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布斯的人性论看个体的生存与发展

来源 :跨世纪·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马斯·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先是从人性本恶的假定出发,推导出一个“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然后又从人的理性和自我保存的本性出发推导出一个取代自然状态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伦理动力。同样,霍布斯的人性论对于个体的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霍布斯;人性论;个体;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08-02
  
  The Research about the Exist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based on the Hobbes’s Theory of Humanity
  Zhang Jingtao1,Liu Jie2(1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China;
  2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Youth Corps Committee,Xinxiang,China,453003 )
  【Abstract】Thomas Hobbes,a famous philosopher in the 17thcentury of Britain,who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ion of people just like wolf to wolf,from which he concluded a harmonioussociety based on the sense of human. Hobbes's theory is still playing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ist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in the modern times.
  【Keywords】Hobbes; the Theoryof Humanity; Individual; Exist; Development;
  
  在欧洲哲学史上,对人性复归的呼唤,是霍布斯那个时代的主题,于是人性问题也成了该时代哲学家的关注焦点。霍布斯的人性论基础是个人主义的利己之心。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富于侵略性的,个人之间利益是互不相容的,且又由于他们彼此平等——即具有同等地占有一切事物乃至占有别人躯体的自然权利,于是难免出现争斗与对抗。这样,人类的自然状态就体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局面。人们为了生命安全和自我保存,就必须结束自然状态,寻求和平状态。霍布斯认为这是理性所发现的自然法的第一条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自然法”联合起来,互相达成协议,订立契约,让出部分权利,形成一种公共权力,组成社会结构,建立起国家,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和自然权利。
  
  1 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状态
  
  霍布斯认为,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物体”,因而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社会生活。这种“自然本性”不仅指各种自然的能力,也包括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自然情欲”。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关于“自保”既是物之本性也是人之本性的观点,认为一切福利中最大的福利就是自我保存,因为自然就是这样安排的。但是“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人的体力虽则显然比另一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为了自我保存,人总不满足于自己已得到的,即使把他人所持之物据为已有后又会产生一个个新的欲求,凡人皆如此,欲望无穷无尽,而相对于人无尽的欲望自然资源总显得极其匮乏,人性的自私自利和保全性命的愿望时刻让人坐立不安,相互猜疑、相互攻击(先下手为强)就成为人每日的必修课。对此,霍布斯接受修昔底德的启发进而总结出了人类天性中造成争斗的三大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竞争缘于人们对利益的追逐;第二是猜疑,猜疑是自己身心都平等的人的侵犯,为自身的安全感而猜疑别人;第三是荣誉,好荣誉主要是缘于对权势的向往,因为权势可以使其高人一等。总而言之,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便是为了保全自我而“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从
  自私利己的人性论出发,霍布斯在逻辑上推导出一个“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按他的说法,自然状态中由于人人都是是非善恶的评判者,又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因此使这种私人性的评判最终失去效力。人的天性决定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享乐、追求权势、追求幸福的历程,然而总有东西不能共享、不能分割,因此便没有欲求被满足的那一刻,于是自然状态呈现出相互争斗、残害的图景。据霍布斯的描述,自然状态就是一种战争状态(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战争状态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也没有土地的垦殖、没有航海、没有对海路输入的商品的利用,没有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人自危,因而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和欲望,就不得不让位于更为根本的“自我保存”的本性。于是,理性就指导人们:只有接受那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确保和平。所谓“自然法”就是理性建立起来的道德法则,它是衡量善恶的一般标准,因而自然法的学说是真正的和唯一的道德哲学。霍布斯从自我保存的本性出发,推演了若干自然法则,例如正义、公道、谦让、慈悲等,总之就是“像我们愿意别人对待我们那样对待别人”。如果人们要想确保和平和安全,就必须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
  
  2 对个体的尊重:平等、自由、功利
  
  在霍布斯人的“自然本性论”和“自然状态”的假设中,我们不难看出,霍布斯认为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自然创造人类,按其自然天性来说,虽然人的体力有强弱、思想有敏迟,但是从人的各种机能的总体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即是说,作为自然物、人和人没有根本差别,在身体和机能上是平等的。一个人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决不能说别人就不配享受。霍布斯强调,由于人的自然机能大体相等,所以就产生人们对目的欲求和希望的平等权利。同时,在霍布斯看来,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的自由”他将自由看成是自然赋予的,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性去做他认为有利于自己任何事情的权利,而“自我保存”则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个人的自由平等的前提下,人们按照自己的天性去追求促进个人发展的利益,哪怕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也是理所应当的。由此可见霍布斯对于个体在生存中的平等、自由等权利的推崇和尊重达到了极致。可以说,同以往的学说相比霍布斯的人性论及其推论更加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培根曾提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霍布斯则沿着培根开创的道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论证了人性(包括平等、自由、功利、理性)的“合理性”,提出人生而享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在《利维坦》中,霍布斯公开以人性反神性,以人权反神权,以“人造国家”反对“神创国家”,以“君权人授”反对“君权神授”,积极倡导个体的自由平等,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理性规定的道德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上不难看出,自然人几乎是非理性的,按其夭性,他们彼此间因互相竞争、猜疑和追求荣誉而处于战争的自然状态——“人对人是狼”。如果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时,由于僧多粥少,任何人的生命与安全都不能获得保障。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要超脱这种由于人的自然本性所带来的恶劣状况,寻求和平状态,理性使人们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单凭自己的情欲去生活,只有大家共同遵守一些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由此,理性发现的第一条自然法原则,亦即最一般的法则: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seek peace and follow it)。霍布斯说:“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希望时,就应当力求和平……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最基本的自然权利。”从第一条基本自然法中,霍布斯又引出第二条自然法: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都应当自愿放弃自然人那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的要求,每个人必须满足他人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然权利。这就是福音书上那条戒律:“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自然法可以列举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合理的自我保护本能促使人们对欲望和畏惧、希望和嫌恶进行理智斟酌,并最终作出理性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而己欲立,立于人;己欲达,达于人,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行为指出了实现自我保护为目的人在社会中通向和平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人的理性本性,正如霍布斯本人所说:“因为人们所有出于意志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最有助于达成其目的的行为则是最合理性的行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霍布斯的人性论出发,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和整个社会相适应,要自觉地运用理性的道德律令来自觉得限制个体非正常的物欲,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自觉地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此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现实意义上,霍布斯的人性论对个体的存在和发展以及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霍布斯人性论在自然状态说中强调人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行使自我保全的权利,人与人像狼与狼一样的战斗,这种伦理观是对中世纪专制主义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奴性服从道德的反叛,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孕育了必要的文化伦理精神。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它内在地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个性,要求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但受几千年的封建残余和计划经济的消极影响,诸如以人意(人的统治力)来配置社会资源,强调人的等级秩序、依附关系,因而产生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奴性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严重地压抑着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制约着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必须像霍布斯那样提出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伦理观,根除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奴性道德,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精神,从而为个体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奠定必需的伦理根基。
  
  4 参考文献
  
  1 [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社团不仅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实现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人生成长提供了舞台。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学生在社团中获得发展的现实状况,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发展  【中图号】G64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37-02    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校园中参加过社团。
期刊
【摘要】现代基础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德育不仅仅指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而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另外,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中图号】G633.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80-01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NLP理念,说明NLP系统思想,并结合心理咨询实践说明了“三赢”原则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NLP;“三赢”原则;应用  【中图号】G44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71-01    1NLP简介    NLP被公认为是美国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H.Erickson1901~1980)创立的一门学问。它是关
期刊
【摘要】基于众多原因许多学校都施行了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入校成绩被分在实验班,提高班或平行班。在各类型的公开课上,实验班和提高班的学生就成了香饽饽,纷纷入选授课班级,而平行班的学生却被我们老师拒之门外。本文就在我校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出现的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分析科学的课堂评价,以实现教育及教学评价的公平。  【关键词】实验班;平行班  【中图号】G63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我就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谈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即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必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希望能给未来的网络教育做一个探路者,最大限度推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中图号】G623.1 【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分值比例高,难度大,因此,它成了众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最终形成能力。  【关键词】激发热情;打开思维;培养习惯;落实教学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
期刊
【摘要】给材料高考出现频率高,近几年又有复出趋势,应该引起高三师生的重视。给材料作文写作时,要弄清材料题旨,确定写作中心;要明确要求,确定最佳文体;引述材料,亮明观点;补充材料,多方论证;联系实际,重申总结。通过两篇学生习作,印证此类作文的写作过程。  【关键词】作文;题旨;文体;论证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19-02    
期刊
【摘要】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一直在承受苦难,却无法得到救赎。对此,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并表现出隐隐的焦虑、绝望。《规训与惩罚》是福柯运用谱系学来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作者告诉我们,权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进行规训,使人只剩下的空空的躯壳。福柯的权利观是分析《在流放地》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人类相
期刊
【摘要】中西方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政治、哲学等)的影响,中国画与西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观察方法、表现语言、构图处理、色彩运用等各个方面。但随着文化交流的相互渗入,二者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了先辈遗留下来的风格,同时也加入了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画;西画;艺术;差异  【中图号】J20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并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促使中原城市群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中原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14-02    在旅游地理学中,空间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