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让你的快乐味再“农”点儿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之宝,凝结着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心血与创造力,是乡村孩子的情感之托。面对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乡村文化被挤压与侵蚀,这个封闭而完整的精神世界被迫打开“农”门,逐步淡出主流文化。置身于其中的乡村孩子生存与成长状态怎样,以及我们如何保护他们的精神家园,本文将对其一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教育;乡村孩子
  教育与文化本出自一家,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功能。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人类活动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中,“文化是与自然和线条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它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传递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己任;文化则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文化是教育之根,研究文化及其发展是把握教育及其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而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本源同此,但又更为具体且有特色。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乡村文化是在中国传统式乡村中经过长时期历练与凝结的约定俗成的一种思想与风俗。也有学者称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所滋生出来的特定的情态、理念与精神气质。乡村文化是以农立国的中国的文化之花,在田园乡村的原野上摇曳了几千年。而乡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地域性、民俗性、多样性等特征,同时也是一种休闲的文化,是一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的文化。
  卢梭认为,“大自然所希望的是儿童变成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主张让15岁之前的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环境下自然的生长,“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按照卢梭的意见,如果以成年人的偏见对儿童的发展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自然权利,那会破坏自然的法则,打乱自然的次序,结果从根本上毁坏了儿童。因而,卢梭强烈反对传统的、违背儿童天性的古典形式教育,主张教育应“返归自然”和“顺应自然”,主张儿童生活学习在乡村之地。
  二、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的现状
  社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毫无疑问,城市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在经济上处于弱者的乡村文化逐渐隐退。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与乡村,外来与本土,先进与落后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城市文化在进步,乡村文化在虚化。乡村文化逐渐游离于社会中,徘徊中无声的哭泣。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可以说处于一种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为作为现代化代表的城市的繁荣,乡村社会贡献了自己最优秀的智力支援,最强壮的劳动力,甚至包括青春也献给了城市的享乐。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经济力量导致乡村文化变迁,乡村教育进入困境
  在与城市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在进一步扩大,差距也在扩大,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地边缘化。城市发展,乡村被动跟随其后。经济的发展取向是城市的价值取向,乡村教育过多地受到城市教育外在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的驱动几乎成为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的最高主宰。其次,“城乡分割,对立矛盾的二元体制”认为加剧了城乡的二元割离,城乡被普遍解读为“富与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因为乡村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体现不出来,所以导致在教育层面上,城市的价值倾向也严重排斥了乡村教育中教育民俗的原有地位。
  (二)乡村人口结构发生转变
  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乡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只剩下中老年与儿童。接受着比较现代思想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赚钱,使得乡村中人口呈现弱势化。人口结构的改变,新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农民造成生活的震荡,乡村的精英层次逐步流出,乡村出现空心化。乡村文化价值逐渐被瓦解。受不到父母完全教养的孩子只能依靠在学校接受教育来学习。他们完全不能接受到健全的具有乡村底蕴的亲情文化的滋养。
  (三)父母对孩子期望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逐利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收入水平比较低,没有固定工作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大,希望孩子能跳出“农”门。在乡村中,父母大部分处于中低文化程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砸锅卖铁也要孩子上学”“好好学习,以后走出这个地方”力图让孩子改变与自己不同的生存现状。但无意识当中会让孩子对生养自己的家园产生逃避与疏离,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自卑情绪。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觉得“念不念书无所谓”“孩子愿学就学,不学拉倒”“念三年学不如当三年兵”“读书花钱不如打工赚钱”“知识不如做事”。这些都反映了金钱魅力与教育的无力,无形中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与情感。
  (四)乡村教师现状
  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欠债严重,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而且这部分教师在农村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都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同时,农村教师由于信息资源匮乏,还存在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导致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低下。缺少了好的教师, 感受不到有意义的教育, 这才是乡村孩子失学的关键内因。营构乡村教育的文化想像空间, 需要那种真正能理解乡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扎根乡村社会、又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 他们在开启乡村少年的知识视界的同时, 能充分地引导乡村孩子理解周遭的乡村世界, 吸收乡村社会的教育资源, 从而引领乡村少年的乡村情感与意识的全面孕育, 让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栖居的乡村环境之中, 让他们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门的想像之中, 而且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 并且亲近他们当下生活的世界。   (五) 民间文化的熏陶正在削减
  民间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心血与创造力的结晶与精髓,集中体现了广大城乡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它总是在自然而然顺其发展着,但在今天城市文化的猛烈撞击下,这些文化由于以前朴素而古老的流传方式——口耳相传、传男不传女等渐渐失传,使得这些与乡村教育脱节,无法在课堂之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情操。
  三、乡村文化缺失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在几千年的传统中国社会中,乡村文化的优势地位从未动摇过,直到现代社会,城市文化崛起,这一文化格局转瞬之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至解体,致使乡村文化“边缘化”,乡村教育“城市化”,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一)农村儿童的辍学率问题
  据调查,农村儿童辍学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普九义务展开以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不是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逃离校园,与父母教导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乡村中孩子的父母很大一部分在外打工赚钱只留有年老在家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因得不到父母的足够关爱而情感缺失,利益驱使使得儿童厌学,家长不重视使得孩子失去学习的乐园。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乡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溺爱孩子,有时候没人监护孩子再生活上缺少,行为上缺失管教。尤其是小学儿童缺少自律意识,更容易在人格形成上出现缺陷,叛逆、厌学等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并影响学习 ;再者,这些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外,他们或多或少与外界接触,回乡之后更为漠视自己的家乡文化,这也是乡村文化从中间断层的直接原因,乡村文化瓦解,现代价值理念却无法真正深入,乡村面临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三)现代课程在农村遭遇尴尬
  现在乡村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课程,即国家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它很少涉及或几乎没有本土知识的教学。学生们所感受到的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价值干涉,都是“他者”的世界,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世界”。本来乡村中存在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教育民俗、地域文化等,有着对于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换言之,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这些现在却被视为落后的、“封建”的。
  (四)乡村出现择校热
  城市学校设施先进,硬件够硬,教师队伍较之乡村也强大很多,乡村最近几年发展好,村民手头有余钱,他们就会尽力让自己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于是家长择校,成为社会上的时尚,学校成为“交易所”,家庭环境好,成绩不好却可以读好学校,而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成绩好却不能读好学校,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昂贵的学费。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最大误区在于我们没有想尽办法引导学生热爱乡土。乡村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理解乡土的居民如何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过程中,透过各种获得,和乡土本身关联着,并塑造出乡土的独特面貌;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和适应自己的乡土生活中,真正的意识、肯定、认同、关怀、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乡土。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协同多种教育形式和力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实现乡村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立符合现实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乡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费孝通. 乡土中国[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卢梭著、方卿译.爱弥儿. [M].北京出版社.2008.
  [6]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2辑.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 [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张艳芬.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11]陶圣琴.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J].教育学刊.2010,(10).
  [12]刘胡权.教育民俗与乡村教育. [J].基础教育研究.2008,(07).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是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对大型数据库技能的需求分析,形成了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设计了大型数据库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形成了该课程“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理论实践并行”及“以学生为中心”等鲜明的特色。该课程改革的成果在几届学生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型数据库
期刊
摘 要:围绕高职法律专业的生源状况和培养法律应用型辅助人才的目标,确定高职宪法学的课程定位,探讨适合高职专宪法教学的若干教学方法:宪法事例教学;研讨、启发式教学;实践、诊所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宪法教学;教学方法;宪法事例  现阶段,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体系由以下若干层次构成:法学专科、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法律硕士等。高职法律专业的定位准确与否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大理州白族传统体育中几项主要运动的形成及特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理白族传统体育绚丽多彩、类目众多,它的形成受到军事、教派崇拜、祭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白族体育与其他民族体育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表明,对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利于丰富完善白族传统体育文化史,为白族体育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滇西;白族;
期刊
摘 要:师范教育应重视师范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语用能力训练、通过师德品格修养锻炼,使之具有在教育教学的特定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师范生;语用能力;以言行事;间接言语行为;孔子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最先是Chomsky于1980年提出的,他认
期刊
摘 要: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课堂秩序也由权威型转向了自由型。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线教师的苦恼:“课堂混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所引起的。新型学生观使教师无形中放大了学生的地位、误读了新型学生观的本意,而使教师丧失了该有的权威,而使课堂出现了“无序”状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权威而自由的课堂新秩序。  关键词:课堂秩序;教育观念
期刊
摘 要:形式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格特征,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思想内容的工具,是作者思想内容的载体,因而,形式也就具有了作者本人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形式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同样重要。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谈到语言内容,就必然离不开语言形式,因为某种内容必然是要通过某种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学作品传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是如何传达的。然而不少文学翻译工作者得“意”而忘“形”,
期刊
摘 要:教育系统若奉行集体功利主义,则对理性百般痴迷。而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者将承继并浓缩这一教育理念,以“理性的”主客二分法践履更为狭隘的利己主义,威胁社会伦理。教育应回归德性,减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理性重负”,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欲使人成其人,教育者就应在明确人的本体论价值、维系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为受教育者解除外在障碍,使受教育者得以自行探察本体禀赋,并积极、主动、开放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期刊
摘 要: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可听性,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取决于新闻节目的编排和加工。要做好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编排,首先,要有“听众意识”,通过精心撰写提要发挥好“集纳式新闻”功能;其次,稿件选择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视导向为生命;再次,要精心编制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最后,要重视新闻节目蕴涵在时空中的“节奏”。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编排  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可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名称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攻中国市场的一大利器。国际品牌名称的命名特点多样化,如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国际品牌名称的无形竞争力,同时又能为中国的消费者所接受,品牌名称的汉译就不能拘泥于传统文学翻译的“信、达、雅”标准,应该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部分国际品牌名称的来历为切入点,结合其相对应的汉译进行分析,旨在寻求商品命名和商标翻译的主要特点,对于更多的品牌英汉互译有着现实的
期刊
摘 要: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文化中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并持毫不怀疑态度的信仰或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话语权和霸权两方面,在《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身为贵族的克里福德是主流社会边缘者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意识形态; 主流社会;边缘者  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