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激发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中编排的数学活动有三大步骤:第一步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第二步是“数形结合,优化方案”;第三步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可有效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使其学会在操作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情境;操作;思考;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3-01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中蕴含了化归、建模、数形结合等思想。化归,着重表现在化难为易;建模,即构建等比数列1,2,4,8,16,…,n的通式2n,2n代表参与传递消息的总人数,2n-1是减去了通知发起人,代表接受并发出通知的总人数;数形结合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图示展现数量关系。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回顾、比照、绘图、建模、解说、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寻求到通知消息的最優方案;渗透转化、数形结合、优化、对照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几何数增长的威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猜想,做好准备
  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稿纸,让学生对折后猜想对折的缘由(折叠之后就会出现2个纸面)。
  [设计意图:猜想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应激状态,同时点明主题,隐含了打电话与对折同为一个数学模型的教学思想。]
  (二)创设情境,转入主题
  题目:经理A有一项重要指令要传达给1000名员工,如果一个个打电话,每通知一个人就要1分钟。
  预设:通知到所有人耗时1000分钟。
  追问:如何拨出电话可以更省时省力?
  预设:打电话通知员工的同时,请已接到通知的员工通知其他未接到通知的员工。
  [设计意图:创设新的情境后,就要让学生直面数学问题,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三)独力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经理A有一项重要指令要传达给15名秘书,如果打电话通知,每分钟只能通知一位秘书。请你设计一份打电话方案,并算清所用时间。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各种途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遴选3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组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由师生互动探究。
  3.对比优化
  是不是分组越多,耗时越少?分为三组和分为五组为什么都是花7分钟?帮忙传递消息的员工分别是从第几分钟开始执行传播任务的?你觉得如何才能将消耗的时间缩到最短?
  4.情景模拟
  现场让学生模拟用几何倍增法打电话。另外,通过对3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感知并非分组越多效率越高,而是发动的人员越多,效率越高。
  (四)数形结合,深度探究
  1.请学生把打电话的结构布局图画出来。
  2.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要伸出几个分支?
  3.如何知道是否通知到位?
  预设:1 2 4 8=15,8×2-1=15。
  4.如果再过一分钟,又能同时通知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几何倍增形成了直观认识。之后教师二次用课件动态演示几何倍增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几何级数的规律,再通过“是否通知到位”一问,从图解中提炼出算式,使教学达到更高层次。]

三、课后反思


  1.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有趣、有深度,还要能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门槛要低,路径要广,尽可能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广泛而有质感的经验。
  2.从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能是零散的、片面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才可能获得完整的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图编织出完整、立体的数学经验导图。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做得多就积累得多,经验的宝贵之处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体现在能否合理解决问题。只有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学生增长智慧。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一、案例描述  出示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页练习三第14题:(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1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了360元。平均每支钢笔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这一道题目,看看哪一位同学解答得既正确又有速度。(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4分钟过后,已有多个学生做完在座位上玩耍起来)  师:请已经做完的同学认真
[摘 要]小学数学解题常常会涉及数学思想,要重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以鸡兔同笼问题基础上衍生出的“三者同笼”问题为例,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三者同笼”问题的解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 “三者同笼”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53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摘 要]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是以生为本,师让位于生,唤醒学生交流、创造和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以“认识小数”一课为例,呈现一节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及思考。  [关键词]认识小数 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一节。  [教学实录]  1
[摘 要]理解为先的课程逆向设计即美国教学改革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倡导的UbD模式。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过程,即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理解的目标,然后再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确实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逆向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即要求学生应该知道能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去理解,我们所追求的持久性理解的东西是什么。第二阶
[摘 要]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下的“微课题作业”能有效地评价学生领悟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效度。作业的过程也是对策略性经验的进一步提炼,直至把这些经验“加工”成真正沉淀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数学思想。研究方法的经验模型的更大影响在于提升后续数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微课题作业;策略思考经验;研究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要能够内化和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形的学习材料,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即借助有形的学习材料,完成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  [关键词]数学思维;平方数的相差关系;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8-02  众所周
[摘 要]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断丰富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进行“真探究”,数学学习才具有意义与价值,也才能真正落实“四基”目标。  [关键词]探究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36-03  《义
[摘 要]小数与整数、分数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 “小数的意义”时,应紧密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本质内涵,剖析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变式应用等方式建立小数与十进制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数意义;十进制;分数;整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基础。通过唤醒、想象、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展开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生长”出具有生命力的新思想和新知识。  [关键词]活动经验;唤醒;想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07-02  “一盎司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