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教法提出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德、智、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较多,正确选择科学的、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反之,如果地理教师随心所欲,甚至不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那么非但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于地理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授之以趣,从厌学转变为爱学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如果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强化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
二、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放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这样,一方面可让学得吃力的学生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可巧妙地创造良好的、积极进取的课堂环境,营造师生共同的、平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地理问题。如讲授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形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那么我国的气候将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议一议,相互交流。这一内容没有循着教材,而是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讨兴趣较高,课堂讨论气氛自然比较热烈。经过讨论、探究、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了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置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如在讲完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后开展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显示的。因此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启发作用。
五、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則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没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切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较多,正确选择科学的、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反之,如果地理教师随心所欲,甚至不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那么非但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于地理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授之以趣,从厌学转变为爱学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如果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强化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
二、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放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这样,一方面可让学得吃力的学生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可巧妙地创造良好的、积极进取的课堂环境,营造师生共同的、平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地理问题。如讲授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形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那么我国的气候将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议一议,相互交流。这一内容没有循着教材,而是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讨兴趣较高,课堂讨论气氛自然比较热烈。经过讨论、探究、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了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置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如在讲完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后开展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显示的。因此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启发作用。
五、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則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没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切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褚亚平.地理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