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武派太极拳来龙去脉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光绪年间,郝为真先生首将武派太极拳推广到邢台地区。


  1903年京汉铁路通车后,邢台地区的商业更加兴旺。有商号老板礼聘郝为真先生莅临邢台教拳,邢台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也有到永年向郝老先生求教学艺的。其传人中著名的有申文魁、申武魁、李圣端、李宝玉(即李香远)、郝中天、王彭年、王其和、刘东汉等,他们在普及和发展武派太极拳方面都做出了一定贡献。
  1928年,郝门弟子李圣端、王彭年、郝中天、郑月南、陈兰亭等人根据当时需要组建了邢台国术研究社,学员有一百七十余人,公推李圣端为社长。李圣端(1888~1948年),回族,幼年崇尚侠义,后遇郝为真老先生。先生喜其聪慧,授以太极拳艺。他勤学不辍,日习拳架三十余遍,功夫日渐精纯。加以身躯伟岸,气宇轩昂,走架打手颇得乃师郝公神韵,尤擅散手,人皆以“太极李”称之。十余年间,国术社培育出不少人才,为解放后在邢台地区弘扬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基础。李圣端的弟子有王德春、王德贵、王学政、王万庆、王典武、陈固安、陈恩禄、杨杰、杨自修、张德禄、吴文翰等。1995年,弟子吴文翰及再传弟子数百人为先师李圣端树立德泽碑,以表先师教拳育人之功。
  郝门另一优秀弟子李香远(1889~1961),名宝玉,又名景清,常在山西等地教拳,是三四十年代太极拳界之佼佼者,名噪一时,被人尊为“太极圣手”。弟子有董英杰、光步孔、石逢春等。


  解放后,在邢台地区教授武派太极拳的有王学政(字陛卿)、王万庆、陈固安(以上为李圣端之弟子)、刘玉祥(王彭年之弟子,受过李圣端先生指导)等人。
  陈固安(1914~1993年),回族。他除在邢台教拳外,还在河南郑州、许昌、繁城等地教拳多年,影响较大。曾任邢台市武协副主席,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省许昌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等书。
  郝为真宗师于1920年逝世后,在永年古城传授武派太极拳的主要是他的次子郝文桂和弟子韩钦贤、李福荫等人。
  郝文桂(1877~1935年),字月如,自幼随父习拳。后从师祖李亦读书,得以观摩李公走架打手,聆听李公讲授太极拳拳理功法,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又经多年辛勤研习,拳艺已臻上乘。1928年永年县县长许之洲倡议组建永年县国术馆,任郝月如为馆长。教员有韩钦贤、李福荫、李集峰、张安国、陈秀峰(原为杨班侯弟子,后转入郝为真门下)等人。1929年,经李香远介绍,郝月如应聘去南京最高法院等部门教拳,永年县国术馆改任韩钦贤为馆长。在郝月如、韩钦贤诸师辛勤教导下,国术馆学员多达80余人,为永年及其邻县培育出不少武术人才,其中如姚继祖、魏沛霖等,解放后在当地教授武派太极都有不错成绩。


  除官办的永年县国术馆外,李福荫(1892~1943年)、武芳圃(武禹襄之孙)、武常祺、冷荫棠、李召南、郝研耕(郝月如之弟)等人共同集资2 750元(银元)于永年城内东大街开办了一座“太极酱院”,以经营所得作为弘扬武派太极拳的开支费用。常去太极酱院研习武派太极拳的武小宣、武勃然、武芳圃、郝砚耕、冷荫棠、李召南、王武周等人,为弘扬武派太极拳也做出了一定贡献。
  永年县国术馆和太极酱院,“七七事变”后,因日寇入侵,被迫停止活动。韩钦贤先生到邯郸丛台孤儿院学校任文化教员。1945年邯郸解放,韩先生遂定居邯郸西门里,著有《太极拳走架打手白话歌》。弟子有马荣、陈固安、翟文章、米梦久、麻守全、贾朴等。
  解放后,马荣任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在该市普及武派太极拳,成绩斐然。弟子有丁进堂、任福林等。“文革”后,当地武派太极拳师有贾朴、魏高申、庞大明、郭守文等。


  在广府古城教拳的有郝向荣、翟文章、姚继祖、李锦藩、李迪生等人。现除李迪生先生健在外,余均做古。
  1928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政治经济中心由北方移到江浙,高官显宦富商大贾云集江南,不少原来在北方教拳的武师纷纷南下设场授艺,武派太极拳家也先后南下课徒,武派太极遂传至江南。


  邢台李香远先生于1929年首先应聘到苏州吴谷宜(西医)家教拳,后又到南京任教,因山西同仁盛情邀请,遂荐师兄郝月如先生到南京执教。郝月如先生南下后,曾先后在南京审计部、江苏国术馆、中央大学等处课艺,学者百余人。因月如先生执教甚严,学员每学一式,务求规范,常常三五日才授一式。学员大都不耐久习,惟张士一、徐震(二人是中央大学教授)、冯卓(审计部官员)、吴知深等深知其技,叹为绝伦,从之最久。
  郝月如先生谙熟太极拳理法,且有一定文化,写有《太极拳要点》、《太极拳的走架打手》和《操手十五法》等文章,为太极拳习者所垂青,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理论。
  1935年12月,月如先生不幸病逝,终年五十有九,徐震写有《悼拳师郝君文》传世。
  郝月如先生谢世后,其哲嗣郝少如继续在南方教拳。少如名孟修(1908~1983年),自幼随父习拳,兼得祖父郝为真指点及师叔韩钦贤先生教授。1932年南下助父教拳。是年秋,经张士一先生介绍赴沪授艺,太极拳遂广泛传入沪宁一带地区。
  196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郝少如先生编写的《武式太极拳》,虽然扩大了武派太极拳的影响,但由于当时有关人士只把太极拳做为一种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仅着眼其形式,而未评估它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如此下去,实不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


  1983年1月5日,郝少如先生不幸逝世。少如无子,只有一女,故武派太极拳江南一支由其弟子继续薪传。1989年6月,郝门弟子浦公达、黄士享、刘积顺、卡锦祺、屠彭年等组建上海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把武派太极拳由沪、宁普及到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地。
  我国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研究先驱者之一的徐震先生(1898~1967年),字哲东,江苏常州人,国学家章太炎先生之弟子,1931年在上海从郝月如老师学武派太极拳。1959年,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到兰州任教于西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兼任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武术倾注了一腔热血。
  徐震先生许多重要著作,如《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辨伪理董合编》、《太极拳发微》等大都是解放前出版,现在读者知其内容者较少,影响了人们对太极拳史的研究。徐先生编写或整理校注的武术书籍和文稿,在“文革”中大都散失,诚为可惜。
  武派太极拳虽诞生于河北省,但传入天津市已在解放之后。永年郝振铎先生(1909~1973),自幼随伯父郝月如学拳。他于五六十年代在黄家花园等地业余教授武派太极拳,弟子有牛锁臣、刘礼堂、么家祯、王家骏、王汇川等数十人。为了扩大宣传,1961年11月12日油印出版了《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图并茂的武派太极拳谱。由于是油印本,目前已很难觅到。
其他文献
武派太极拳,是清代广平府武禹襄首创,他也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古称曲梁,北连顺德(今邢台市),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这块风光如画的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对当地学子深有影响,使水乡古城孕育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太极拳苑一代宗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  广府古城有武、范、窦、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东大街,武禹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武氏自明初
期刊
武禹襄    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孙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氏弟兄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后尚书毛昶熙,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道光年间,杨禄禅自豫返里授拳,其技与众不同,人称“沾绵拳”。禹襄与
期刊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也在《太极拳解》中指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衣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武禹襄长兄武秋瀛(1800~1884年)在《释原论》中也对“双重”做过较为详细的解释:“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如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
期刊
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世陈卜,明末定居陈家沟以拳为业。九世陈王廷,继承祖传拳业,博采众家精华,创陈式太极拳。至今,嫡传至十九世陈小旺。  今年54岁的陈小旺,6岁习武,8岁接受父亲陈照旭(十八世陈式太极拳嫡传弟子)正规训练,后又师从伯父陈照丕及叔父陈照奎习练太极拳。  陈小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技的基础上,发展了太极拳,创编了简化“陈式三十八势太极拳”和“陈式十九势太极拳”。1980年至1
期刊
武派太极拳重在实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技击名家,陈固安先生即荣列其中。  陈固安(1914~1993年),河北省邢台人,回族。自幼酷爱武艺,先从伯父陈发达老先生习回族查拳,十三岁跟表叔李圣端老先生改习武派太极拳。李师是清末太极拳宗师广府郝为真前辈的入室弟子,拳技精湛,卓越超群,在邢台地区颇有名气。陈固安在师门苦学八年,深得真传。后来又得到韩钦贤、郝中天诸师教导,艺精而博,堪为同门之冠。  弱冠后
期刊
一、武派太极散手的用法    所谓散手,就是两人徒手的应变技法。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提到的“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说的就是散手打法。  太极散手接劲方法大体为三种,即侧接法、中接(正接)法、下接法。但不论哪种接劲方法,其诀窍都是不将敌方来劲裹在自己身上。这是太极散手的接劲艺术,也是其用法的特点,更可窥视出用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当敌方击我时,要把敌方劲力闪于空位,而我方围绕着敌方子午线(
期刊
一般来说,太极拳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混元功为基础;二是螺旋运动的走架形势;三是讲究阴阳之道的技击法。这是太极拳的共性,武派太极拳又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本门名宿陈明洁先师生前把武派太极拳归纳了八大特点:  一、结构严谨,缜密入微;  二、化发守中,圆点互跟;  三、强调身法,合乎丹道;  四、形势混元,内含一气;  五、二气交感,行气贴背;  六、步如临渊,劲若抽丝;  七、神聚气敛,
期刊
列车缓缓驶进郑州车站。  一位精壮的中年汉子刚跨出车门,一群手持鲜花的少年一拥而上。在“欢迎高老师胜利归来”的问候声中,站台上的弟子和师友们将他团团围定,拥抱握手,亲切问候,场面十分感人,如久别重逢,英雄归来。这个倍受注目的中年人就是独赴东京,载誉归来的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武派太极拳第六代嫡派传人——高连成先生。这已是他第二次应邀赴日本授艺。第一次赴日是1997年6月,高连成先生应全日本太
期刊
武禹襄创编的太极拳别有神韵、自成一家,是最早形成文人化的太极拳。所谓文人化,首先是开创武派太极拳的武禹襄兄弟与李亦兄弟都出身于书香门第,历代传人也以文化人居多,他们对于拳艺纯属兴趣爱好,相似于文人绘画,强调灵性,强调逸兴。由于是在这种超脱心态下,其对太极拳的钻研,是以研究学术为目的,具有精益求精之心,而不为世俗利益和习惯所累,这就淡化了授艺中师徒父子家长式的关系,重心传不重仪式,表现出在儒家经世
期刊
吴文翰先生,当代著名武派太极拳家、理论家。  1928年,吴文翰先生生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南和县。邢台地处河北省南部,明清两代属顺德府,是畿南重地,习武之风盛传。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北京政法部门工作。“文革”中,他被下放原籍劳动。粉碎“四人帮”后,他重返政法战线,80年代末离休。  吴文翰自幼在邢台读书生活,拜武派太极名家李圣端为师。当时,他还得到王志延、范述圃、郑月南等名师的指教,继承了武派太极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