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事情接触得频繁,都会生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情,比如读书,也比如吃饭。只是吃饭没有办法以一种冥想的方式进行,如果当年王阳明先生要“格”的不是竹子,而是一盘红烧肉,他首先一定会流很多口水,最后却不一定能把味道从自己的心里找出来。所以假如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放在那里供王阳明先生的后辈在他们各自的内心中发现,那么吃饭就是世界上最蛮横的一件事。
喜欢吃饭的人在我眼里有两种——吃货和饭桶,虽然他们都可以是光顾过很多饭店的老饕,也都可以对各类饭店的招牌菜如数家珍,但是假如我有机会跑到他们肚子里去问问,也许这不同就是两个字——“在意”。饭桶对于自己面前的饭菜是不在意的,而吃货则不然。
比如一份在桃屋人气很旺的大阪煎饼,它带给一个饭桶和一个吃货的味觉体验是相似的,柴鱼片的鲜、高丽菜的脆、铁板烧自有的温度、色拉酱的清爽,这些味道并不需要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味蕾——假如需要,一个食客也会因为一顿午饭变成了一场柯南新番而觉得莫名其妙。
对于一个饭桶,将煎饼放进嘴里咀嚼,竖一竖拇指,他的任务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一个吃货,他应当还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质地好的大阪煎饼上铺满的柴鱼片有可能由本枯节制成,一只壮硕的鲣鱼变成一根硬邦邦到可以用来当杀人凶器的本枯节,其间的晾晒过程哪怕只是听上去都让人觉得枯燥,碰到有大太阳的日子,要将几千只鲣鱼一个一个地取出平铺在空地,再一个一个地放回,循环往复,期间如果下了一滴雨,之前的努力也就全都变成了织毛衣。因为生产的极度低效,制作这种柴鱼片的店家往往都处于亏本状态,但是留下来坚持的店家依旧坚挺,人家的理由是:“我要面对时代的挑战,背负起日本文化传承的重担。如果这种味道消失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就中断了。”
这也就像翠华餐厅的鹿儿岛猪软骨,这现在几乎是每个去翠华的人必点的一道菜了,但是如果对于这道菜的认识仅仅止步于“一道以日本猪肉为原料制作的香港菜”,其实这道菜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跨国的组合不一定会催生美味,但一定会徒增成本,一个吃货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对其无视,就像他可以无视出现在东南亚餐厅的炒土豆丝和出现在本帮菜馆的锅包肉一样。
可是一个稍微有点探索精神的吃货就会发现,这道菜的意义绝对不在跨界而在鹿儿岛黑猪肉本身。因为这种猪肉自己就是一个符号,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于餐饮业工业化的一个白眼——养你妹的白猪、喂你妹的泔水、阉你妹的小猪、住你妹的猪圈、大批量你妹的生产,鹿儿岛黑猪每天做的事情是跑步、爬坡、吃番薯、啃泥土、谈恋爱,因而黑猪的产量也不可能很大,养黑猪的人往往赔本被称为傻子,但是傻子培育出来的猪肉,肌肉结实有力、油花完全散入到了肌肉的纹理之中,飘洋过海到了上海,成了一家茶餐厅的招牌菜,如果碰见一个在意的吃货,他还能讲一个发生在日本的倔强的故事。
所以对于一个在意的吃货,一碗面条捞出时少沥了一会儿水油泼扯面、一份用了冷冻时间稍久的章鱼的辣酱炒章鱼、一盘多了一勺色拉酱的水果色拉,都可能让其产生莫名的抵触,至少对我而言,吃饭并非仅仅是一种摄入,而是一种交流——不同厨师的不同感情投影在一道菜当中,倘若菜味寡淡,厨师也一定不够真诚,让我羞与为伍。当然这对那些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并不适用,在那里没什么情感可言。
所以我很喜欢吃货的称谓,因为这是我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这让我可以在别人打DOTA的时候背上包去排一个小时队吃顿椒盐排条,或者一顿饭分成两半在两家饭店解决,并且从这样十三点的举动中抽象出一个意义就是“我比他们过得更好”。
(阿 落)
喜欢吃饭的人在我眼里有两种——吃货和饭桶,虽然他们都可以是光顾过很多饭店的老饕,也都可以对各类饭店的招牌菜如数家珍,但是假如我有机会跑到他们肚子里去问问,也许这不同就是两个字——“在意”。饭桶对于自己面前的饭菜是不在意的,而吃货则不然。
比如一份在桃屋人气很旺的大阪煎饼,它带给一个饭桶和一个吃货的味觉体验是相似的,柴鱼片的鲜、高丽菜的脆、铁板烧自有的温度、色拉酱的清爽,这些味道并不需要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味蕾——假如需要,一个食客也会因为一顿午饭变成了一场柯南新番而觉得莫名其妙。
对于一个饭桶,将煎饼放进嘴里咀嚼,竖一竖拇指,他的任务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一个吃货,他应当还可以看到一些其他的东西——质地好的大阪煎饼上铺满的柴鱼片有可能由本枯节制成,一只壮硕的鲣鱼变成一根硬邦邦到可以用来当杀人凶器的本枯节,其间的晾晒过程哪怕只是听上去都让人觉得枯燥,碰到有大太阳的日子,要将几千只鲣鱼一个一个地取出平铺在空地,再一个一个地放回,循环往复,期间如果下了一滴雨,之前的努力也就全都变成了织毛衣。因为生产的极度低效,制作这种柴鱼片的店家往往都处于亏本状态,但是留下来坚持的店家依旧坚挺,人家的理由是:“我要面对时代的挑战,背负起日本文化传承的重担。如果这种味道消失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就中断了。”
这也就像翠华餐厅的鹿儿岛猪软骨,这现在几乎是每个去翠华的人必点的一道菜了,但是如果对于这道菜的认识仅仅止步于“一道以日本猪肉为原料制作的香港菜”,其实这道菜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跨国的组合不一定会催生美味,但一定会徒增成本,一个吃货可以有足够的理由对其无视,就像他可以无视出现在东南亚餐厅的炒土豆丝和出现在本帮菜馆的锅包肉一样。
可是一个稍微有点探索精神的吃货就会发现,这道菜的意义绝对不在跨界而在鹿儿岛黑猪肉本身。因为这种猪肉自己就是一个符号,是热爱生活的人对于餐饮业工业化的一个白眼——养你妹的白猪、喂你妹的泔水、阉你妹的小猪、住你妹的猪圈、大批量你妹的生产,鹿儿岛黑猪每天做的事情是跑步、爬坡、吃番薯、啃泥土、谈恋爱,因而黑猪的产量也不可能很大,养黑猪的人往往赔本被称为傻子,但是傻子培育出来的猪肉,肌肉结实有力、油花完全散入到了肌肉的纹理之中,飘洋过海到了上海,成了一家茶餐厅的招牌菜,如果碰见一个在意的吃货,他还能讲一个发生在日本的倔强的故事。
所以对于一个在意的吃货,一碗面条捞出时少沥了一会儿水油泼扯面、一份用了冷冻时间稍久的章鱼的辣酱炒章鱼、一盘多了一勺色拉酱的水果色拉,都可能让其产生莫名的抵触,至少对我而言,吃饭并非仅仅是一种摄入,而是一种交流——不同厨师的不同感情投影在一道菜当中,倘若菜味寡淡,厨师也一定不够真诚,让我羞与为伍。当然这对那些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并不适用,在那里没什么情感可言。
所以我很喜欢吃货的称谓,因为这是我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这让我可以在别人打DOTA的时候背上包去排一个小时队吃顿椒盐排条,或者一顿饭分成两半在两家饭店解决,并且从这样十三点的举动中抽象出一个意义就是“我比他们过得更好”。
(阿 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