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阅读需要断舍离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信息的汪洋里,每分每秒,你都在接受着海量信息的冲击。
  你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竭尽所能地阅读着你能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多并不意味着好。多,只意味着选择更加困难,辨别良莠更加吃力。
  在这些一波一波涌来荡去的纷繁芜杂的信息中,你晕头转向、无所适从、焦虑感爆棚,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阅读能够抚慰你、帮助你,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引领你走出迷茫。
  这时候,你需要停下所有阅读,做一件优先级最高的事——断舍离。
  断舍离这三个字,你肯定不陌生了,但它的意义永不过时。它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态度,而具体到阅读这件事,懂得做断舍离本身,就彰显着阅读者的品位。
  有品位的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断舍离,首先要了解哪些东西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必要的。
  你曾经头脑一热买过多少书刊,买回家就堆在角落里任其落灰?
  你曾经在网上订阅过多少知识付费内容,事后却压根统统忘掉?
  你曾经对哪些网络热门知识深信不疑,事后才发现是交了智商税?
  所有头脑发热却并不真爱的阅读、赶时髦的阅读、人云亦云的阅读、不聪明的阅读,以及最终被无视和被浪费的阅读……对你来说,都是不必要的。
  对它们进行断舍离,是你进入更高级阅读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有品位的阅读者,无不深谙断舍离这一阅读进阶之道。
  有品位的人,不是信息的饕餮者。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很多有品位的人,仍然在读杂志。
  他们还不知道的一件事是,即使是网络信息如此泛滥的时代,据统计,2020年,国内仍有一万余种期刊在持续出刊。
  如果说网络媒体是在做加法,为读者搜罗各种正在发生的事,那么杂志就是在做减法,从无数值得报道的事件中去粗取精,为读者奉上诚意选材、精心编辑过后的内容。
  而且,同为纸质读物,杂志比书更薄,但更易读,更丰富,更灵活,也承载更多思想和观点。
  所以,真正有品位的人,决不会去做信息的饕餮者。他们更愿意去选择那些经过诚意制作的杂志。这样的选择看似老派,但恰恰因为杂志中所下的功夫,反倒更显潮流,以及阅读者的眼光独到。
  有品位的人,懂得把金钱、时间和精力花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地方。
  2020年,经历过一场疫情之后,所有人的消费观念都越来越变得更加理性。
  在这样的时候,懂得把金钱、时间和精力花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地方,就是最大的品位。
  斩钉截铁地丢掉你不想要的,选择你觉得对的。
  比如,在2021年,继续选择与你价值观契合的,已经陪伴你走过了一段人生长路的《女报》。
  愿阅读《女报》的你,一直能看见既广大又幽微的精彩世界。
  以下是本刊发出的小问卷。
  你还在读纸质读物吗?
  1.2020年你大约读了多少本纸质读物?
  2.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
  3.请推荐一本你心目中的“2020年度最佳”纸质读物。
  @Avril
  1.7本。
  2. 纸质阅读触感更好,也不伤眼睛,非纸质阅读特别伤眼睛。所以我喜欢看纸质书籍,而看非纸质书,很多时候拿起手机都浏览网页去了。
  3.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
  @Zdan
  1.目前读了5本。
  2.当然喜欢纸质呀。我最大的感触是纸质的更容易引发思考,印象也更深刻,手机阅读过于碎片化了,看过就忘。
  3.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
  @爱喝豆浆小明
  1.今年只看了4本书,杂志看得更多,包括《女报》。
  2.当然更喜欢纸质阅读,看纸质书也不伤眼睛。这是电子阅读始终代替不了的。另外,我的眼睛做过手术,所以对电子屏幕比较敏感。
  3.推荐桑格格的《小时候》,这是一本可以把你笑尿的书。
  @雅
  1.5本书,《女报》也在看。
  2.看书还是比较喜欢翻书的那种声音,喜欢可以用书签标记。纸质阅读总會给人一颗宁静的心,一字一句地看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有不同的心境。
  3.推荐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鸟像飞往你的山》。
  @湛湛
  1.3本。
  2.喜欢纸质书刊,看后可以收藏起来,重温的时候还会闻一闻这书纸的味道,《女报》我就收藏了很多。
  3.钱佳楠的《有些未来我不想去》。
  @南樱
  1.3本。
  2.喜欢纸质书,也喜欢纸质杂志。抱着它们,在沙发上、床上、凳子上,那种安静,就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你和书,你什么也不用管,也不用在乎,就静静地听着这个书里的故事,像一个默默的老友。
  3.孔枝泳的《亲爱的女儿》。一道道美食的烹饪方法,加上简单的语句,说出来不一样的人生道理,有些时候,看到这个道理,和真的明白这个道理,是两回事。
  @玄宝
  1.大概30本。
  2.纸质阅读和非纸质阅读,对我个人来说,就是可不可以拿支笔随手写写画画的区别。纸质书更容易操作,我现在还不是很适应电子书做笔记的方法。所以,没有更喜欢哪一种阅读方式,视书的内容而定。不过,必须说,《女报》是一直在读的几种杂志之一。
  3.黄爱东西的专栏合集《有一个人》。
  @蓝色咖喱粉
  1.十几本吧。这几年听书比较多。
  2.作为一枚中年老母亲,职场和家庭都得兼顾,我想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上几小时的纸质书,真的可以说是件颇为奢侈的事!而听书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当然,听书跟读书的感觉到底不一样,听觉和视觉对信息的接收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一些优美生动的细节描写上,要捧着纸质书读,才更能领略到文字独具的美感;而有些颇具深意的词句,须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咀嚼,方能体会到文中的真意。而听书在这一点上就相对较弱了,即便是一遍遍按回放键,仍觉得浮光掠影,倏忽而逝,回味不足。
  3.马克·霍尼斯鲍姆的《人类大瘟疫》。
其他文献
“毒舌魏卷卷”  在最近的热播剧《谁说我结不了婚》中,潘粤明扮演大学教授魏书,因一头羊毛卷发被赐“魏卷卷”美名,神似当年伦敦奥运会上陈奕迅被错认成林丹妈妈的那个泡面头造型。剧中潘老师的身份是一位研究女性婚恋问题的社会学教授,由于形象儒雅、毒舌兼呆萌,魏教授的存在可以说为整部剧集平添了不少活泼生动。  大胆一点说,要是没有潘老师,这部剧还真就是一篇探讨“35岁的女性是结不了婚,还是能结婚但不想结婚”
期刊
01时 尚  气质秋冬造型,离不开这些时尚配饰  【你费心准备多时的各种帽子、围巾和腰带,可以粉墨登场了。】  秋意渐浓,想为你的秋冬造型增添让人眼前一亮的时尚气色?你费心准备多时的各种帽子、围巾和腰带,现在可以粉墨登台了。首先是帽子:渔夫帽轻易塑造出充满休闲风的文青气质造型,画家帽洋溢优雅时尚韵味,线帽时尚可爱充满休闲气色。其次是腰带,各种不同材质和颜色的腰带搭配秋冬外套和大衣,可以有收腰效果之
期刊
二宝计划  在同龄人中,我和老公结婚算早的,要孩子也算早的。我俩是姐弟恋,他比我小四岁,他大学毕业一参加工作,我们就结婚了,次年就有了女儿。  这大宝要得顺利,二宝就有些波折。女儿上幼儿园后,当时我在公司刚刚升职,正处于职业上升期,老公上班时间不长,工作还没稳定下来。我和老公商量:“咱们再等两年吧,你在单位还没有根基,我好不容易做到这个位置,怀孕生育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工作。”  我更深层次的顾虑是,
期刊
1  唐森一开始对陆慈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当初他的好兄弟兼公司合伙人邵聪把陆慈的简历拿给他看时,还笑着打趣他说:“招聘的时候我专门留意的,看你一年到头出差在外,连谈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这女孩是你喜欢的类型。”  照片上的陆慈粉黛未施,秀气的嘴唇轻抿着,唇角微微上扬,清澈的目光漾着浅浅的笑意,给人的感觉干净又清爽。  唐森只是置之一笑,他说:“我今年三十三了,这女孩才二十刚出头,如果三年是一个代
期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1  每次去逛街,不管是时装店还是内衣店,男性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是女性穿梭其中,年龄大小不等。内衣店里,女性不管是未婚还是已婚,都在大大方方地挑选胸罩与内裤,胸罩的款式与色泽相中了,就去试衣间一趟,合适了,拿出来,笑嘻嘻地跟店员磨牙,讨价还价。这样的场景,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发生。  说实话,这个镜头,让我一再感慨。逝者如斯夫,转眼间沧海桑田。这塑胸健形的胸衣,从无到有,
期刊
2020年夏季重磅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2》落下帷幕,“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凭借他们小众、高级、逻辑严谨又激情四射的音乐捧得了冠军奖杯。实际上,这支乐队夺冠丝毫不出意外,他们在第一期现身赛场时,就因为声称“我们是来提高节目档次的”上过热搜。  为何“狂傲”至此?原因很简单:他们读书。  在节目花絮中,主唱华东就被编导“捉到”过在候场时争分夺秒读书。他读的是一本300多页的大部头纸质书,大卫·拜恩
期刊
月华如霜,共坐西窗,堂客突然发问:你写这书,你写那书,你欠我一封情书。现在我不曾酒醉鞭名马,也怕情多累美人,当年却是自相问,情为宝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情时节没写情书,可能吗?堂客倒柜翻箱,把她铁盒子搬来,一封封拆开,没有。这不是吗?我曾用拼音写短信,叫我学生带她学校去。堂客大叫:这是吗?这是下发通知:明天来我学校吧,或是,星期六,我来你学校。这也叫情书?  没写情书?我冤枉。情书,我曾写过。  
期刊
8月中旬,我住在医院里,等待手术。  入院时被护士随机安排到一个四人间病房里,我的床位靠门。现在,假设我是1号床,从门口到阳台一字排过去,2号床在等手术,3号床刚做完手术,4号床和我同天入院,和我一样刚开始做各种入院检查。  住进去的第一晚,病房空调生生被调到了29度,我第二天起来看到温度显示才恍悟,我整晚翻来覆去热汗淋漓,并不是身体出了更大的问题。  我问病友们,为何开这么高温度。  “我妹陪护
期刊
为了顺应数字阅读时代,我分期买了iPad,初衷是用它来学习。事实上,我的确用iPad来学习了,大概两个月后,我就玩起了游戏。除了贪吃蛇、消消乐这类老游戏,这是我第一次那么正儿八经地玩手游。有朋友就打趣说:“很多人都说买iPad来学习,最后都玩起了游戏。”听到这句话,正玩着游戏的我手抖了下,“哎,被打死了。”  不只是平板,我曾经在手机上下载了很多学习类的App,最终,只在清理手機的时候,清理工具提
期刊
1990年代初,我成了《女报》记者,为了采写稿子,全国各地奔跑。有时候走得急,来不及买车票,亮出记者证,列车长一定会想方设法给我补上卧铺票。有一次,实在找不到空铺,列车长就让出了自己休息的铺位。  有人遭遇困窘不平之事,不找官府,而給我写信。  1998年10月,温州的一个渔家姑娘给我写信:奶奶六年前被人谋财害命,公安局迅速破案,抓获凶手;铁证如山,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凶手死刑,却因为凶手后面有人,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