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学经验,好的方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一题多解;深度思考;实验;知识内化;迁移;科学探究;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307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是我从教以来的座右铭,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教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目标吧!可纵观现今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的浮躁之风,必定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许多师生沉溺于题海战术不能自拔,学习效率低下,我想我们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好的方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以下是我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于考察基本公式应用之类的计算题,老师要精心设计典型例题,开设计算专题课,
用于课堂训练,且要求一题多解,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完密度知识应用这一章节,可设计这样一道例题:
体积为20cm3,质量是89g的铜球,请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已知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用三种方法判断;若该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装满水后,总质量是多少?
根据ρ=m/v,推导出m=ρv,v=m/ρ。(ρ=8.9x103kg/m3=8.9g/cm3)
方法1、同学们可以假设20cm3的球为实心,则m=ρv=8.9g/cm3x20cm3=17.8g>89g,所以该球空心。
方法2、同学们可以假设89g的球为实心,则v实=m/ρ=89g/(8.9g/cm3)=10cm3<20cm3,所以该球空心。
方法3、同学们可以求球的平均密度,ρ=m/v=89g/(20cm3)=4.45g/cm3<ρ铜,所以该球空心。
要求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也是引导他们学会公式推导应用,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拓宽解题思路,避免思维的局限性。这里,同学们若看完全题,就应该知道此题最好用第二种解法,后面求空心部分体积就顺理成章,过程简单。一题多解亦是对學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于考察基本概念之类填空、选择题型,老师要带领学生整理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举出正、反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介绍重力的相关概念时,可以由刚刚学过的力的三要素为线索切入,分别介绍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最后根据这三要素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这样方式的授课比较有条理,重点突出,而且强调知识的迁移。
再如对于重心的介绍,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小题(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让同学们先行判断。课本的概念对重心的介绍是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这里,同学们容易思维定式或断章取义,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有两个必要条件,质地均匀和外形规则缺一不可。我们可以举出两个正反实例来帮助同学理解记忆,画出一个正方体,若这个正方体由同种均匀的材质构成,比如说,正方体铁块和木块,他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但若将这两个铁块和木块粘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体物块,那它的重心就不在长方体的几何中心,这样的正反实力做对比,同学们印象深刻,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比较透彻。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进行典型例题归纳时,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并且要将课堂练习上交给老师批改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学生的深度思考,逻辑推理能力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对于比较抽象的、同学们理解比较困难的物理知识比如实验探究题,我们可以适当借助实验,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由浅入深的化抽象为形象、化繁琐为简单,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将知识内化,只有内化后的知识才能被掌握的牢靠,学习效率提高而不必一遍一遍的重复刷题。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以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是宁波的一道中考题的一部分(出现在我们中考前的初三年级月考中,得分率相当低,说明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
小柯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瓶,放在一绿色环保标志物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瓶与标志物间的距离,小柯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
(原图:) A: B: C: D:
这道题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了考查,但是又很灵活,着重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如果老师只是将凸透镜成像规律重复一遍,那还是有许多同学不得要领,难以将知识内化,这里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透过圆柱形矿泉水瓶,观察眼前图形(如右图),并要求同学通过实验回答:
(1)将水杯靠近左图,人眼透过水杯观察,对比右图,发现左侧图形的像变 了,但高度 ,即图像在 方向放大了。
(2)将水杯适当远离图形,人眼透过水杯观察,对比右图,你有什么新发现?
(3 )对比圆柱形水杯成像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对这一物理知识可观可感印象深刻,相信以后对类似的问题会有正确的判断,而非一头雾水,乱蒙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认真总结和思索得出来的,中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实验以及由实验带给学生推理能力提升的考察,我们可以借助实验,将部分物理纸质作业代之以实验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知识不如教方法!希望以上几点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作者简介:陈莉(1973-),女,江西景德镇人,本科,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验教学。
陈贵平(1972-),男,江西景德镇人,大学,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与物理教学。
项目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生物理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PTYB058)
关键词:一题多解;深度思考;实验;知识内化;迁移;科学探究;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307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是我从教以来的座右铭,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教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目标吧!可纵观现今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社会的浮躁之风,必定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许多师生沉溺于题海战术不能自拔,学习效率低下,我想我们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适时总结教学经验,好的方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以下是我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于考察基本公式应用之类的计算题,老师要精心设计典型例题,开设计算专题课,
用于课堂训练,且要求一题多解,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完密度知识应用这一章节,可设计这样一道例题:
体积为20cm3,质量是89g的铜球,请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已知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用三种方法判断;若该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装满水后,总质量是多少?
根据ρ=m/v,推导出m=ρv,v=m/ρ。(ρ=8.9x103kg/m3=8.9g/cm3)
方法1、同学们可以假设20cm3的球为实心,则m=ρv=8.9g/cm3x20cm3=17.8g>89g,所以该球空心。
方法2、同学们可以假设89g的球为实心,则v实=m/ρ=89g/(8.9g/cm3)=10cm3<20cm3,所以该球空心。
方法3、同学们可以求球的平均密度,ρ=m/v=89g/(20cm3)=4.45g/cm3<ρ铜,所以该球空心。
要求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也是引导他们学会公式推导应用,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拓宽解题思路,避免思维的局限性。这里,同学们若看完全题,就应该知道此题最好用第二种解法,后面求空心部分体积就顺理成章,过程简单。一题多解亦是对學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对于考察基本概念之类填空、选择题型,老师要带领学生整理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举出正、反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介绍重力的相关概念时,可以由刚刚学过的力的三要素为线索切入,分别介绍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最后根据这三要素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这样方式的授课比较有条理,重点突出,而且强调知识的迁移。
再如对于重心的介绍,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小题(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让同学们先行判断。课本的概念对重心的介绍是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这里,同学们容易思维定式或断章取义,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有两个必要条件,质地均匀和外形规则缺一不可。我们可以举出两个正反实例来帮助同学理解记忆,画出一个正方体,若这个正方体由同种均匀的材质构成,比如说,正方体铁块和木块,他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但若将这两个铁块和木块粘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体物块,那它的重心就不在长方体的几何中心,这样的正反实力做对比,同学们印象深刻,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比较透彻。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进行典型例题归纳时,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并且要将课堂练习上交给老师批改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学生的深度思考,逻辑推理能力也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对于比较抽象的、同学们理解比较困难的物理知识比如实验探究题,我们可以适当借助实验,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由浅入深的化抽象为形象、化繁琐为简单,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将知识内化,只有内化后的知识才能被掌握的牢靠,学习效率提高而不必一遍一遍的重复刷题。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以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能力。
下面是宁波的一道中考题的一部分(出现在我们中考前的初三年级月考中,得分率相当低,说明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透彻):
小柯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瓶,放在一绿色环保标志物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瓶与标志物间的距离,小柯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
(原图:) A: B: C: D:
这道题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了考查,但是又很灵活,着重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如果老师只是将凸透镜成像规律重复一遍,那还是有许多同学不得要领,难以将知识内化,这里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透过圆柱形矿泉水瓶,观察眼前图形(如右图),并要求同学通过实验回答:
(1)将水杯靠近左图,人眼透过水杯观察,对比右图,发现左侧图形的像变 了,但高度 ,即图像在 方向放大了。
(2)将水杯适当远离图形,人眼透过水杯观察,对比右图,你有什么新发现?
(3 )对比圆柱形水杯成像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对这一物理知识可观可感印象深刻,相信以后对类似的问题会有正确的判断,而非一头雾水,乱蒙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认真总结和思索得出来的,中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实验以及由实验带给学生推理能力提升的考察,我们可以借助实验,将部分物理纸质作业代之以实验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知识不如教方法!希望以上几点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作者简介:陈莉(1973-),女,江西景德镇人,本科,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与实验教学。
陈贵平(1972-),男,江西景德镇人,大学,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与物理教学。
项目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生物理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PTYB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