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对数和运算知识的意识,也指运用这些知识的自觉性。发展小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介绍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发展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也指运用有关数的知识的自觉性。它的内涵很广,包括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识;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的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等等。所以说,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介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充满生活数据的课堂
数学教学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迅速,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常在作业上出现:书桌长1分米;数学课本长1米等的失误。孩子们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当我把这些拿到课堂上讲成事例的时候做错的孩子自己也笑了,这些只能说明是在课堂上缺乏了这些数据的联系,本以为一些简单的生活数据是不需要反复联系的,却成了孩子们的失分点,因此本人在这之后每次上数学课都尽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
1.视觉和触觉数据
每节数学课之前把教室里的东西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事物的重量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当作课前热身,让孩子们看着事物说数据,边说还可以边比一比可以做出来的数据,或者摸一摸可以摸到的桌子凳子的长度周长等,同桌间还可以编成拍手游戏玩一玩,让孩子们进入一种数据状态,有了上数学课的充分心理准备。说着说着熟记于心了,在做作业时碰上填数据不自觉就反映出来了。
2.记忆中的数据
老师说生活中的物体学生答数据,也可以让小老师来说事物,其他学生说数据,不断的挖掘生活记忆中的所有数据,在合作学习中不断的重复演练,让学生自主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数的意识。
3.恰当运用估算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并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时候,首先让孩子看教室天花板,先估计得出长和宽的数据后依据公式进行计算,最后经过实地测量而得出结果,再把两个数据进行比较,比出估计最准的学生。孩子的竞争意识被激活,他们会在日常注意去观察,希望下次“估算大王”就是他。
二、注重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不能够满足数学终身学习的需要。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提炼,需要学生具有网状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观念,考虑孩子的接触面问题,笔者对这部分设想进行了如下细致的关注:
1.用数据表达交流信息
经常和孩子们到教室外面走走,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精灵,他们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能力可以超乎你的想象。所以可以在课后或者特别安排一些时间带着学生到外面走走,让孩子们的视野得到拓展,心情得以美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迅速观察到:一幢建筑物的宏伟壮观,一条山路的屈曲盘旋,眼前景物层出不尽,但是他们大多是运用流畅语文描述性语言来说明,如果在这之前教师适当的给一些任务,在这个时候又有适时的提醒,那孩子们一定会留心这一路走来的数据。说出诸如一些:我们走到这里大概花了25分钟,行路三里,途中经过三个小村庄,我们仔细观察过4幢比较大规模的建筑物,其中……等充满数据的说明性文字。
2.感受“数字生活”
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点、线生活,那么这也有值得挖掘的和我们现代最时尚的数字生活相提并论的地方吗?当然,我们的“数字生活”不等同于成人的高科技生活,而是可以统计的时间、学习量、作业量、以及学校里的各种生活的可以统计出来的数据,甚至是做一份报告表。再如:计算出我们一年中用来睡眠的时间,如果把它兑换成创作学习的时间可以获取多少的成果。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处处感觉到数学,用自己命名的数据控制自己的生活,把“数字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学生的数感要适时强化
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强化。
1.组织班级统计小组
班级里成立若干个统计数据小组,比如本人任教班级人数是46人,那么就分成5组,确立组长,由组长组织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分工(记录员、整理员、报告员等等)。
2.建立班级的数据时间表
把一些重要的时间点,用最能让人有紧迫感的数据表现出来,比如,计算出我们的吃饭时间大概是三刻钟,用分表示是45分钟,要有紧迫感那就是用秒来表示是 2700秒,这对于孩子来说肯定是个令他们震撼的数据;从6:40起床的那一分钟开始计划好一天的生活:用多少时间来做准备工作,用多少时间里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参加娱乐活动等等。
3.成立数据交流日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数的核心部分,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来数一数,想一想,学生通过操作,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对1000以内、10000以内数的理解逐步加深,为班级成立一个确定的数据交流日,在这一天里可以尽情的交流自己掌握了的一切数据,然后,组里选出比较优秀的范例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统计组,给孩子无数次地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一天开始捕捉数据,对数据有了敏锐感,才能逐步得以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力加强了,不仅会让课堂变的丰富有趣,让教学效果得到改善,而且这也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价值导向,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懂得引导的教师,只要教师注意了平时对孩子们点滴的积累,细心的引导,相信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在数感发展中悄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发展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也指运用有关数的知识的自觉性。它的内涵很广,包括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识;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的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等等。所以说,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介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充满生活数据的课堂
数学教学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迅速,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常在作业上出现:书桌长1分米;数学课本长1米等的失误。孩子们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当我把这些拿到课堂上讲成事例的时候做错的孩子自己也笑了,这些只能说明是在课堂上缺乏了这些数据的联系,本以为一些简单的生活数据是不需要反复联系的,却成了孩子们的失分点,因此本人在这之后每次上数学课都尽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
1.视觉和触觉数据
每节数学课之前把教室里的东西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事物的重量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当作课前热身,让孩子们看着事物说数据,边说还可以边比一比可以做出来的数据,或者摸一摸可以摸到的桌子凳子的长度周长等,同桌间还可以编成拍手游戏玩一玩,让孩子们进入一种数据状态,有了上数学课的充分心理准备。说着说着熟记于心了,在做作业时碰上填数据不自觉就反映出来了。
2.记忆中的数据
老师说生活中的物体学生答数据,也可以让小老师来说事物,其他学生说数据,不断的挖掘生活记忆中的所有数据,在合作学习中不断的重复演练,让学生自主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数的意识。
3.恰当运用估算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并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面积的时候,首先让孩子看教室天花板,先估计得出长和宽的数据后依据公式进行计算,最后经过实地测量而得出结果,再把两个数据进行比较,比出估计最准的学生。孩子的竞争意识被激活,他们会在日常注意去观察,希望下次“估算大王”就是他。
二、注重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不能够满足数学终身学习的需要。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提炼,需要学生具有网状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观念,考虑孩子的接触面问题,笔者对这部分设想进行了如下细致的关注:
1.用数据表达交流信息
经常和孩子们到教室外面走走,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精灵,他们从外界捕获信息的能力可以超乎你的想象。所以可以在课后或者特别安排一些时间带着学生到外面走走,让孩子们的视野得到拓展,心情得以美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迅速观察到:一幢建筑物的宏伟壮观,一条山路的屈曲盘旋,眼前景物层出不尽,但是他们大多是运用流畅语文描述性语言来说明,如果在这之前教师适当的给一些任务,在这个时候又有适时的提醒,那孩子们一定会留心这一路走来的数据。说出诸如一些:我们走到这里大概花了25分钟,行路三里,途中经过三个小村庄,我们仔细观察过4幢比较大规模的建筑物,其中……等充满数据的说明性文字。
2.感受“数字生活”
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点、线生活,那么这也有值得挖掘的和我们现代最时尚的数字生活相提并论的地方吗?当然,我们的“数字生活”不等同于成人的高科技生活,而是可以统计的时间、学习量、作业量、以及学校里的各种生活的可以统计出来的数据,甚至是做一份报告表。再如:计算出我们一年中用来睡眠的时间,如果把它兑换成创作学习的时间可以获取多少的成果。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处处感觉到数学,用自己命名的数据控制自己的生活,把“数字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学生的数感要适时强化
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强化。
1.组织班级统计小组
班级里成立若干个统计数据小组,比如本人任教班级人数是46人,那么就分成5组,确立组长,由组长组织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分工(记录员、整理员、报告员等等)。
2.建立班级的数据时间表
把一些重要的时间点,用最能让人有紧迫感的数据表现出来,比如,计算出我们的吃饭时间大概是三刻钟,用分表示是45分钟,要有紧迫感那就是用秒来表示是 2700秒,这对于孩子来说肯定是个令他们震撼的数据;从6:40起床的那一分钟开始计划好一天的生活:用多少时间来做准备工作,用多少时间里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参加娱乐活动等等。
3.成立数据交流日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学习数的核心部分,学生数感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贯穿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来数一数,想一想,学生通过操作,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对1000以内、10000以内数的理解逐步加深,为班级成立一个确定的数据交流日,在这一天里可以尽情的交流自己掌握了的一切数据,然后,组里选出比较优秀的范例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统计组,给孩子无数次地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一天开始捕捉数据,对数据有了敏锐感,才能逐步得以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能力加强了,不仅会让课堂变的丰富有趣,让教学效果得到改善,而且这也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价值导向,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懂得引导的教师,只要教师注意了平时对孩子们点滴的积累,细心的引导,相信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在数感发展中悄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