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平·郑风·风雨》有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于乱世之中见到不改其度的君子,如同在动荡不安的风雨中听闻依旧守时的鸡鸣声,同样地让人安心,进而生出喜悦来。而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位令人心生喜悦的君子。
  陶渊明诗的好,是不容你在呢喃耳语间厮磨,一路就撞入肺腑里去,直白到了莽撞的地步,不似后来的格律诗,起承转合间须有一点触到了要害,整首诗便鲜活了起来。读陶渊明的诗,每每有悠悠岁月的感受,只觉整个人内心安静和充盈。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入世拯世,建功立业,泽惠斯民,彪炳后昆”是古代士人们的一致追求,于陶渊明亦不例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的他,在儒家传统观念的熏陶下,“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绝不亚于其他士人。儒家的“天下之志”,他亦是时时挂怀的。
  然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蹭蹬仕途的十多年中,官场的不自由与对自然田园的向往时常令他感到彷徨与苦闷。“奇名之不立”的担忧促使他频频入仕,可每次踏上仕途都有违心之叹,刚刚“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就“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想着“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却“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尘俗的喧嚣扰乱不了他,官场的黑暗污染不了他,他从来都是两袖清风,光明坦荡。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9岁初入官场,41岁辞彭泽县令,其间陶渊明多次出仕,亦多次辞归。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之后,他终于体认到在仕途上无法保持本真,一旦“觉今是而昨非”,当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正如《归去来兮辞》所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于是,他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躬耕之外,或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或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都说“文如其人”,其诗文所表达的情愫虽是悲欣交集,曲畅不一,然而在见性见灵的点解中,自有一股深味回荡于斯。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一年四季在风霜雨露中辛勤劳作,并非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无情的天灾总是不可避免。陶渊明即使戮力耕作,仍不免有“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窘境。尽管如此,他仍旧不改初衷,“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论语》里孔子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改其乐的陶渊明亦贤哉。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安贫守道,无论时运变化如何,只要纵心任性则无所谓穷通贵贱。勘破种种虚名浮利后,剩下的便是一份悠然从容的心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首《饮酒》,让我们充分领略到陶渊明的思想高度与人生境界。
  朱天文曾说过:“对生命的喜悦,以及对物质世界的喜悦,正是这样的赤子之心,它不但在创作上成为不竭的泉源,也使人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亦能不忧、不惧。”这段话,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陶渊明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其他文献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
期刊
《围炉夜话》,清代王永彬作。凡二百二十一则,以“安身立命”为总纲,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和《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如书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围拥火炉,畅谈文艺,惬意之至。正因作者预设的听者是朋友,所以语言亲切、自然、诚恳。其见解倒并不见得多么独到,但当你真正读进去时,就会被那种
期刊
关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事的本事,古今学人有不少的探索。其中联系五溪峒蛮的本事探索,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同时也用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去阐释,其中像乌托邦的理想,可以说是人们用来把握这个故事的最常见的一种阐释方式。在我看来,清人沈德潜的说法可谓一言定谳:  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  渊明的羲皇之想,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情结,羲皇即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羲皇上人是渊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一种
期刊
流传至今仍未绝响的琴曲有3000余首,若论其中最能展现琴之行云流水、叮咚有致的曲子,当论《流水》不疑。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曾将最能代表人类语言和音乐的声音投放到“航行者”号太空船上送入宇宙,而不多的几支乐曲当中,有一首恰恰便是由管平湖老先生所奏的琴曲《流水》,至今此曲依旧在浩浩宇宙中不绝回荡。星际如尘,却于其中丁零着来自地球的水流滴沥,江河浩瀚。  一滴水,自空山远谷盈盈滑落,一路汇聚河流,
期刊
陶渊明,字元亮,刘裕篡晋建宋后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本文取袁行霈先生主倡的“七十六岁说”,即生于公元351年(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公元427年(即宋文帝元嘉四年),这在其《自祭文》和颜延之的诔文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卒后至交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君诔》中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故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庐山脚下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期刊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在酒中酝酿出来的,时刻都弥漫着酒的醇香与气节。中国文人在历史上,是一群没有社会势力,但是单纯的、浪漫的、理想化的一群人,无论是嵇康、阮籍、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生活和诗文中无不弥漫着酒的芬芳,而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体味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要想深入了解
期刊
当代生活已经远离追问和沉思,当然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文化心理格局。实际上,在实践理性成为东方较为普遍的价值尺度之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华夏文化自身也陷入一种悖论之中——思与行的两相削弱。一旦追问生命,开始思考终极问题的时候,实践尺度的现实价值常常经不起这种反溯,一种“世与我相违”的熟悉感就开始升腾;一旦开始努力于日常,追求现时价值的时候,超越性的追问和反思就开始显得脆弱不堪,矫情、幼稚甚至肤浅。于
期刊
陶渊明的很多问题,诸如享年、民族及宗教信仰等,注定会成为千古之谜。这并不奇怪,在他的时代,他是寂寞而少人知的,他平淡自然的创作,总与艳丽、思辨的南朝文风格格不入。归隐后的耕作与饮酒,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大约500年后,在苏轼妙赏与唱和之后,无数文人才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曾经落寞的诗人,这时才发现,关于陶渊明的很多问题,人们已经弄不清了,原因则在于史料的缺失。问题还不仅如此,原本清楚无误的问题,在不
期刊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及其诗的影响及地位都已无可否认,常被称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是开创了中国诗歌的基本道路、具有标志性并能给后代诗人(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不断生发之启示的强力诗人。陶诗语言简洁明了,但意蕴丰富,外枯而内腴,能将复杂的意思和感受表达得很简单,既好读,也可回味良久,故流传于世的名篇佳篇甚多。  陶诗的风格向来也有争议,譬如著名的鲁迅批评朱光潜的解陶诗,朱光潜从美学角度来读陶诗,读出的
期刊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精神甘泉。  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我想,首先,因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位语言大师,他把常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很艺术地表达出来。《道德经》从内容上是想阐述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真理,而作者恰恰从形式上、也就是从文字语言上采取了美的表达方式,使真与美有机结合。因此,在诵读“有无相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