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xw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澜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关键词】结构方式;建筑艺术;建筑技术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ang Yan-min
  (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0)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or, the Chuan Dou planes, stacked beam frame, high profile construction, heavy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e, etc. have been dry Lan established its own system, and more than 2,000 years into the future of ancient wooden architecture of China's main structure forms. The type, the pattern of the city, the palace buildings and the shape etiquette building, pagoda, cave temples, houses, doors Que, watchtowers and so on are available.
  【Key words】Structural approach;Architecture;Building technology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了中国木结构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在人类文明巨树上,如果说希腊罗马所代表的西方建筑是一片似锦繁花,那么以中华为源的东方传统建筑则是一朵隐约于繁枝茂叶间的奇葩。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西方建筑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不断出现,改变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固有格局。然而,正是中国古建筑多元多样的风格才使得世界建筑作为人类文明之树的一具枝干显得如此茂盛。
  1. 中国传统建筑的衍变历程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建造了木骨泥墙房屋,南方出现了干澜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而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火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与此同时开始使用彩绘及雕刻等手段。
  成型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澜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成熟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可分为前、后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而以两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如织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成就表现在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广泛使用图样和模型;建筑师从知识分子和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职业;建筑技术上又有新发展并趋于成熟——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
  程式化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此时建筑步入衰微,虽非建筑技术上后退,其体系出现凝固化和不适应性。木构造技术的变革——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斗拱结构作用的衰退、模数制的进一步完成促使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施工机构的双轨制及设计工作的专业化;个体建筑形制的凝固,总体设计的发达。
  1840年后,此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筑的发展也在此期间转入了近代时期。
  2.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体系。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庭院式的组群布局,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3. 木制建构叠加组合体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普遍采用木构架承重结构,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这与古罗马、古希腊的以宏伟、典雅而著称的石材建筑有着精神上的本质区别,它们完全不是一种风格,它们所蕴涵的思想是并列存在的。中国式古典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通过复杂的柱、梁、檩、结构工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或庭园式建筑形式。传统中国建筑在单体造型上讲究比例匀称,尺度适宜。大式建筑中,在柱、墙与屋顶挑檐之间设斗拱,通过斗拱的过渡,使厚重的屋顶与柱、墙之间,产生一种不即不离的效果,从而使屋顶有一种飘逸感。中国建筑既重视大的比例关系,也注意建筑的细部处理,使得建筑在匀称的比例中,又透出一种典雅与精致的效果。
  4.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 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
  4.2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4.3 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5. “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长期在儒家与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发展,因此不会形成像古罗马斗兽场一样的狂野气息,也不会形成古希腊神庙那种令人崇拜、另人畏惧的宏伟形象,而是在其对基址选择的讲究、其整治环境的目的和起到一定心理补偿的作用下形成了建筑、自然、人组成的三者和谐统一。
  之所以要“天人合一”,是因为重视居于其中的人的感觉。重视人的居住环境,故建筑要面西南朝阳,重自然的建筑“风水”——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是向往山水林野的,就算是平原地也要搬进假山造湖植林。
  总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参考文献
  [1] 田学哲,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二版.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四版.
  [3]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三版.
  [4]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 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一版.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4-15-371
  [作者简介] 王艳敏(1981.10-),女籍贯:山东,职称:初级,工作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也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随着各省市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以新疆英吉沙县为例,阐述目前新形势下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机遇及如何抓住这一时机加速城镇化,同时对英吉沙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做了简要的分析,为英吉沙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全市各乡镇进行多种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何推动改革深入健康进行,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需要对改革思路和深层次政策问题进行认真研究。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改革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water supply projects, im
期刊
【摘 要】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企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厘定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施工现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阐述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创新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和路径。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对策;路径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athAbo
期刊
【摘 要】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的改变了国际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道分水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激烈对攻,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不再是什么光荣问题。低碳不再只是一种提议,而是我国应该切实实行的关键。本文从城市“亮化”及其城市设计的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低碳思维的应用,从而引导人们要用低碳的思维进行城市规划及其设计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了在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设立首席知识主管(CKO),构建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知识共享平台,打造企业知识创新平台的策略,提出了量化考核指标,设立推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有助于企业搭建起知识管理的内部框架,向知识型组织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首席知识主管;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激励;量化指标;知识管理  Build a project management framework
期刊
【摘 要】艺术创想是历史文脉传承的启明星,在社会文化大浪翻滚的进程中,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为文化艺术提供了迸发生命力的着力点,将精英化的个人艺术思潮融入大众文艺和多重感官的审美情趣中,使多元化的艺术创想在公众事件之上架构出当代最广泛的文化沙龙。  【关键词】公众事件;艺术创想;艺术设计  The Artistic Creativity Constructed from the Public Even
期刊
【摘 要】从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开始,论述了其在整个工程实施流程的地位及作用。简单概述了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及编制,同时强调施工组织设计应是针对每个工程的特点,抓住其共性和特性,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赋予它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质量;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可行性;工程概况;流水作业  O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esign  Shao Yan-min
期刊
【摘 要】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运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建设前期;设计项目管理;关联作用;措施  Early in the project the role of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Ma Yu-xiang  (Xinjiang Forestry Plann
期刊
【摘 要】根据荣乌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介绍养护工作的特点、机构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技术措施和办法,并就如何搞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以期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出一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概况和工程养护;病害的处理;想法和建议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Wang Liang, Qin Zhen-xiang, Yang Xiao-peng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的体会,对项目监理机构组建、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实施中的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监理风险及规避和监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工程监理;实践与体会   Shallow Water supervision of th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described  Gong Jie-qu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