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课作为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初中生思维品质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探究。
【关键词】 思维品质;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超(1989.12-),男,福建厦门人,厦门市音乐学校,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培养的重要品质。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翟莉群,2017)。阅读课作为初中英语常规课型之一,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初中生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水平有限,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大多局限于读懂文章,完成阅读习题,极少有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便导致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较难实现自我发展。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应当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教育部,2018)。这便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上,应当根据阅读文本的话题、结构综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思考辨析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Section A 3a “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预测文本主题。思维都是从现有知识开始的,思维基于知识(Dewey,1997)。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联系实际经验,调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常识对文本主题展开预测。
教师于读前活动中呈现课文标题“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以及课文插图(见图1),并向学生提问 “What happened to the old man?”“Why did the bus driver get off the bus?”“What would the passengers do if the driver wants to save the old man?”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的背景,推测司机的动机和乘客们的反应。学生们做出以下预测:The passengers may get off early; They may help to look after the old man...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使用预测的思维能力,并且以预测的结果作为铺垫,让学生带着验证预测的目的进行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活动做准备。
2. 利用主线架构处理文本信息,引导学生使用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基于主线进行信息建构不仅能促进阅读的整体化和深层化,还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王艳荣,2019)。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设置各种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分别采用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的两种不同的主线架构形式对文章“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进行解读,设置难度逐渐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本文的文本脉络以及关键信息、并使用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本文的文体为记叙文,时间线清晰,笔者设计的第一个阅读任务是将以下几个重要情节按时间排序:
② The old man had a heart problem and needed to go to the hospital right away.
③ Some passengers helped to get the old man onto the bus.
① Wang Ping was the driver of bus No. 26 at 9:00 a.m. yesterday.
④The old man got to the hospital in time.
以时间线为主线架构所设置的读后任务难度较低,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信心,迎接更高层次的读后任务。随后,教师以地点为线索设计连线题(见图2),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断的能力,对文本细节产生进一步理解。
故事发生的地点对深化记叙文整体脉络的理解有着重大意义,但本文地点的线索在文本中较为零散,容易被学生忽略,适合设计为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任务。在学生开始解决地点线阅读任务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地点信息,仔细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技巧解决阅读任务。在地点线的阅读任务中,Wang Ping(司机)希望乘客等下一班车和老人及时得到治疗这两件事所发生的地点,并未在文章中直接出现。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查读的阅读技巧在文本中找到描述这两件事的句子“He expected most or all of the passengers to get off and wait for the next bus”以及“The man was saved by the doctor in time”,通過句中出现的词组“get off”“by the doctor”进行分析推断,方能准确判断出发生的地点“on the bus和in the hospital”。 围绕时间线设计的阅读任务难度较低,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收获信心;围绕地点线设计的阅读任务难度有所提升,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查读的阅读策略结合推断能力,进一步把握文本脉络及重要细节信息,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好准备。
3. 补充相关话题语料,引导学生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跟读、复述、背诵等属于低层次思维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则属于高层次思维能力(陈则航、王蔷,2016)。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文本脉络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文本话题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时间和空间两条不同主线架构对文本的处理,结合板书的提示学生们能够大体复述出本文的主旨大意:公交车司机发现路边有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急需治疗,在征询完乘客意见后,与乘客们一起将老人送至医院,最后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学生复述完故事后,笔者让学生阅读一篇外国关于心脏病的紧急治疗建议的短文(节选图三) 并布置读后思考任务,即对课文中的做法展开讨论:“Did Wang Ping use the right way to save the old man?”
学生们在阅读完补充材料的急救建议后,分组对课文中Wang Ping做法是否恰当展开讨论。分组讨论后,学生们运用文本中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后,对课文中司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I don’t think Wang Ping did the right thing.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on the bus,the old man can’t get enough air. It’s best to call the ambulance to save the old man.;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到了今年厦门市为应对心脏骤停而在各个主要街区安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If it happens in Xiamen, we can use the AED to save the old man and then take him to the hospital. ”但也有学生经过思考后仍然支持教材中Wang Ping的观点,“It takes more time to wait for the ambulance. Maybe they should take the old man to the hospital by bus.”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所表达出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利用现成的语料,而是通过思辨,结合生活实际而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观点。
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推断等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时间、地点两种不同形式、难度递进的主线架构思路设计阅读任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脉络和重要细节,进而使学生达到通过复述文章大意,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掌握,为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做好准备。通过与本文话题相关的阅读补充,为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供思路和必备的语料,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当中的观点进行论证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阅读课上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上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理解信息、关注内涵和发展思维(梁美珍等,2013)。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信息,这便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结合文本主线,科学设计阅读任务,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低层次思维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涵,掌握文本信息,运用复述等策略操练文本新授语料。在掌握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话题,最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翟莉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7 (6):46-47.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Dewey J. How We Think[M]. Massachusetts: Courier Corporation, 1997.
[5]王艳荣.基于主线建构信息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25-29.
[6]陳泽航,王蔷.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6(5):1-5.
[7]梁美珍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批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 思维品质;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超(1989.12-),男,福建厦门人,厦门市音乐学校,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培养的重要品质。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翟莉群,2017)。阅读课作为初中英语常规课型之一,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初中生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水平有限,学生在自主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大多局限于读懂文章,完成阅读习题,极少有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便导致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较难实现自我发展。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应当有意识地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教育部,2018)。这便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上,应当根据阅读文本的话题、结构综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学习任务。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思考辨析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Section A 3a “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 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预测文本主题。思维都是从现有知识开始的,思维基于知识(Dewey,1997)。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联系实际经验,调动已有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常识对文本主题展开预测。
教师于读前活动中呈现课文标题“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以及课文插图(见图1),并向学生提问 “What happened to the old man?”“Why did the bus driver get off the bus?”“What would the passengers do if the driver wants to save the old man?”引导学生预测故事的背景,推测司机的动机和乘客们的反应。学生们做出以下预测:The passengers may get off early; They may help to look after the old man...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使用预测的思维能力,并且以预测的结果作为铺垫,让学生带着验证预测的目的进行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活动做准备。
2. 利用主线架构处理文本信息,引导学生使用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基于主线进行信息建构不仅能促进阅读的整体化和深层化,还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王艳荣,2019)。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切入,设置各种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分别采用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的两种不同的主线架构形式对文章“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进行解读,设置难度逐渐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本文的文本脉络以及关键信息、并使用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本文的文体为记叙文,时间线清晰,笔者设计的第一个阅读任务是将以下几个重要情节按时间排序:
② The old man had a heart problem and needed to go to the hospital right away.
③ Some passengers helped to get the old man onto the bus.
① Wang Ping was the driver of bus No. 26 at 9:00 a.m. yesterday.
④The old man got to the hospital in time.
以时间线为主线架构所设置的读后任务难度较低,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信心,迎接更高层次的读后任务。随后,教师以地点为线索设计连线题(见图2),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断的能力,对文本细节产生进一步理解。
故事发生的地点对深化记叙文整体脉络的理解有着重大意义,但本文地点的线索在文本中较为零散,容易被学生忽略,适合设计为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任务。在学生开始解决地点线阅读任务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地点信息,仔细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技巧解决阅读任务。在地点线的阅读任务中,Wang Ping(司机)希望乘客等下一班车和老人及时得到治疗这两件事所发生的地点,并未在文章中直接出现。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查读的阅读技巧在文本中找到描述这两件事的句子“He expected most or all of the passengers to get off and wait for the next bus”以及“The man was saved by the doctor in time”,通過句中出现的词组“get off”“by the doctor”进行分析推断,方能准确判断出发生的地点“on the bus和in the hospital”。 围绕时间线设计的阅读任务难度较低,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收获信心;围绕地点线设计的阅读任务难度有所提升,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查读的阅读策略结合推断能力,进一步把握文本脉络及重要细节信息,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好准备。
3. 补充相关话题语料,引导学生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跟读、复述、背诵等属于低层次思维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则属于高层次思维能力(陈则航、王蔷,2016)。在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文本脉络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文本话题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时间和空间两条不同主线架构对文本的处理,结合板书的提示学生们能够大体复述出本文的主旨大意:公交车司机发现路边有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急需治疗,在征询完乘客意见后,与乘客们一起将老人送至医院,最后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学生复述完故事后,笔者让学生阅读一篇外国关于心脏病的紧急治疗建议的短文(节选图三) 并布置读后思考任务,即对课文中的做法展开讨论:“Did Wang Ping use the right way to save the old man?”
学生们在阅读完补充材料的急救建议后,分组对课文中Wang Ping做法是否恰当展开讨论。分组讨论后,学生们运用文本中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后,对课文中司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I don’t think Wang Ping did the right thing.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on the bus,the old man can’t get enough air. It’s best to call the ambulance to save the old man.;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到了今年厦门市为应对心脏骤停而在各个主要街区安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If it happens in Xiamen, we can use the AED to save the old man and then take him to the hospital. ”但也有学生经过思考后仍然支持教材中Wang Ping的观点,“It takes more time to wait for the ambulance. Maybe they should take the old man to the hospital by bus.”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所表达出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利用现成的语料,而是通过思辨,结合生活实际而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观点。
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推断等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时间、地点两种不同形式、难度递进的主线架构思路设计阅读任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本脉络和重要细节,进而使学生达到通过复述文章大意,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掌握,为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做好准备。通过与本文话题相关的阅读补充,为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供思路和必备的语料,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文本当中的观点进行论证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阅读课上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上培育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理解信息、关注内涵和发展思维(梁美珍等,2013)。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信息,这便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结合文本主线,科学设计阅读任务,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低层次思维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涵,掌握文本信息,运用复述等策略操练文本新授语料。在掌握文本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话题,最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翟莉群.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7 (6):46-47.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Dewey J. How We Think[M]. Massachusetts: Courier Corporation, 1997.
[5]王艳荣.基于主线建构信息的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25-29.
[6]陳泽航,王蔷.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6(5):1-5.
[7]梁美珍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批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