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高校戏剧通识教育课程浅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综合类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会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开设戏剧课程,但受到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接受程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此类课程的影响力往往只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普遍地实现戏剧的审美与教育功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前有必要探讨高校戏剧通识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目前,在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中,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基本共识。通识教育可以帮助有既定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生实现“专”与“通”之间的均衡发展,扩大获得科学、人文知识的途径,建立跨学科的视野广度,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近年来,高校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经过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通识教育课程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统一起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开设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中不能实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不能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就只能是补充和点缀,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戏剧艺术教育是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凡是人文艺术学科完备的高校,都应开设戏剧类通识选修课程。在影视艺术和游戏娱乐凭借网络传媒广泛流行的时代,虽然戏剧自身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挑战,但是无论载体与传播渠道如何变迁,观众的兴趣如何转换,当人们坐在在剧场中观看戏剧时,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始终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认为,这种交流是戏剧最核心的要素:“电影和电视不能从戏剧那里抢走的只有一个元素:接近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魅力的存在,戏剧艺术既具有审美功能,又具有教育功能。因此,如何完善戏剧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现阶段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戏剧通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戏剧通识教育课程在很多综合类高校都被划分在艺术鉴赏课的大类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形式
  1.戏剧经典导读课
  此类课程最为常见,综合类高校一般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学研究传统与师资力量开设中外戏剧经典的导读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对戏剧经典的导读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讲授分析作品的产生背景、作家的生平创作、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风格等特点。外国經典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中国经典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这些作品都可以通过专设的导读课程来进行鉴赏评论。
  2.戏曲赏析课
  部分有师资力量的高校开设有传统戏曲赏析课,传统戏曲中以影响广泛、爱好者众多的剧种为主,如京剧、昆曲等。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对名家名段的赏析、相关知识的介绍和个别唱段的试唱演练,实现入门级别的引领。以京剧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京剧赏析课程的高校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
  3.戏剧史论和理论课
  由于近些年来戏剧影视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发展,部分综合类高校在通识课程中也开设有戏剧史论和理论课,如中外戏剧史和中外戏剧学,凭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将本领域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展示给学生,专业性要求较强,现有的开课院校也较少。
  (二)普遍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在已经取得的戏剧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成就之外,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每个学校的戏剧类课程只有一到两门,赏析、史论和表演难以兼顾。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面临的情况其实是:看了戏未必懂戏,学了戏不能唱戏。并且当今文化多样化的社会提供给人们更多选择,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分层次的,如果高校的戏剧教育不能在学生中形成爱戏、懂戏、演戏的阶梯式发展,推广戏剧文化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2.受众群体太小
  一般说来,戏剧课的选课人数和受其影响的学生都很少,戏剧课被局限在少数专业学生和戏剧社团成员的范围里。在高校庞杂的通识课程系统中,如果戏剧课的专业设置门槛太高,就不能将更多的学生引入戏剧课堂,更不能从戏剧的教育功能中受惠。跳出小专业的圈子去宣传和推广戏剧,才是戏剧课走通识教育路线的最首要目的。
  3.脱离舞台实践,戏剧意识不够全面
  全面的戏剧意识是指在戏剧的舞台性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戏剧的表、导、演与剧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了解戏剧在剧场中表演时演员的表演与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灯光等各方面要素如何相互作用,了解戏剧的传播渠道对其特性会产生哪些影响。综合类高校的戏剧教师往往是跨专业教学,缺少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的背景,如果要指导学生写戏、演戏、唱戏,可能会不够专业和规范。剧作家孙惠柱曾在文章中指出:“现在教戏剧的教师几乎都是中文系转过来的,他们擅长讲理论、历史和剧作分析,但很少真正有能进行或者指导戏剧实践的,连编剧都未必在行,对表、导演、舞台美术就更陌生了,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业余剧社的学生最需要的。”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强我国戏剧教育专业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跨专业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戏剧意识,教学不能局限在只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二、开设戏剧通识课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式”教学
  通识课程的授课与考察方式相对而言更加灵活,要充分利用这种特点,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加期末考察的模式,将课堂讲授与各种方式的舞台表演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与专业演员的合作以观看表演的方式授课,直接在舞台上介绍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表演来验收课堂教学的成果,作为考察给分的依据;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戏剧表演作为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在知识的学习之外,戏剧的观摩和表演更能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双轨并行,即使不能进行高质量的专业演出,也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对戏剧艺术魅力的体验。   (二)大胆“走出去”,在剧场中获得直观的戏剧体验
  近几年来,我国的戏剧市场处于稳定发展中,随着各种类型的场馆建设和戏剧文化活动的开展,现场观看戏剧演出的条件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已成熟。因此,戏剧类通识课程可以衍生出课外的实践部分,就是走进剧场看戏,直接体验戏剧的能量场。
  目前的高校课堂上,戏剧的教学内容都是“过去时”的,即已经演出多年、成熟而有影响力的戏剧。这些戏剧的剧本、影像资源、相关评论和研究资料,就是进行课堂讲授的基础。但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戏剧本身是“现在时”的,是伴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发展而不断分化演进的。进入21世纪,戏剧早已不再拘泥于文本的表达、戏剧的构作或幻觉的营造,而加入很多新的理念。走进今天的剧场,既可以看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继续运作,也可以看到影像的镜头语言与剧场的结合;既有对皮影、木偶等传统方式的颠覆性运用,也有对经典的解构与反思;既有人反转了观演之间的关系,也有人彻底废除了文本与语言。有研究者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剧场”进行了分类:解构剧场、多媒体剧场、复辟性传统化与成规化剧场、姿势与动作剧场等。如此多样的剧场艺术,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触摸到当代戏剧艺术的脉络,找到符合自己审美价值观的戏剧方向。高校可以尝试与戏剧演出单位达成协议,以通识课程的开展为契机,给更多学生走进剧场看戏的机会,并且对戏剧艺术的公益普及教育和相关社会工作也是國有戏剧院团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为保证戏剧文化产业良性有序发展培养了可靠的观众基础。
  (三)合理利用地方戏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保护相结合
  我国的地方戏种类丰富,形态各异,但被引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并不多。这并非意味着大学生对地方戏就不感兴趣。各地高校都有大量的本省生源,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地方戏有一定的接受基础,地方戏中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民间传说故事、演唱时的方言唱腔和表演过程中体现出的民风民俗,也更容易得到这部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因此,要尝试让各地的地方剧种、方言小戏也成为戏剧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地方戏课堂教学的开展,可以包括知识介绍、经典欣赏、试唱教学、时代新作、现代化传播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后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各种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地方院团都在不断编创排演新作,有的还在国内的各项评比中拿了大奖。但受戏剧市场条件和演出条件的限制,这些剧作都很难走入青年学生的视野。通过大学课堂将它们传播出去,使剧作本身能实现更大的价值,使学生了解戏剧如何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在过去这十几年间,传统戏曲为了实现现代化生存而进行了各种尝试,如戏曲电影与电视剧、戏曲综艺、戏曲动画、戏曲互动游戏软件。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介绍的内容,让学生见证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进程,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树立文化自信。至于与各地地方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更离不开青年学子的参与和贡献,利用通识教育的课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延伸到大学校园中,让大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的搜集者、文化传播者、剧种研究者,引活水护源头,这就可以让学校的戏剧通识教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结语
  综合类高校的戏剧通识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应有内容,也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契机。只有以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撑起高校的戏剧通识教育,在欣赏和学习戏剧的过程中接受并创造出新的戏剧文化,努力使戏剧融入当代青年的日常生活,才能使戏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兰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管弦(1984-),女,甘肃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理论课程并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趨势,文学理论课程引入原典阅读,给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让理论课程学习更加丰富。面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和学生双方需共同努力,在课程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学生要在课程中用心学习,发现文学理论课程的魅力,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学生。
期刊
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始终没有停息,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幼儿文学教育现状,从幼儿文学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适宜于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对幼儿认知和人生发展有着启蒙作用。作家曹文轩说:“孩子是民族的未
期刊
2017年出版的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主编温儒敏甚至指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当是“海量的”。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从中学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整本指导出发,探究这方面的基本指导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整散结合,整合阶段性零散阅读目标,收获完整的阅读效果;多种手段检测阅读效果,最大化扩
期刊
当前,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汉语也渐渐走上国际舞台,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当前情况下,有很多汉语相关专业的教师展开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汉语教育中,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弘扬汉语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本文针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相关探讨。  一、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的原则  (一)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用合作学
期刊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东方美学的独特体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打字在许多情况下逐渐替代了手寫,这使得许多人缺乏书法练习,不仅字体歪歪扭扭,甚至提笔忘字。为了进一步加强书法教育,教育部将书法课本纳入国家教材,这不仅对各级学校深化书法教育提出了要求,也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初中阶段的书法教育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实践性建议,为初中书法教
期刊
高校图书馆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馆藏资源、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专业馆员队伍以及设施配备齐全等优势,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为学校师生读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高校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图书馆是高校学子最佳精神食粮基地,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养料哺育国之栋梁,弘扬优秀文化。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教育职能,结
期刊
诗 侠  站着 是泰山、珠峰  倒下 是黄河、长江  黑云压来时 化字为刀  用闪电煅烧、铸造  出手如疾风之劲  霹雳之光一闪  骤雨倾盆而下  多想洗净世间污垢  令有毒的细菌无处躲藏  一支铁笔  笑傲江湖  令豺狼闻风丧胆  一壶老酒  大口喝下  喷出醉了的文字  挂满天上  拓荒牛  ——为深圳特区的一座雕像而写  开荒拓地的先行者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英名远扬  你为改革开放的大厦添砖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倡导以“读书为要”的语文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温儒敏在他的《温儒敏谈读书》一书中,以40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语文教学和读书的认识,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与读书”“通识教育与读书”“互联网时代经典阅读”等问题的深
期刊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年,但他没有离开,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我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无疑是世界上最常演的剧目。他是一位独特
期刊
杜琪峰的《枪火》标志着香港黑帮类型电影实现了一次大突破,尤其是在枪战场面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个人气质。本文从静止与动势、光影与空间、声响与音乐三个方面分析《枪火》的枪战场面设计。  从拳脚功夫到枪战警匪,香港电影擅长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电影中但凡出现枪战场面必是大量充斥着惊天动地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电影在其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根基是激起主体产生印象的刺激——首先是视觉,然后是听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