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曲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街舞狂潮》获得了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年仅28岁的导演苏哲贤成为金马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街舞狂潮》以阿伦和“八个小孩”两条线索交叉叙述了当下台湾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从中也得以窥见苏哲贤导演对电影所抱有的热情和执着,以及他所坚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苏哲贤;《街舞狂潮》;纪录片;人文精神一、引言
  2010年,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为金马奖带来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1982年出生的苏哲贤拍摄的《街舞狂潮》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而这部纪录片也是他的首部纪录片长片。在颁奖台上,苏哲贤说,他们(阿伦和“八个小孩”舞团)在我的生命里面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我参与了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很多,所以《街舞狂潮》这部片不是只有我而已,是他们感动了我。《街舞狂潮》讲述了两代人——34岁的阿伦和90后“八个小孩”舞团对街舞的热爱和执着,镜头在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时也影射出了苏哲贤导演自己对梦想的坚持与追求。《街舞狂潮》作为一部关于青春与梦想的纪录片不断地感动和影响着观众,导演虽然采用两条线索交叉叙述,但两条线索之间保持着某种对话,是阿伦这样的街舞前辈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台湾街舞文化“培育土壤”,为新一代的街舞少年们带去当下世界最新的街舞信息,而“八个小孩”舞团的产生也得益于台湾日益浓厚的街舞文化以及像阿伦这样的舞者,他们一直活跃在街舞界并为之持续奉献着自己的生命和热情。苏哲贤导演将两个时代的舞者通过梦想巧妙地联系起来,记录了这些舞者的生命轨迹,展现了生命对热爱东西的那份纯粹。
  “有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主要是由包含普遍价值观的固定文化系统组成的,这种普遍价值观通过人和他所处外部环境之间多样性的互动而内在化了。”[1]197-198每一个生命个体中都隐含着他/她们本民族的文化基因,经年累积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影响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行为与选择,这样,生命个体因为它所成长的年代将历史与当代联系起来。生命个体,在历时上构成了過去与现代的对话,在共时上完成了“和他所处外部环境之间多样性的互动”。《街舞狂潮》从历时上看,它表现了阿伦与“八个小孩”舞团这两个时代的舞者,从共时上看,它对当下台湾、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地青年人的街舞活动进行了侧面介绍,在这样的交叉表现中,在这样跨时间、跨地域的表述中,唯有生命体的共同体悟才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由此,《街舞狂潮》以生命的真诚与热爱的纯粹席卷了观众的情感神经。
  二、青春,最自由的灿烂
  杨德昌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这是台湾电影的两种分类,但是对台湾年轻人的关注和表现在台湾电影人的创作中从未间断过。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侯孝贤、杨德昌,20世纪90年代的蔡明亮,还是近年轰动海峡两岸的《海角七号》、《艋舺》,台湾电影人通过对年轻生命的书写为台湾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具锐气和朝气的青春影像。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是生命最旺盛最蓬勃的时期,因此,青年人是国家中最有朝气和锐气的一股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人的追求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关注年轻人也就是在关注世界的未来。苏哲贤曾说:“我很喜欢和有热情的年轻朋友一起拍片子,这个年轻是属于灵魂的年轻,我对这些年轻的灵魂都投以尊重,因为他们会一直奉献热情给电影。”青春,似乎与生俱来地就和热情、执着、梦想联系在一起,而支撑这灿烂青春的是生命对自由的渴望,也是生命所进行的一次大胆、自由地张扬。“阿伦是一个孤独的舞者,舞蹈生涯的旅途上似乎没有太多长期的伙伴,在这一段人生转折的时刻拍摄他的纪录片,也许无法一窥他舞蹈生涯的全貌,但总是在拍摄过程中体会到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明确计划,但是随时保持热情。‘八个小孩’这个舞团,可以算是新一辈台北街头青少年舞团的典型之一,也许他们的舞技并不如资深的前辈,但是对于舞蹈的热情以及八个小孩间的友情,比庸庸碌碌的成人们保有更多的热血与梦想。”[2]时间留给阿伦的只是青春最后的尾巴,而“八个小孩”正值青春,青春的锐气与朝气使得生命敢于挑战一切。而街舞作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传承了嘻哈的反叛精神,从这一层面上说,街舞给了青春发泄的渠道,也给了生命寻找自由的机会。影片中,不管是灯光闪烁下阿伦扭动的身体还是烈日下跳舞累得满头大汗的高中生,身体的舞动释放了生命冲动,解放了他们身体中被世界不断规范和扼杀的天性,舞蹈融入了他们的生命,建构他们的人生。青春的生命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张扬,街舞在这时也成为这些年轻灵魂追求自由精神的最佳表述。
  三、以纪录的方式温暖世界
  艺术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与世界的对话。追溯电影的历史,纪录片是电影诞生时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关于“再现”与“表现”、“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讨论一直延续在电影史的发展中,然而,不管是“再现”还是“表现”,这些不过是人类与世界对话的某些角度。笔者认为,纪录片其实是创作者通过纪录的方式表达他/她对所纪录的人或事的观点和态度,是主客观的统一,并非只是单纯客观地记录。克里斯·特里尔指出:“干纪录片这一行的本钱就是诚实,不一定是真实。无论怎么说,真实就是建构,我们经营感性的真实,个人的真实,但不是绝对的真实。真实是持续不断的诠释,是我们让观众一同经历的事件的相互关联。”根据克里斯·特里尔的观点,我们似乎可以领悟纪录片的精神:用诚实的态度在持续不断的过程中表现事件的相互关联。[3]
  《街舞狂潮》拍摄时间达两年之久,苏哲贤导演以诚实的态度持续关注着在一个时间段内阿伦和“八个小孩”舞团的生命轨迹,在看似无逻辑和联系的情况下表现着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影片中不仅表现了阿伦的跳舞、练舞,也对阿伦的生活进行了纪录。他去做义工教小孩子们唱歌跳舞,他也去公司教办公室职员跳舞,前者是阿伦同理心的表现,后者则是阿伦为生计的奔波。苏哲贤导演通过对阿伦生活的纪录与观众一同经历了阿伦生命的某些片段,让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舞者的灵魂。而八个热爱街舞的高中小孩,一边要准备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一边练习舞蹈,这些孩子用平日优异的学习成绩打消了家长的疑虑,从父母那里争取到了练舞的自由,他们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所全力以赴的信念如同阿伦17年来一直的坚守一样,深深触动观众内心,这也是《街舞狂潮》每次展映后,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的原因。《街舞狂潮》以诚实的态度纪录,但由于苏哲贤导演将关注点放在阿伦和“八个小孩”的追求上,关注的是他们对街舞的热爱,而这份热爱的背后是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由此,《街舞狂潮》没有流于只是泛泛地纪录街舞,也不是在展现一些流行时尚或拍摄一些炫舞技巧,而是以人文的视角对这些年轻的舞者灵魂投以尊重,而这,也使得《街舞狂潮》赢得了观众的尊重,温暖了世界的情感。
  四、小结
  2012年第3期的台湾杂志《表演艺术》对街头文化进行了相关介绍和论述,以“狂放嘻哈 有理叛逆”为主题的系列文章阐释了街舞的出现与工业社会、城市文化的关系以及街舞对生命某种诉求的表达。街舞,成为某一人群对抗这个僵硬冷酷世界的“武器”。《表演艺术》总编辑黎家齐先生在《走上艺术殿堂·嘻哈精神不死》一文中表达了他对“嘻哈”的认识,“对街头文化的门外汉来说,嘻哈(Hip Hop)给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穿着宽大潮T、低腰垮裤,棒球帽反戴、配件夸张的青少年、破坏街头市容的涂鸦、听不懂歌词的饶舌,头顶在地上转圈的炫技舞蹈代名词。深入了解发现,嘻哈文化学问大,它不只是一种流行时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1970年代,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均,在纽约市市区的非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间,兴起了嘻哈文化,继而发展壮大,并席卷全球。嘻哈文化包含饶舌、DJ、涂鸦、街舞及节奏口技五大要素,另亦衍生出嘻哈时装、嘻哈俗语等次文化。嘻哈也是一种社会关怀的表达方式,透过饶舌说唱,即兴互动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直接提出抗议与诉求”。从街头走入艺术殿堂,在“人死了”(福柯语)的时代,街舞在不断召唤灵魂的复活,以扭动的身姿、好斗的精神证明生命的存在。解构时代下,日益严重的破碎化、平面化冷漠了人的情感,加剧了人与世界的隔阂,人类在这个时代中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人们对于最初的价值坚持开始动摇,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开始混日子。《街舞狂潮》通过表现34岁的“街舞斗士”阿伦和“八个小孩”舞团对梦想的坚持以及他们一直给予街舞的热情,从某一侧面给这个冰冷的世界一个回击,在人们麻木的心里奏响了一曲嘹亮的青春舞曲。
  (本文插图均由苏哲贤导演提供)
其他文献
【摘要】在日益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当代世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愈加趋于功用化。时间的功用化既是资本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加剧而日渐彰显。贾樟柯的《无用》与蔡明亮的《行者》向我们展示了时间那业已逐渐被我们遗忘的面向,在这两部短片中时间以“无用”以及“缓慢”的特征出现,挑战了我们日益墨守成规的观影经验,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 时间;无用;贾樟柯
期刊
【摘要】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表面延续了当年“青春偶像”剧的“纯爱”观念,但表达的却是对“中产”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通过对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异常清晰地看出这一点。而同时,对于中产生活必将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影片也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关键词】 《将爱情进行到底》;“中产”;认同;焦虑  在20世纪90年代,一股“小资”热潮在中国兴起,而当时这种“小资”的表现就完全是一种在生活方式
期刊
【摘要】针对铜管乐器演奏的学习方法和技术训练手段,有许多演奏家和管乐教育家著书立说,内容涉及铜管乐器演奏技术的方方面面,不过对于演奏时最先接触的号嘴的选择依据和方法着墨不多。本文从号嘴的构造、结构各部分对号嘴选择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剖析,并对如何选择号嘴给出一些可操作性较好的建议。  【关键词】 铜管号嘴;选择依据;实用建议  被誉为“小号圣经”的《阿尔班短号—小号教程》,对铜管乐器演奏的各种技术
期刊
【摘要】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戏剧会演剧目的舞台美术异彩纷呈,从舞台形象到舞台样式都耐人寻味和振奋。各剧种从舞美设计到导演、表演注重在主题思想、生活情趣、艺术感悟和审美取向的默契与相辅相承,许多剧目的舞台美术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戏剧内涵与表现意象的媾和更趋紧密,设计者在深化主题和意象创造中注重形象选择的典型化与精美化,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与观赏性,使戏剧表现时空更具有活力和生命感。  【关键词】第五届
期刊
陈奋武 1941年11月生于福州,1965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2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0年筹备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其书法循唐楷,溯秦汉、六朝,博采众长,一手多体,独辟蹊径,自成一格。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大型展事并为有关部门所刊印或收藏,传略收入多种版本的专业辞书。出版有《陈奋武书法艺术》等。曾多次出访世界多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系全国
期刊
【摘要】 清初画坛著名的“四僧画家”,他们深入自然、寄情山水、借古开今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画坛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馆藏“四僧画家”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的介绍、分析,让大家走进他们粲然若新、异彩纷呈的山水画世界。  【关键词】 四僧画家;历史背景;时代气息;个人意境  一、“四僧画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由于朝代的更替,清初的山水画坛,存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画风,有崇尚“摹古”与追求“创新”两派
期刊
当代著名书法家陈奋武先生的书法作品再一次结集出版,他的个人书法展也于2012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我由衷感到高兴并致以热烈的祝贺!翻开这本书法集,陈奋武先生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丰富的书写内容犹如闽海热风,扑面而来。福建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他在北京的展览,省文联为展览作了精心的筹备组织工作,使书法集的出版和展览的举办不仅让首都书坛同仁与广大公众认识和了解陈奋武先生在书法创作上的丰硕成果,也透过他的作
期刊
【摘要】 蒙克(Edb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漫长的一生都在探寻灵魂的深度和韧性。他睁大了眼睛看,直视灵魂的深渊,并以毫不粉饰的强烈感情来呐喊和悲悯,描绘这一属于整个人类的灵魂图景,生活的残酷和阴影,而这些来自底层的真相,是长期被掩埋和被忽视的。生命、爱情、孤独这三类主题是蒙克画作的主旋律。蒙克是用画笔思索的哲学家,他以最敏感的心灵倾听人的苦难境况,用画笔抗议“生之诅咒”,他描绘
期刊
【摘要】 翁振新长期致力于写意人物画创作。从不同时期梳理考量翁振新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以忠实自己的心灵方式,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突破与超越,寻找艺术与心灵的最佳表达,使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拓展出新的艺术力量,彰显出写意人物画的大美境界,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例,其艺术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 翁
期刊
【摘要】《视觉语言探析》是关于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它以生物学意义的视觉认知经验和范式为基础,对符号化的图像和图像语言的构成形态与法则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分析,对语言符号学视域下的图像形态、经验、意义和功能等一系列命题进行了结构性解剖与阐述,并就图像表征与修辞的视觉话语艺术做出深度的哲学诠释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 视觉语言;图像;艺术;符号化  如果说图像是视觉的“语言”,在艺术学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