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具有的几个意识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课标”)以其新理念、高起点、大视野引导着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价值的突破、教育功能的转变、教学重点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创新,将对语文学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施高课标,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下几个意识。
  
  1.全新的目标意识
  
  高课标从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全新的开放的三维课程目标,从以往单纯的关注知识学习走向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过程,从关注学科教学走向关注发展,其落脚点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认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做到既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育,以及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个性。
  
  2.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
  
  高课标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必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作为一门最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在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是独特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勇敢地承担起育人的神圣使命,走出机械应试的怪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语文实践,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确立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在探究中形成见解,培养能力,悦纳他人,学会创新。
  
  3.课程意识
  
  高课标打破了过去课程单一、教材单一、目标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的格局,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鼓励教师“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语文教师从单纯的教材执教者转变为课程的管理者、实践者和建设者,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观,一方面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祖国的民族文化、历代经典、乡土文化、校史校训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可以依据教育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近经典,走近自然,感悟自然界生命的律动,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善美。
  
  4.对话意识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作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强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从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走向今天平等的对话者。树立对话意识,还应根据对象,在对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和需求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话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讲。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学生认识难以深入,知识连接难以贯通时,教师要进行点拨、指导,这也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对话和交流。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的评语,更是师生对话的园地。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交流,不仅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高层次语文教育的体现。
  
  5.反思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学生都面临评价的问题,高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实践全新的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是一项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反思意识,要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追问,不仅要问“怎么样”,而且还要问“为什么”,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一堂课的定位及实践,都可引出我们的追问。日常教学中的随笔、教学小结、师生座谈、同行交流、教学论文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只有通过主动的、创造性的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的东西,才会不断走向成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舍此,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6.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意识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放的课程结构、动态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的评价要求,为教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过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业务素养和科研素养,在学习中走进新课程,在研究中逐步适应并努力实践新课程。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现存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数学建模的特点,从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论述了在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 数学建模 高职数学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设置应当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基础,也要强化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品质的形成,使学生逐步具备应用
为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推动地方语委科研工作,“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于2006年11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
武术运动员的柔韧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武术运动员的成绩好坏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是正确完成武术动作、强身健体、提高实战技击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武术教学中必须从运动
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它应为日常通用语言的网络变体。而目前说到网络
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整合及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等内容。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前提条件。重视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而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笔者就朗读方面的问题做
《安妮日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选教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我采用的是学生课内自读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这篇课文主要分两步:一是文本研读,二是为安妮写墓志铭。  通过对文本的自读、自析、质疑和释疑,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是让学生为安妮写墓志铭。  我先简要介绍了墓志铭的一般写法。墓志铭是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求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  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训练学生。  1,发散思维流畅性的训练  流畅性也称多端性,即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多种结论。流畅性的重点是“多”,即对同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答案多。  (1)多方位发散。教师首先输入
根据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对运行机制进行了系列改革。实践表明效果良好,对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自南朝而下千余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高中语文教材多选此诗,但是它们对诗中个别文字的解释尚有值得讨论之处。    一、“严妆”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句中的“严妆”,有的教材注为“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一般人也容易把它理解为偏正式复合词或词组,认为“严”修饰“妆”。其实,“严妆”属同义连用,“严”即“妆”,“妆”即“严”,二者并非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余冠英《汉魏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