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炼积极语言的“三句话技术”中的語言的赞美、肯定、引导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利用“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你做得很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我们想要学一学。”的积极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利用“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发现!”“你的想法太好了!顺着这个思路想,还会想到什么?”的积极语言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语言;语文思维;低年级学生
积极语言走进教育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它的赞扬的语言彻底打消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没有兴趣这些问题。又在激励与引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陈虹博士的“积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把积极语言从教育领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用三句话技术,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维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征询、表扬、肯定的尝试。【三句话技术:确定让学生感到有希望、目标明确、对未来有影响的三句积极语言;七维度:方法、原因、作用、过程、表现形式、态度、新技能】提炼“三句话技术”中的“确定让学生感到有希望、目标明确、对未来有影响”的积极语言作为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催化剂,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让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掉队。
六七岁的小孩子上了一年级就开始接触正式的学习了。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焦点。语文学科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鼓励、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思考,有方法的思考。
一、积极语言促思维的方法
作为教师常常会说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其中的“授渔”就是指教师要教授学生的思维方法。有了思维的方法,再接触到文字、文章就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低年级的学生年龄不过六七岁,刚刚接触到学习就把学习之法交给他们,他们能够做到吗?实践证明,年龄不是成为孩子能不能做到的障碍。重在教师给了学生适合他的学习现状的,对他们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方法。在思维方法的指引上,教师可以注重利用两句积极语言进行。
1. “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此句话用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会很频繁。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愿意听教师的就和教师一起做,不愿意听就各自玩去了。一节课下来,自己用心学习的时间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什么“方法”了。学生学到关键处,教师一句“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不知会在话音落下的时候有多少学生眼神骤然变亮,腰板挺直。
在拼音课上,教师将“a.o.e”的拼音卡片举起来,学生不假思索地喊出了三个韵母。“你们能按正确的笔画书写出来吗?”当学生按照正确的笔画书写出来后,老师故作震惊,“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一位学生会说是跟父母学的,另一位学生会告诉大家在语文书的第21页四线格上有一行小小的标注,那里有字母笔顺的跟随。那么,教师的积极语言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了学习的方法。当这两个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会感受到学习可以向身边人来学,也可以看书来学,知识并不是仅仅从教师这里得来的。这样的思维方法送给学生的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的积极语言也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到方法上来。
再学到一年级的“会”时出现了新偏旁。当学生答出“会”的偏旁是人字头时,教师依然用积极语言“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学生自然想到书中找一找答案。
教师反复利用这样的积极语言提示学生看书,和身边人学习。这样的语文课中,学生不再是通过老师的口授学到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和书本学到的知识这种思维模式,为后续的自学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着“教是为了不教”。
2. “你做得很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我们想要学一学”
在学习活动中,很多时候,学生教学生反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二年级的上学期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默读。学生从指读到心口眼协调地出声读,再到不许口动的读书,要学生打破以往的读书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学生读《纸船和风筝》的时候,教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口地默读课文。”有的学生还是忍不住出了声,动了口。这时,教师寻找到默读好的学生,对他说,“你做得很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我们想要学一学。”学生马上就会把自己的诀窍告诉大家。因为教师的语言传递给他的感受是,第一层意思:他做得非常好,受到了老师的夸奖。第二层意思:大家要学习我的方法。我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这样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向上的学习氛围,一种互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会有促进作用。
二、积极语言促思维的发散
当我们仰视马云的时候,不得不佩服其不走寻常路的思维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在今天,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不再指向知识拥有的量上,而是知识给头脑带来的思维方式上。其中,发散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多样性。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处处留心。
1.“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发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利用文本的留白展开发散思维的训练。部编版语文第一册《乌鸦喝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其中,“到处”一词的含义要为学生理解。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请你猜测一下,乌鸦都去了哪些地方找水喝?”学生想到了草地、山上、学校……平日上课中,学生在这样的发散问题中只要答出一个地点就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得到教师的积极语言“你真棒!”、“很好!”的评价。其实,这样的思考环节仅仅停留在答的层面,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思维含量太少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其回答的形式规范一下。出示填空“乌鸦来到了、、……可是都没有找到水,它渴极了。”这一填空,把学生的思维推到了高水平。学生要在不同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可是,往往学生遇到这样的难题便知难而退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回答的内容不够丰富。这为思维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力。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重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用积极语言“你真棒!”、“太好了!”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对眼前的回答者紧跟一句“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发现!乌鸦还会飞到哪里找水喝?”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首先接收到的是自己的想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是高水平的!同时,学生又从教师的语言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还可以有第二个、第三个让老师想不到的答案!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立即投入到认真的思考中。学生有了积极思考,再来进行填空,呈现出的就是多维的思维过程。 教师的积极语言會让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再次升华,在学习的动力上,学习的自信上不知不觉加强了。这种发散思维体现在低年级的写话课上更是会让听者眼前一亮。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的心理,利用积极语言将发散思维的火花擦亮,学生就能丰富写话内容,让写话成为一次思维的欣赏课。
部编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有一个看图写话。单幅图出示了一只小老鼠被电脑中的一只猫吓得摔倒在地。如果不加入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写话大多到“小老鼠吓坏了。”学生的写话虽然用词不同,但是最后的思维受到眼前图片中的角色影响却大致相同。这样的写话就变成了千篇一律,全然没有了灵动的思维。当学生回答“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时,老师的积极语言马上对其进行评价,“你想象的结尾很有意思,我想的和你不同。你的这个想法我没有想到。”当学生听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后一定会产生愉悦的心情。紧接着,教师将引导性的语言说出:“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不一样的结尾!”这句话的调动了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投入到了新的思考中。这个学生接下来的答案就是“小老鼠吓坏了,大哭起来!”,“小老鼠吓坏了,赶紧跑了!”到了第二个学生,他会效仿前一个同学,努力想出两个结果。教师的积极评价再加上引导性积极语言给学生的思维提升了高度,这样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觉地寻求多种答案,多种可能。那么,摆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一扇思维之窗,可能是几扇,甚至更多。
2.“你的想法太好了!顺着这个思路想,还会想到什么?”
紧接上文看图写话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积极语言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发散思维除了向广度上考虑,也可以向深度进发。那么,这样的发散思维就又有了新的角度。在写话课上,学生就“小老鼠吓坏了”展开想象,结果无非是哭了、死了、跑了、晕了等这几种。这时,教师发声:“你的想法太好了!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一想它逃跑以后的事,你又想到什么?”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从画面中拓展到画面外。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而是一个动态的,随着事情有变化的画面。有的学生答道:“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它跑着跑着,向后一看,没有发现猫追过来,它便停下来休息。”还有的学生说道:“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跑着跑着,它忽然觉得不对,电脑里的猫一定是出不来的,那是一只假的猫,只是一张猫的照片,自己一定是吓晕了。想到这儿,它转头又回到了电脑旁。” 还有的学生说道:“小老鼠吓坏了,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小老鼠突然想到猫是怕老虎的。他就学着老虎的叫声,果然猫被吓住了!”
可见,一堂语文的成败固然因素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积极语言的赞许、鼓励、对未来期待的作用,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走出被动、无助、无趣,走向自信、积极、主动求知的学习心态中。只要教师注重挖掘积极语言的积极因素,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语言;语文思维;低年级学生
积极语言走进教育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它的赞扬的语言彻底打消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没有兴趣这些问题。又在激励与引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陈虹博士的“积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把积极语言从教育领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应用三句话技术,从“方原作过表态新”七维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征询、表扬、肯定的尝试。【三句话技术:确定让学生感到有希望、目标明确、对未来有影响的三句积极语言;七维度:方法、原因、作用、过程、表现形式、态度、新技能】提炼“三句话技术”中的“确定让学生感到有希望、目标明确、对未来有影响”的积极语言作为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思维训练的催化剂,让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让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掉队。
六七岁的小孩子上了一年级就开始接触正式的学习了。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焦点。语文学科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语言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鼓励、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思考,有方法的思考。
一、积极语言促思维的方法
作为教师常常会说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其中的“授渔”就是指教师要教授学生的思维方法。有了思维的方法,再接触到文字、文章就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低年级的学生年龄不过六七岁,刚刚接触到学习就把学习之法交给他们,他们能够做到吗?实践证明,年龄不是成为孩子能不能做到的障碍。重在教师给了学生适合他的学习现状的,对他们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方法。在思维方法的指引上,教师可以注重利用两句积极语言进行。
1. “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此句话用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会很频繁。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愿意听教师的就和教师一起做,不愿意听就各自玩去了。一节课下来,自己用心学习的时间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什么“方法”了。学生学到关键处,教师一句“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不知会在话音落下的时候有多少学生眼神骤然变亮,腰板挺直。
在拼音课上,教师将“a.o.e”的拼音卡片举起来,学生不假思索地喊出了三个韵母。“你们能按正确的笔画书写出来吗?”当学生按照正确的笔画书写出来后,老师故作震惊,“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一位学生会说是跟父母学的,另一位学生会告诉大家在语文书的第21页四线格上有一行小小的标注,那里有字母笔顺的跟随。那么,教师的积极语言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了学习的方法。当这两个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会感受到学习可以向身边人来学,也可以看书来学,知识并不是仅仅从教师这里得来的。这样的思维方法送给学生的就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的积极语言也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导到方法上来。
再学到一年级的“会”时出现了新偏旁。当学生答出“会”的偏旁是人字头时,教师依然用积极语言“你的回答非常正确,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学生自然想到书中找一找答案。
教师反复利用这样的积极语言提示学生看书,和身边人学习。这样的语文课中,学生不再是通过老师的口授学到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和书本学到的知识这种思维模式,为后续的自学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着“教是为了不教”。
2. “你做得很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我们想要学一学”
在学习活动中,很多时候,学生教学生反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二年级的上学期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默读。学生从指读到心口眼协调地出声读,再到不许口动的读书,要学生打破以往的读书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学生读《纸船和风筝》的时候,教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口地默读课文。”有的学生还是忍不住出了声,动了口。这时,教师寻找到默读好的学生,对他说,“你做得很棒!你用的什么好办法?我们想要学一学。”学生马上就会把自己的诀窍告诉大家。因为教师的语言传递给他的感受是,第一层意思:他做得非常好,受到了老师的夸奖。第二层意思:大家要学习我的方法。我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这样的语言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向上的学习氛围,一种互学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会有促进作用。
二、积极语言促思维的发散
当我们仰视马云的时候,不得不佩服其不走寻常路的思维方式,敏锐的洞察力。在今天,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不再指向知识拥有的量上,而是知识给头脑带来的思维方式上。其中,发散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多样性。这样的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处处留心。
1.“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发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利用文本的留白展开发散思维的训练。部编版语文第一册《乌鸦喝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其中,“到处”一词的含义要为学生理解。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请你猜测一下,乌鸦都去了哪些地方找水喝?”学生想到了草地、山上、学校……平日上课中,学生在这样的发散问题中只要答出一个地点就可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得到教师的积极语言“你真棒!”、“很好!”的评价。其实,这样的思考环节仅仅停留在答的层面,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思维含量太少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其回答的形式规范一下。出示填空“乌鸦来到了、、……可是都没有找到水,它渴极了。”这一填空,把学生的思维推到了高水平。学生要在不同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可是,往往学生遇到这样的难题便知难而退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回答的内容不够丰富。这为思维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力。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重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用积极语言“你真棒!”、“太好了!”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对眼前的回答者紧跟一句“你的想法我没有想到。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发现!乌鸦还会飞到哪里找水喝?”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首先接收到的是自己的想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想法是高水平的!同时,学生又从教师的语言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还可以有第二个、第三个让老师想不到的答案!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立即投入到认真的思考中。学生有了积极思考,再来进行填空,呈现出的就是多维的思维过程。 教师的积极语言會让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再次升华,在学习的动力上,学习的自信上不知不觉加强了。这种发散思维体现在低年级的写话课上更是会让听者眼前一亮。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的心理,利用积极语言将发散思维的火花擦亮,学生就能丰富写话内容,让写话成为一次思维的欣赏课。
部编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有一个看图写话。单幅图出示了一只小老鼠被电脑中的一只猫吓得摔倒在地。如果不加入发散思维的引导,学生的写话大多到“小老鼠吓坏了。”学生的写话虽然用词不同,但是最后的思维受到眼前图片中的角色影响却大致相同。这样的写话就变成了千篇一律,全然没有了灵动的思维。当学生回答“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时,老师的积极语言马上对其进行评价,“你想象的结尾很有意思,我想的和你不同。你的这个想法我没有想到。”当学生听到教师的积极评价后一定会产生愉悦的心情。紧接着,教师将引导性的语言说出:“如果你再想一想,还会有不一样的结尾!”这句话的调动了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投入到了新的思考中。这个学生接下来的答案就是“小老鼠吓坏了,大哭起来!”,“小老鼠吓坏了,赶紧跑了!”到了第二个学生,他会效仿前一个同学,努力想出两个结果。教师的积极评价再加上引导性积极语言给学生的思维提升了高度,这样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自觉地寻求多种答案,多种可能。那么,摆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一扇思维之窗,可能是几扇,甚至更多。
2.“你的想法太好了!顺着这个思路想,还会想到什么?”
紧接上文看图写话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积极语言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发散思维除了向广度上考虑,也可以向深度进发。那么,这样的发散思维就又有了新的角度。在写话课上,学生就“小老鼠吓坏了”展开想象,结果无非是哭了、死了、跑了、晕了等这几种。这时,教师发声:“你的想法太好了!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一想它逃跑以后的事,你又想到什么?”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从画面中拓展到画面外。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而是一个动态的,随着事情有变化的画面。有的学生答道:“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它跑着跑着,向后一看,没有发现猫追过来,它便停下来休息。”还有的学生说道:“小老鼠吓坏了,赶紧逃跑了!跑着跑着,它忽然觉得不对,电脑里的猫一定是出不来的,那是一只假的猫,只是一张猫的照片,自己一定是吓晕了。想到这儿,它转头又回到了电脑旁。” 还有的学生说道:“小老鼠吓坏了,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小老鼠突然想到猫是怕老虎的。他就学着老虎的叫声,果然猫被吓住了!”
可见,一堂语文的成败固然因素很多,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积极语言的赞许、鼓励、对未来期待的作用,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走出被动、无助、无趣,走向自信、积极、主动求知的学习心态中。只要教师注重挖掘积极语言的积极因素,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