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于潜江、天门、仙桃、洪湖等地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因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潜江市坚守在皮影戏演唱台的皮影艺人不到10名。皮影戏的历代传承,都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延续。由于从事皮影戏演唱收入低微,且不太容易掌握唱腔和表演,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见到刘年华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团队一行六人正在酒店里休息,连夜的驱车赶场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女儿杨春霞招呼我们在隔壁房间坐下。虽然年过六旬,刘年华整个人的精神却非常好,显然对晚上的表演充满了期待,我们开始聊天,他突然记起什么来,又给一旁的女儿确认了一遍晚上的演出事宜。
没有祖传 只有拜师
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皮影戏雕镂艺术,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影大见长。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2006年6月,由潜江市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传六代,师承四代,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艺半个多世纪,皮影戏早已成为刘年华生活的一部分。皮影戏没有祖传,只有拜师,在清朝咸丰年间业内开始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上一辈的技艺有多么精湛,都得系统拜师才算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一定要拜师,不拜师就不行”他说。一直到现在,即使女儿从小跟着自己摸爬滚打,有些技艺甚至娴熟到超越了自己,也一定要经过拜师这个过程才能正式成为传承弟子。代代相传的只有技艺,而拜师传承的则是责任和文化。
说到责任,刘年华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他说,作为刘家的长孙,你怎么样都得把戏唱下去。改革开放前,民间的文艺活动并不多,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填满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而唱皮影戏的人,也受到乡亲们的追捧。看戏的人多,演皮影戏的人也多,皮影戏在那时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变迁,现代戏开始取代古装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那时,还是孩子的刘年华对现代戏的操作、设计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父辈们一起参与其中,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年过后,到第四年,雕刻等基础技艺已经纯熟之后,刘年华才开始正式学习唱戏。《封神演义》、《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都是经常演出的经典曲目。通过自身改革成功挺过现代戏改革的风潮之后,,刘年华一行人重新走上“送戏下乡”的道路,皮影戏艺术开启了新的旅程。如今,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真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寥寥无几。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1978年,经过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洗礼之后,皮影艺术才慢慢复苏。刘年华找到十年前一起唱戏的老人,重新组起班子,通过三年多的发展,江汉平原上才重新响起了那曾经的曲调。这一次,却并没有以往那么轻松和顺利。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年华从来没想过放弃,唯一想的就是坚持。1984年女儿杨春霞出生,新生命的降临让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一时间甚至隔天的温饱都难以维系,只能依靠亲戚接济勉强度日。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刘年华就去做各种小工维持生计,皮影戏是一直没有放弃的手艺,有时也会瞒着家人买来牛皮,自己偷偷地雕刻皮影。日渐艰难难免会被劝说改行,他笑着说,改行干什么呢,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演皮影。每年春夏秋初,刘年华都会骑着自行车四处联系演出,四五个人组成的团队,自备所有道具,到乡下演一场,往往能挣来十几二十块钱,几人平分,每人分到几块钱。其他时间,则是妻子做小生意补贴家用。也被人笑过不务正业,唱戏能挣多少戏,玩这个就是懒惰,甚至到后来亲戚朋友们也不愿再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刘年华现在说起来这些时候都是面带笑容,有种熬过来了之后满心宽慰的感觉,但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彼时的难熬,就这么磕磕碰碰十几年,一直到女儿长大结婚,皮影戏还在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皮影是我们家的遗传
“她在读书的时候,就把我的小说全部翻看了一遍,小孩子记性好,说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我雕刻皮影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给我出主意。那时候偷偷买的牛皮,她也拿来雕刻,反而我担心的不得了,一边怕她把牛皮浪费了,一边又怕她把雕刻的刀具磕坏了”,说起女儿杨春霞,刘年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雕刻皮影的刀具是三辈祖传的,一套共有四十多把。在皮影技艺本身就越来越少的今天,雕刻用的刀具恐怕也没有多少留存,会打制的人更加无迹可寻,刘年华看得宝贝。女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雕刻技艺学的精良,是地道的皮影艺术传承人。小孙子更是充满天分,小小年纪已经能指出雕刻中细微的偏差。
刘年华说自己最高兴就是自己的皮影艺术后继有人,女儿杨春霞会雕刻,对皮影很精通,孙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女儿找到一位顶尖的有高超雕刻技法的师傅让女儿正式拜师,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始终恪守传统,坚持皮影不能祖传,只能拜师。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死板又固执,但唯有这样的坚持,才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完整地保存至今。
皮影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湖北省内的一些小学里已经开设了皮影见习所,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皮影戏。就像绿地饕界和楚新传媒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一样,皮影艺术也正在通过正式表演的形式和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江汉平原皮影戏除了传承了传统皮影戏直接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外,在刘年华和杨春霞的多年改革创新之下,也创造出了新的形式,例如新的儿童皮影戏《拔萝卜》和《捉蝴蝶》等,注重和年轻人、小朋友的互动,加入了很多轻松有趣的元素,既吸引了更多的后辈们产生兴趣并参与进来,也为整个皮影戏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就像刘年华说的那样,他完成了祖父的遗愿,没有放弃,让皮影戏走到了现在。尽管一路艰辛,但现实的艰辛终究打不过内心的坚信,坚信于技艺,坚信于传统,也在传统与变革中积极求生存,这种直接又原始,朴实中透漏着精致的文化值得一直传承下去,刘年华带着它走下来,总有人会带着它继续走下去。
见到刘年华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团队一行六人正在酒店里休息,连夜的驱车赶场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女儿杨春霞招呼我们在隔壁房间坐下。虽然年过六旬,刘年华整个人的精神却非常好,显然对晚上的表演充满了期待,我们开始聊天,他突然记起什么来,又给一旁的女儿确认了一遍晚上的演出事宜。
没有祖传 只有拜师
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皮影戏雕镂艺术,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影大见长。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2006年6月,由潜江市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传六代,师承四代,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艺半个多世纪,皮影戏早已成为刘年华生活的一部分。皮影戏没有祖传,只有拜师,在清朝咸丰年间业内开始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上一辈的技艺有多么精湛,都得系统拜师才算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一定要拜师,不拜师就不行”他说。一直到现在,即使女儿从小跟着自己摸爬滚打,有些技艺甚至娴熟到超越了自己,也一定要经过拜师这个过程才能正式成为传承弟子。代代相传的只有技艺,而拜师传承的则是责任和文化。
说到责任,刘年华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他说,作为刘家的长孙,你怎么样都得把戏唱下去。改革开放前,民间的文艺活动并不多,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填满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而唱皮影戏的人,也受到乡亲们的追捧。看戏的人多,演皮影戏的人也多,皮影戏在那时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变迁,现代戏开始取代古装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那时,还是孩子的刘年华对现代戏的操作、设计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父辈们一起参与其中,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年过后,到第四年,雕刻等基础技艺已经纯熟之后,刘年华才开始正式学习唱戏。《封神演义》、《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都是经常演出的经典曲目。通过自身改革成功挺过现代戏改革的风潮之后,,刘年华一行人重新走上“送戏下乡”的道路,皮影戏艺术开启了新的旅程。如今,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真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寥寥无几。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1978年,经过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洗礼之后,皮影艺术才慢慢复苏。刘年华找到十年前一起唱戏的老人,重新组起班子,通过三年多的发展,江汉平原上才重新响起了那曾经的曲调。这一次,却并没有以往那么轻松和顺利。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年华从来没想过放弃,唯一想的就是坚持。1984年女儿杨春霞出生,新生命的降临让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一时间甚至隔天的温饱都难以维系,只能依靠亲戚接济勉强度日。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刘年华就去做各种小工维持生计,皮影戏是一直没有放弃的手艺,有时也会瞒着家人买来牛皮,自己偷偷地雕刻皮影。日渐艰难难免会被劝说改行,他笑着说,改行干什么呢,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演皮影。每年春夏秋初,刘年华都会骑着自行车四处联系演出,四五个人组成的团队,自备所有道具,到乡下演一场,往往能挣来十几二十块钱,几人平分,每人分到几块钱。其他时间,则是妻子做小生意补贴家用。也被人笑过不务正业,唱戏能挣多少戏,玩这个就是懒惰,甚至到后来亲戚朋友们也不愿再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刘年华现在说起来这些时候都是面带笑容,有种熬过来了之后满心宽慰的感觉,但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彼时的难熬,就这么磕磕碰碰十几年,一直到女儿长大结婚,皮影戏还在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皮影是我们家的遗传
“她在读书的时候,就把我的小说全部翻看了一遍,小孩子记性好,说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我雕刻皮影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给我出主意。那时候偷偷买的牛皮,她也拿来雕刻,反而我担心的不得了,一边怕她把牛皮浪费了,一边又怕她把雕刻的刀具磕坏了”,说起女儿杨春霞,刘年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雕刻皮影的刀具是三辈祖传的,一套共有四十多把。在皮影技艺本身就越来越少的今天,雕刻用的刀具恐怕也没有多少留存,会打制的人更加无迹可寻,刘年华看得宝贝。女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雕刻技艺学的精良,是地道的皮影艺术传承人。小孙子更是充满天分,小小年纪已经能指出雕刻中细微的偏差。
刘年华说自己最高兴就是自己的皮影艺术后继有人,女儿杨春霞会雕刻,对皮影很精通,孙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女儿找到一位顶尖的有高超雕刻技法的师傅让女儿正式拜师,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始终恪守传统,坚持皮影不能祖传,只能拜师。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死板又固执,但唯有这样的坚持,才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完整地保存至今。
皮影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湖北省内的一些小学里已经开设了皮影见习所,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皮影戏。就像绿地饕界和楚新传媒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一样,皮影艺术也正在通过正式表演的形式和越来越多的人见面。江汉平原皮影戏除了传承了传统皮影戏直接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外,在刘年华和杨春霞的多年改革创新之下,也创造出了新的形式,例如新的儿童皮影戏《拔萝卜》和《捉蝴蝶》等,注重和年轻人、小朋友的互动,加入了很多轻松有趣的元素,既吸引了更多的后辈们产生兴趣并参与进来,也为整个皮影戏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就像刘年华说的那样,他完成了祖父的遗愿,没有放弃,让皮影戏走到了现在。尽管一路艰辛,但现实的艰辛终究打不过内心的坚信,坚信于技艺,坚信于传统,也在传统与变革中积极求生存,这种直接又原始,朴实中透漏着精致的文化值得一直传承下去,刘年华带着它走下来,总有人会带着它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