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带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德育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浇灌“祖国之花”,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学生的言行。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发现部分学校过分苛求对知识的完整吸收,反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美育、劳育的培养。我们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前沿思维,从“四维”赋予能量,发挥思政课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架设学段衔接的“沟通线”
品德教育的发展,是随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年龄变化而不断提升要求的,不同学段的德育若衔接不当,就会造成德育的“断崖”,严重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目标出发,坚持学生本位思维,将“立德树人”的任务细致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要。其中,教师需要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德育衔接,必要时可以组织思政教育交流会,从而减少德育工作中的障碍,保证德育工作的连贯性,降低教育内容的重复率。另外,小学思政课是教学重点,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跨阶段德育意识,了解身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思考德育衔接、过渡的方法,不能只看过程而不注重结果。
二、打造“外塑内修”同心圆
德育是外在模范与内在素质的融合体,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目的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效率。要完成中国梦,就需要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后继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的培育,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生命意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突出思政课的核心引领作用,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将课堂转化为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沟通交流会,培育红色基因,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堂的广度。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将外在的教育标准转化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信念和信仰,深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群育”和“个育”的针对性
由于对象不同,群体德育和个体德育虽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从教学方法来看,群体德育要采取“广”的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辅以活动和实践,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个体德育要把握“细节”,从细节着手,关注学生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进而搭建出一个细节汇集点,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共情”“明理”“践行”等德育重要环节。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关爱学生,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答疑解惑服务,指导学生建立起“健康优秀的成长模型”。
四、增强德育“耦合性”
德育是需要在特定场所进行的,应按照“目标汇融、主体沟通、整体炼化”的耦合要求,着力消除思政课的“孤岛效应”。思政教师应严格按照要求,形成完备的政策导向体系,确保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做好民众监督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对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手软。学校还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也需要与学校充分联动,搭建社会德育平台,建立社会育人基地,统筹区域内各学校的德育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校园德育要发挥导向作用,将“德育为首,五育融汇”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课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成为带有乡土气息、带有人情味的经验式教学。班级德育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班主任向导师迈进。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疑问,宣扬班级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于潜移默化中成就学生的美德,于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小学思政课是教育的起始,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续的教学也会容易很多。“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教育行业需要保持的本心。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教育集团)
一、架设学段衔接的“沟通线”
品德教育的发展,是随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年龄变化而不断提升要求的,不同学段的德育若衔接不当,就会造成德育的“断崖”,严重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目标出发,坚持学生本位思维,将“立德树人”的任务细致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需要。其中,教师需要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德育衔接,必要时可以组织思政教育交流会,从而减少德育工作中的障碍,保证德育工作的连贯性,降低教育内容的重复率。另外,小学思政课是教学重点,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跨阶段德育意识,了解身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思考德育衔接、过渡的方法,不能只看过程而不注重结果。
二、打造“外塑内修”同心圆
德育是外在模范与内在素质的融合体,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目的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效率。要完成中国梦,就需要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后继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的培育,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生命意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突出思政课的核心引领作用,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将课堂转化为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沟通交流会,培育红色基因,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堂的广度。教师应从学生本位出发,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将外在的教育标准转化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信念和信仰,深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群育”和“个育”的针对性
由于对象不同,群体德育和个体德育虽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从教学方法来看,群体德育要采取“广”的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辅以活动和实践,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个体德育要把握“细节”,从细节着手,关注学生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进而搭建出一个细节汇集点,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共情”“明理”“践行”等德育重要环节。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关爱学生,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答疑解惑服务,指导学生建立起“健康优秀的成长模型”。
四、增强德育“耦合性”
德育是需要在特定场所进行的,应按照“目标汇融、主体沟通、整体炼化”的耦合要求,着力消除思政课的“孤岛效应”。思政教师应严格按照要求,形成完备的政策导向体系,确保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做好民众监督工作,拓宽监督渠道,对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手软。学校还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也需要与学校充分联动,搭建社会德育平台,建立社会育人基地,统筹区域内各学校的德育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校园德育要发挥导向作用,将“德育为首,五育融汇”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课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成为带有乡土气息、带有人情味的经验式教学。班级德育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推动班主任向导师迈进。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疑问,宣扬班级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于潜移默化中成就学生的美德,于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小学思政课是教育的起始,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续的教学也会容易很多。“立德树人”是小学教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教育行业需要保持的本心。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学校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