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厚质茂 灵秀飘逸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k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清初画坛著名的“四僧画家”,他们深入自然、寄情山水、借古开今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画坛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馆藏“四僧画家”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的介绍、分析,让大家走进他们粲然若新、异彩纷呈的山水画世界。
  【关键词】 四僧画家;历史背景;时代气息;个人意境
  一、“四僧画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由于朝代的更替,清初的山水画坛,存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画风,有崇尚“摹古”与追求“创新”两派。所谓“摹古”派又称“正传派”,即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为代表,他们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审美追求符合当时稳定政治的需要,获得当时统治者推崇。与之相对的是,当时有些画家反对陈陈相因,强调不受古人成法的约束,追求个性解放,主张另辟路径,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被称为“四僧画家”的弘仁、髡残、朱聋、石涛。他们四人都是明代的皇室或遗民,明亡之后不满于现实,为了逃避朝廷的迫害出家为僧,历史上称为“四僧”。他们的出现是明末个性主义潮流发展的趋势,也是明清社会变动的结果。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对景写生,极力发挥各自的艺术特长。他们重视感受生活,注重观察自然,在绘画中蕴含强烈情感,与当时主张摹古、仿古、力图集古人之大成、受到上流社会欣赏和提倡、被推崇为清代绘画“正宗”的 “四王”的复古画风相抗衡。他们不囿于临摹和古法,强调绘画的抒情性,以主客观结合,善于创造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并发展了笔墨技法,同时他们“借古开今”、“陶咏乎我”的创新精神给清初画坛注入生机及新意。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珍藏的弘仁《秋桐竹石图》、髡残《山水图》、朱耷《行书轴》、石涛《山水图》,是他们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书画作品。
  二、“四僧画家”及其作品
  1.弘仁与他的《秋桐竹石图》
  弘仁(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他初学萧云从,继而又师法“元四家”,受倪瓒影响最深。他的画出于倪瓒,但他师意不师迹,他借鉴倪瓒的笔墨描绘饱览于胸中的真山水。他的画在当时“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收藏家都以缺渐江画为“恨事”,渐江在画史上又与汪之瑞、孙逸、查士标合称“新安四大家”。在安徽形成了“新安派”。明末清初,在安徽的徽州地区形成了一个艺术上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山水流派——新安画派。画家多为明末遗民,他们以幽僻萧疏的画境、荒寒的意境、简淡清远和遗民的情调描写异族欺凌下的河山,作品多有一种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气质,具有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渐江被推为新安画派的开路人。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疏泉洗砚图》、《雨余柳色图》等。
  弘仁的《秋桐竹石图》,水墨纸本,立轴,尺寸为56.8×36厘米(图1)。图绘一株孤桐,傲然挺立,树梢上片片枝叶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树左边并依着两小枝,右边有一层石及一丛细竹。该画所绘树石运用折带皴法,清秀瘦硬,用笔极简,淡淡的,却没有纤弱与单薄的感觉,显出刚健、厚重,且情意温清。画作特点是构图简洁,笔墨清淡简远,意蕴深远,没有丝毫世俗之气,整幅画面一派静穆、有一种旷远的空灵感,超然尘外的清淡之趣,给人一种恬静寂静的联想。正如他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的,它所描绘的对象却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所以画家是默契自然的,画幅中潜存着深深的静寂。该画作左边款题:“枧溜分明滴,秋山雨正浓。嬾吟曹子赋,蘸墨写疏桐。 弘仁”。钤印:渐江僧(白文)。正如弘仁的诗作:“疏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时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诗。”迂翁指明代画家倪瓒,其画风简约、清淡、萧疏,该画作也具有此意境。画右边有徐邦达先生的题跋:“一叶下梧桐,云淡秋容,几多情绪雨声中。竹于诗人闲领略,涉趣无穷,清秘有遗风,枯瘦能融,新安家派指宗工。去也幔亭无焦著,点笔都空。浪淘沙,徐邦达”。钤印:徐邦达。徐邦达先生特别喜欢这幅简单而意深的作品。画钤收藏印:积翠园主(白文)、陈英之印(白文)。
  2.髡残与他的《山水图》
  髡残(1612—1674),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他擅长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元四家”,对明代沈周、文徵明和董其昌的画作也作过潜心研究,但他与王蒙格调最相近。髡残20岁削发为僧云游四方,佛学修养精深。后清兵南下,曾避居深山历尽艰险。中年后,居南京牛首山幽栖寺,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及感受精心研究创作书画。他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为“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为“二溪”。髡残的画作用笔苍茫高古,构图繁复,笔墨浑厚苍茫,显得山重水复,画面一派雄伟,充满着孤高清逸之气。黄宾虹认为髡残画风的显著特点是笔力深厚,犹如“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代表作品有如《层岩叠壑图》、《苍翠凌天图》等。
  髡残的《山水图》,纸本,设色,立轴,尺寸为120×44.3厘米(图2)。图绘一条河两岸,一艘小船在水中漂流,水波荡漾,近岸几间房屋掩映在山石树木中,一老者扶着小童慢步在山间石阶上。对岸远处山峰云雾缭绕,亭台楼阁掩映山间,山下矗立着多间房屋,使人如入仙境。此画作是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之作,笔墨粗放简率,皴法密集,是在王蒙的牛毛皴基础上新的发展,给人一种蓬头垢面感觉,画家随意点染,干笔皴擦,水墨渲染,沉着厚重,达到可游可居境界,此画也代表了髡残的独特风格。因此图年代已久,收藏前流落民间,图上款题已中近半数已脱落,难辨全文,款题最后一句为:“时辛丑八月廿ⅹ(字模糊不清)日也”。据查,1601年、1661年均为辛丑,此画可断定画于1661年,即清顺治十八年,画家时年49岁。题下有隶体钤印:石谿(白文),白秃(朱文)。图右下角有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题跋:“六法名言影约中(石师自题论六法已残损不能全辨),幽楼移写想宗风(师居南京幽楼山幽栖寺有年),略参绛色开生面,岂与刘郎二楷同(程青溪题刘德馨画云:此幅为石公作注脚,予视之若伯仲。二楷入内时,非仅虎贲之似中郎也,文人固难测如此)。邦达题 ”钤印:孚尹(朱文)。   3.朱耷与他的《行书轴》
  朱耷(1626—1705),他的字、号、别名特别多,他原名统,23岁落发为僧时,法名传綮,字刃庵,号有法堀、纯汉等,朱耷为僧名,号八大山人。他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精于花鸟,山水也别具一格。他早年取法黄公望、倪云林,受董其昌影响,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他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画以寓意的手法,奇特的景象,简放的笔墨,孤傲的格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貌。同时他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是位风格奇特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能传达出傲岸不驯的情态和流畅秀健的神韵,自成一体。作为清代早期画坛“四画僧”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没有俗套,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代表作品有《杨柳浴禽图轴》、《百字铭》、《草书轴》等。
  朱耷的《行书轴》,水墨纸本,立轴,尺寸185.3×44.5厘米(图3)。释文为:“吕汲公以百缣遗伊川,伊川辞之。时族兄子公孙在傍,谓伊川曰;勿为已甚,姑受之。伊川曰:公之所以遗颐者,以颐贫也。公为宰相,能尽天下之贤随材而任之,则天下受其赐也,何独颐贫也?天下贫者亦众,已公帛固多,恐公不能周也。”钤印:八大山人(白文),荷园(朱文)。此行书用印为“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号,是他弃僧还俗后所取,始自康熙甲子(1684)59岁,直至去世,以前的字号均弃而不用,以此推论此书写于其晚年。
  该书法作品行笔沉实,起伏顿挫,变化颇多,笔划圆劲而流畅。在结体上,追求规整中带有变化,体式灵动,结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结构舒张。从书法风格看当是朱耷晚期独特书风形成后的作品,略存明代王宠书风遗意,通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他用笔的灵动与圆润,强调虚灵与变化,结字欹侧取势,似奇反正,章法疏空简远,用墨清淡而禅韵反出,这种风格表现了禅意,反映了他的率真之态。该件作品平淡天成,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不着一丝人间烟尘气,有着一种淡泊、清逸之情怀,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禅意”。这也是董其昌所倡导的平淡天真为旨,给他带来宁静心境,把追求内心清新、恬淡、超脱尘俗的理想,流露于笔端,给人以自然适意,平淡幽远的艺术气息。朱耷书法作品体现着自身应有的“骨气”、“性格”、“精神”。整幅作品,给人以清新、淡泊、独特的美感。朱耷常以画家独具匠心的构图意识来经营书法作品的结构乃至线条的走向,不落前人窠臼,达到了自然流畅而又清新脱俗的境地。
  4.石涛与他的《山水图》
  石涛(1642—1705),名原济,广西梧州人,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作为明宗室后裔,清初怀着国破家亡的身世之痛,出家为僧。晚年与上层交往较密切,但内心充满着矛盾。他擅山水、花鸟、人物,尤以山水画成就最突出。他初师新安派画家,受梅清影响最深。他一生好游历,他的绘画来自于自然造化的观察与领悟,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重视向古人学习,但只是“借古开今”,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创新精神,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风格。他所著画论《石涛画语录》,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的表现方法,提出师法自然“收尽奇峰打草稿”、“脱胎于山川”、“法自我立”、“我自用我法”等创作主张,反对泥古而不化,这些革新观点的提出,在摹古风气极盛的清初,是十分可贵,其观点对近代绘画思想的演进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他的画笔,成为鉴赏学、收藏家和作家所渴望与追求的对象。他存世作品甚多,有《山林乐事图轴》、《看梅园图》、《采石图轴》等。
  石涛的《山水图》,绢本,设色,立轴,尺寸为48.6×168.2厘米(图4)。该画屏是馆蒇十二条屏之一,属小青绿作品。图绘烟雾缭绕的琼楼画阁,气势雄伟的奇山异石,崖上有几株绿树摇曳着,恍如仙境中,此景有树有草,有高峰有矮坡,仿佛随意落笔,却极为淡远,构图新奇,画工精细清晰,有清秀文人气息,立意深远,气韵高雅,显得意境苍莽新颖,具有创造性。同时画家对于纵放而有气势的一面,作了有力的表现,使阴晴云雨的山川景物引人入胜,它在淋漓酣畅之中,仍然有一种静穆的气氛,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他的笔墨生拙烂漫,用笔不拘泥于古人,能参酌造化,寄托性情,奔放自如,特别灵动,这种风格在于他高深的观察与他精妙的艺术虚构,有较明显的时代气息。
  图右上角题识:“松雪意为冠翁老先生 粤山济”。钤印:石涛(朱文)、随笔去(白文)。钤收藏印:陈英(白文)、积翠园主(白文)、冠英(白文)。在画屏末屏上题字“辛亥春仲”,此辛亥即康熙(1671)年间,画家时年30多岁,画风与明末清初的大画家梅青风格相近。图右下角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题跋:“水晶宫里人如玉,笔底松云世有双。出处无心自一洒,龙吟细细听闲窗。老涛早笔乃师松雪,岂有芳草王孙之思邪?辄书一绝句于右。庚申春邦达”,后钤:徐邦达印(白文)。
  三、充满时代气息与个人意境的“四僧画家”
  “四僧画家”的作品体现出他们重视感受生活,注重观察自然,他们超越了一切流派,一切固有风貌,创造性的反映现实。他们在绘画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画中物象来自自然,从传统中来,从生活中来,又有艺术加工与个人创意,表现出时代气息与个人意境。“四僧画家”的山水画是客观的,或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或绘无垠的太空,都浑茫大气,他们的山水画往往又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天地,不见人迹,没有作者,也没有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画家的心灵特性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抑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因此“四僧画家”的作品是超脱的,他们的作品是讲求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在清一代绘画艺术中,铺陈之多变,结体之多门,有着虚虚实实、浓浓淡淡、万般风貌、千种风情。他们以气韵生动为理想,在谢赫的著作之中,“气韵”则融合了这样两种含义:艺术家之气质、才气与气力,以及见之于作品的韵味与气势,因此他们的作品使观者有生动而精妙的感觉,这是画的意境,也是画家笔与墨的有修养的配合。他们在笔墨方面,吸收了先进的技法,又加以独立精神和创新的一面,不在于追求一笔一画工整细致的形态,则在于画作的气概与风神,十分引人入胜,在淋漓酣畅中,仍有一种静穆的气氛,充满着静气,从蕴蓄中发出光芒。他们超越自然的又最切近自然,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着无限,又表现着无限,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 古往今来,玉文化久盛不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福建地区的玉器传播也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历程,并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 福建博物院;玉器;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玉器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枝异彩独放的奇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异国文化无可避免的相互碰撞与磨合,传统戏曲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亦未能免俗。尤其台湾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造成其文化的多元化及反叛性,于是各京剧团前仆后继做出各种尝试,试图将老一辈的大众娱乐——京剧转型成为时髦的新兴艺术,以吸引新的观众,各种“跨界”、“跨文化”于焉而生,国光剧团的《艳后和她的小丑们》即可谓近期代表。然其衍生而来的问题却是其试图抛开京剧的既定程序、框架,带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艺术标准的丧失,各种伪艺术不断涌现。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艺术亟待去伪存真,重新开掘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当代艺术;发展困境  当代艺术的前社会环境是工业文明和现代工艺工业文明。在艺术上,古典艺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思想、视觉的需求,有着敏感触觉的有才华的艺术家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点,慢慢开始了新的探求,而当时社会又处于一个动荡的、灾难和幻灭频繁的时期。这不仅更触发了艺术家敏
期刊
王来文,1968年生于福建漳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等。出版有《王来文花鸟画》、《藤情荷韵—王来文水墨作品集》、《唯美新势力——王来文写意花鸟画精品集》、《王来文水墨作品集》等。  认识王来文是从品读他的一系列大写意荷花作品开始的。福建的花鸟画创作是很有传承的,从近现代的陈子奋、宋省予、郑乃珖,到当代的曾贤谋、王和平,都
期刊
【摘要】长笛属于较古老的木管乐器, 对于一个中国学生而言不易掌握。在长笛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学习是专业深造的基础,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学习长笛演奏技术的关键,培养学生在长笛演奏中表达正确的音乐情感是专业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长笛;有效学习;练习方法;表达情感  长笛属于较古老的木管乐器,18世纪初开始在欧洲室内乐队和管弦乐队中应用,清末传入我国。我国长笛演奏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期刊
【摘要】在日益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当代世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愈加趋于功用化。时间的功用化既是资本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加剧而日渐彰显。贾樟柯的《无用》与蔡明亮的《行者》向我们展示了时间那业已逐渐被我们遗忘的面向,在这两部短片中时间以“无用”以及“缓慢”的特征出现,挑战了我们日益墨守成规的观影经验,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 时间;无用;贾樟柯
期刊
【摘要】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表面延续了当年“青春偶像”剧的“纯爱”观念,但表达的却是对“中产”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推崇,通过对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异常清晰地看出这一点。而同时,对于中产生活必将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影片也表达了自己的焦虑。  【关键词】 《将爱情进行到底》;“中产”;认同;焦虑  在20世纪90年代,一股“小资”热潮在中国兴起,而当时这种“小资”的表现就完全是一种在生活方式
期刊
【摘要】针对铜管乐器演奏的学习方法和技术训练手段,有许多演奏家和管乐教育家著书立说,内容涉及铜管乐器演奏技术的方方面面,不过对于演奏时最先接触的号嘴的选择依据和方法着墨不多。本文从号嘴的构造、结构各部分对号嘴选择的影响做了较为详细的剖析,并对如何选择号嘴给出一些可操作性较好的建议。  【关键词】 铜管号嘴;选择依据;实用建议  被誉为“小号圣经”的《阿尔班短号—小号教程》,对铜管乐器演奏的各种技术
期刊
【摘要】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戏剧会演剧目的舞台美术异彩纷呈,从舞台形象到舞台样式都耐人寻味和振奋。各剧种从舞美设计到导演、表演注重在主题思想、生活情趣、艺术感悟和审美取向的默契与相辅相承,许多剧目的舞台美术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戏剧内涵与表现意象的媾和更趋紧密,设计者在深化主题和意象创造中注重形象选择的典型化与精美化,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与观赏性,使戏剧表现时空更具有活力和生命感。  【关键词】第五届
期刊
陈奋武 1941年11月生于福州,1965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2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0年筹备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其书法循唐楷,溯秦汉、六朝,博采众长,一手多体,独辟蹊径,自成一格。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大型展事并为有关部门所刊印或收藏,传略收入多种版本的专业辞书。出版有《陈奋武书法艺术》等。曾多次出访世界多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系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