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婚礼,中式婚姻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jie_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维四月,岁在甲午,风日清朗,鸿宾咸集。今高氏之子高晓东,雷氏之女雷扬,将于此良辰吉日,尊六礼之制,行婚典之仪……”司仪的致辞古雅、清亮、不疾不徐。一曲《高山流水》中,一对年轻男女身着墨黑与赤红相间的玄色婚服款款而来。
  2014年4月13日午时,北京花家怡园翠微店,一场“汉式婚礼”正安静地举行。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重拾传统,举办中式婚礼。甚至有说法称,“西式婚礼已成传统,中式婚礼更加时尚。”
  当新人们将目光投向传统,吸引他们的是形式,还是内容?当他们穿上传统的婚服,以传统之礼走入婚姻,是否知道那每一步都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知或不知,又将如何影响他们的婚姻?
  对于当下脆弱的中国婚姻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将带来一个观察的视角,并产生一丝改变。
  一场充满古意和诚意的婚礼
  在执礼者的带领下,一对新人先行洗尘礼和沃盥礼。执礼者以青枝叶尖拂过新人的身体,谓之洗尘,再以纯赤素水浸泡新人的双手,谓之沃盥。
  “玉露镜波连,清净素手间。谦恭行拱手,以礼奉博山”,这两个礼制意在新人身心洁净后,方可虔诚地迈向婚姻殿堂。
  紧接着,新人一步一停,行至阶前,做三揖三让之礼。此为正婚礼,寓意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其后,妇随夫前行,两人面对面同席而坐。执礼者递上一器皿,里面盛有一块牲畜之肉,这是同牢礼。古人云,“儿时同榻戏,日月随交替。七岁不同食,义不能同席。”新娘新郎同席同食,意味着将成为一家人。
  执礼者取以葫芦一分为二,盛满苦酒,牵以红线,新人各执一半,交替互饮,完成合卺礼。二礼交叠起来,寓意此后夫妻二人需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相互扶持走完余生路。
  二位新人又分别将父母为其剪下的一段头发,交予彼此,再以月老的红线缠在一起,寓意“善藏青丝,早结白头”的结发礼就此完成了。“结发与君知,相伴以终老”。
  仪式最后,新人在天、地、亲、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妻。
  整个婚礼庄肃、神圣,有如上演一出古装大戏。司仪话少而严肃,新人没有一句台词,静默地行着各式仪式,却似有力量涌动,观者无不被这般古意和诚意打动。
  “这里也举办过很多婚礼,其中不乏中式婚礼,但这场婚礼却让我打心眼儿里感动。”饭店的一个服务员称。
  汉式婚礼:伦理哲学的一场庄重宣告
  一般认为,汉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是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起点,被赋予了信仰的意义。它典雅、尊贵、庄敬,是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
  夫妇之道是汉式婚礼的核心义理,因此汉式婚礼绝不只是聚会、宴饮、取乐,被认为不可轻慢与亵渎,是伦理哲学的一场庄重宣告。
  在汉式婚礼中,通过一系列连续而严谨的仪式,强调了夫妇之间的责任:一是夫妇对彼此的责任。要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发同心,生死不离”。二是夫妇对宗族的责任。婚前男方要通过“六礼”前往女家与女方父母沟通婚事。新娘离家出嫁时,要拜别父母和宗庙。嫁入夫家后,要通过妇见庙见之礼接受男方父母和历代祖先的认可。
  《礼记》说,“昏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正人重之。”同父母和宗庙的仪式互动,向新人宣示了婚姻的宗法意义,宣示了绵延子嗣、传续宗族、承上启下、孝养双亲之责。
  三是强调了夫妇对社会的责任。在汉式婚礼中,婚礼是礼之本,夫妻是人伦之本,只有婚姻和谐,家庭才能和谐,民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秩序才能和谐,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间的乾坤万物才能和谐。
  这样的婚姻观弥足珍贵。
  “中式婚礼的规矩那么多,为什么?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繁复又庄重的仪式能赋予婚姻神圣感。”有婚俗专家称。
  脆弱的中国婚姻
  自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开始实施,中国的离婚高潮到来了。有说法称,“由于手续更加方便,所以结婚、离婚的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中国式离婚”开始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现象。不仅国内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外媒也颇为好奇和关注。美联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相继发文,关注这个一度讲究结发夫妻“白头偕老”的国家缘何离婚率持续走高。
  2014年4月,当文章出轨事件曝光,外媒也以罕见的篇幅予以报道。
  根据民政部提供的自2003年至2013年的数据对比,2013年上半年,中国离婚率增幅再次远超结婚率,并保持高速增幅。另有数据显示,上海20年间离婚率增加了20倍。
  “女权觉醒”、“闪婚闪离”曾经被指是构成婚姻短命的主要原因,但是,背叛,逐渐以更醒目的姿态,成为插在婚姻身上的一把刀,将很多家庭切割得伤痕累累。这一现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最为突出。
  这是当下中国人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网络上、生活中,出轨带来的伤害与愤怒触目惊心,痛斥声不绝如缕。电视剧《蜗居》、《婚姻保卫战》、电影《手机》、《浮城迷事》等也因触及这一话题,引爆荧屏。更有对“小三”或强或弱的支持声,不断挑战着道德的底线。
  中国人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婚姻。已在围城的时时如履薄冰,处处小心防备;没有进入围城的,心里的那盏灯越来越暗。更兼有房产等财富的算计掺入进来,中国人的婚姻早已失去纯粹,越来越不堪一击。
  不相信婚姻的中国人,压抑,孤独,怨恨,不快乐。
  婚姻是需要学习的
  有人说,当形式远去,内容也将远去。婚礼与婚姻或可成为最好的解读。
  当西风东渐,中国新娘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婚纱,沉迷于浪漫的幻想中。但是当她们和西装革履的新郎站在舞台中央时,却发现他们不过是周遭嬉笑怒骂的众人消费和娱乐的对象。一片喧嚣和聒噪中,婚礼的意义被消解了。   而此前,受限于时代和物质条件,更多的中国人不曾举行过婚礼。所谓婚礼,留给他们的记忆,不过是老三样、新三样而已。
  婚礼成为物质,婚礼成为一场闹剧。从第一天起,婚姻就没有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过,这样的婚姻的命运,如何期待?
  中国人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国家,所以,中国人的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而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这样的婚姻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沉重的。
  当两个人的婚姻中介入更多的人,当两个人的事变成若干个人的事,尤其当生长于不同环境下的两个人互相介入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会发现,多么伟大、多么坚不可摧的爱情,都敌不过两个家庭拧巴的勾勾连连中那洒落一地的鸡毛蒜皮。电视剧《新结婚时代》清楚呈现了这一点。
  据北美婚姻辅导专家的研究统计,各类婚姻问题,归结到最后,莫不与三个问题相关:第一,夫妻二人是否能真正离开原生家庭,脱离父母的影响?第二,夫妻二人是否能互相联合,有紧密亲爱的关系?第三,夫妻二人是否能同心合意,从身体到志趣、信念等各方面成为一体?
  没有哪个中国人能够真正离开原生家庭,脱离父母的影响,即便已是花甲。从这一点而言,中国人婚姻的沉重与复杂,是为宿命。
  相比之下,西式婚礼的简单、纯洁与浪漫,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西方人婚姻的简单与纯粹。
  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婚姻观一直存有误区,认为其滥情,不负责任,事实上,于西方人而言,结婚是一生的盟约。结婚以前,可以自由地寻找情感的归宿,结婚之后,家庭将重于一切。婚姻是两个人的,婚姻的存在以情感的存在为惟一条件。
  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脱离开背负的家庭责任,但婚姻依然存在问题。
  “今天的婚姻不再是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等自然本能的关系,而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以心理和谐、文化般配和性生活美满去维持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比过去的传统婚姻更高级、更文明、更进步,但是更脆弱。”有婚恋专家如是说。
  问题何在?问题在于,其实人们并不懂得爱情,并不懂得婚姻。
  动人的爱情故事总是终结在穿着婚纱的新娘走入婚姻帷幕之际,谁也不道破其中的奥秘。因为,婚姻没有故事。
  太多的人对婚姻抱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相爱,就能幸福;只要找到对的人,就能幸福。事实上,从统计学来看,爱情产生的激情最多18个月就消失殆尽了,所以婚姻是需要长时间来培养的。换句话说,爱情是自然萌生的,但婚姻则需要学习。
  这样的道理,几千年的汉式婚礼已经给出回答。当一对新人在婚礼上学会要尽到对彼此的责任、对宗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婚姻的神圣,对于婚姻以及婚姻所带来的夫妻关系及姻亲关系产生认同感,那么他们的婚姻之路将会顺畅很多。
  只是可惜,我们远离这样的婚礼、这样的婚姻观太久。而今天,当我们捡起传统的形式,又是否能够捡起它曾经的灵魂?
其他文献
五月,法国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戛纳。  为期十一天的戛纳电影节无疑为法国南部提早带来了夏天的气息,婆娑的树影与戛纳红毯上的无数或高或低的裙摆一样期待地中海的轻风。在这座小小的城里不仅集聚着各路明星和社会名流,甚至连记者的数量都达到了四千余人。  从四月初开始,巴黎身边的很多朋友就陆续晒去戛纳的火车票了。或者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或者是想近距离见见自己喜欢的明星,再或者只是想在风光旖旎的南部晒出个
期刊
早晨一出门就遇上了事儿。事儿说大不大,但要较起真儿来,也足够麻烦。  送孩子上学,下了点小雨,路上有点滑,胡同口还积着水。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出来,在胡同口拐弯的时候,感觉车门被撞了一下。赶紧刹车,但已经晚了,一个骑三轮的大爷已经就势倒在地上。  赶紧下来,问大爷您没事吧?大爷一脸没好气儿,没事儿?没事儿能倒地吗?怎么说话呢你啦?我说大爷要不我把您扶起来,走两步试试看摔得重不重?大爷说,甭扶,叫救护车
期刊
“你虽然没有MICHAEL的美貌和身材,但我已被你陶醉,被你深深的吸引。你的眼睛像清澈的河水,你的脸像一袋面粉,你的嘴像小樱桃……”  在她的初中毕业留言册上看到这一段,闫薇薇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之后她说:“每次看到里面的留言,我都觉得很诧异:为什么不论男女同学,对我的印象都逃不开笑声朗朗呢?我明明坚持走的是不动声色的淑女路线啊!真是,饱受打击。”说完这句话,她又是一阵朗朗笑声。  这个清爽的北京女
期刊
这是一个决定孩子能不能上学、到哪里上学的时节。  这是一个考验家长有没有能力、能有多大能力的时刻。  这是一个丈量教育有没有宽度、能有多少宽度的年度大考。  孩子们在等待着,家长们在奔走着。  孩子们在比试着孰强孰弱,家长们在拼搏着谁认识的人多。  孩子们天真无邪地向往着,家长们满怀热情地焦虑着。  这就是六月,一个升学的季节。  乐乐的幼升小为“五证”奔波的北漂  6岁的乐乐这个秋天即将升入小学
期刊
初夏的6月,毕业季如约到来,各公司HR的邮箱里再一次挤满了应届毕业生的简历,招聘市场又展开了密集的人才甄选,各语言培训机构和出国办理机构又一拨儿欣欣向荣。在某餐馆和咖啡厅,可能会偶遇一场青春的痛哭流涕,或者是三五个小伙儿勾肩搭背胡言乱语,或者是一对儿情侣深情地无言相拥。  这样的场景,属于每一个人的22岁。  甜蜜的毕业,错过了22岁的专属酒醉  4年前毕业的晓洋是典型的双鱼女,擅长“重色轻友”。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你们口中的“90后”,从出生起,就“被比较”着长大,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展览式样品。我们成天喊着自由,却从来不明白自由;我们特别向往单纯,却从未拥有过单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一直被家长和老师们的期待推搡着,一步步被金钱铺出来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浇灌着。  然后,走到了这个发烫的6月——毕业季。  有统计说,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了727万人。这个夏天,会有更多
期刊
在1989级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同学们的印象中,陈玉洁是一个辣味十足的重庆妹子,开朗又热情。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总是在提醒我:你来自天府之国,性格泼辣而又坚定……”同学刘鹏在毕业留言册中这样评价。  “天府之国来的女孩果然不同凡响,巾帼不让须眉。你的敢想敢做,令我这个堂堂五尺男儿自愧不如。”江西南昌的同学彭彧华这样写道。  “热情、大方、活泼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是一个‘川妹子’。”这
期刊
“满满一本记忆安静地躺在抽屉里,时间却从来没有睡着过。久别重逢的纯净感觉,半个下午重温,我笑着流泪了。”王娜这样形容10年后重新打开毕业留言册的感受。  “留言册里说我最多的就是强势,你看有吗?”“肯定没有”!还没等被别人表态,她自己已经抢先说了。  留言册里大部分同学把她描述成野蛮女友的形象。其实,除了稍胖点儿,她和全智贤的确有几分相像。  2001年9月,15岁的王娜进入位于京北的一所高中。 
期刊
5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彭小康和同学们开始德育论文答辩。答辩一结束,毕业的篇章就掀开了。  从那天开始,校内外的小饭馆里,到处可见抱头痛哭的学生。  网上有个段子一直让彭小康印象深刻:“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位,就是宿舍管理员。因为是他决定了你会住在哪个寝室。”  “刚好在一个班,刚好在一个寝室,这种缘分一定是前世修来的,也是今世一生的。”彭小康说。  在军训中相识的王鹏,曾
期刊
男孩的手一直在那里顽强地举着。500多人拥塞的空间里,那些伸得更长的手臂、喊得更高的声音和满室沸腾,轻易就把这个五六岁孩子纤弱的手和单薄的身躯淹没掉。  优酷工作人员注意到了男孩。他走过去,问孩子的妈妈,您的孩子是想提问吗?对方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他要问什么。  工作人员把孩子高举起来。孩子接过麦克风,问道,“张昕宇叔叔,你们走过这么多路,你们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4月12日晚18:30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