价值﹒困境原因﹒对策建议: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思考/陈茂荣//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⑹-52~61  从土人到土族:以土族为个案重新审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祁进玉//青海民族研究-2014,⑷-67~73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解读/黄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⑹-7~12  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新疆阿勒泰草原一个微型多民族
期刊
【摘要】  2004年,龚永辉教授的《可否引入分形思想》和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相继发表,代表着两位作者对民族理论仿苏成分脱离我国实际的共同忧思;后者引发了“去政治化”思潮,也引发了延绵十年的大争论;前者默默推动本职所在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取得了精准“滴灌”的分形建导成效。十年之后,马教授和龚教授又相继发表文章并形成对话,展现了两条求新路径的巨大差异:一个在包容转换中螺旋提升,且与中
期刊
【摘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是新阶段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新型城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具有人本化、一体化、协调化、融合化和文化化等特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对石漠化片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助推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应多措并举,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增强县城集聚辐射功能;依托交通干线,加快建设一批中
期刊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中国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一种有别于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其中,壮族土司制度源远流长,对壮族聚居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研究壮族史和广西地方史的重要内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女博士詹妮弗·托克(Jennifer Took)所著的《中国西南地区的部族首领:中华帝国晚期壮族首领在土司制度
期刊
[摘要]边境社会稳定与边境民族心理、文化特征紧密联系。问卷调查显示,在直接与越南北部接壤的滇越边境民族地区,当国家所实施的边境政策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边境民族的物质需求抑或文化诉求时,滇越边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意识都会得到逐渐增强。滇越边民基于国家惠边政策所培养起来的双重心理,往往通过其极具鲜明族群文化特征的群体生活行为充分表现出来,激励着滇越边民积极参与和创建有序边境社会秩序。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