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中的三个亮点,谈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和教师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创新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6402
2017年11月南通市崇川区“濠滨之秋”大型教学研讨活动在易家桥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跃龙中学吕宁铃老师执教的《燃烧和灭火》一课。《燃烧和灭火》在以往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或是公开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节非常傳统而经典的课,所以要把这样一节课上出新意是比较有难度的。此次吕宁铃老师的《燃烧和灭火》一课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优点,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创新的教学设计。这些别具匠心颇为巧妙的设计使这节比较传统的课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下面就介绍一下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三个亮点,并由此简单谈一谈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和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亮点之一:丰富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化学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教学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是一座巨大的教育资源宝藏,若能深入挖掘,则可提炼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学以教材为根本,恰当地穿插化学史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提高爱国意识。吕老师这节课以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作为整节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自身强烈的求知欲。在介绍灭火的原理时,吕老师介绍了1816年科学家戴维设计出安全矿灯,挽救了成千上万名矿工生命的典故。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安全矿灯原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化学史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探索路上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化学史的介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思想的进步都起到推动作用。在课堂中适当渗透化学史会给平淡的课堂带来火花,让沉闷的课堂出现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亮点之二: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学中引入成语、古语
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古语引入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记忆,而且可使学生对成语本身的寓意有更深刻的理解。吕老师在本节课中介绍灭火的原理时,巧妙地引入了初中文言文《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一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呼呼风声”巩固之前所讲的燃烧条件——氧气;再通过分析“曳屋许许声”体会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分析“抢夺声”体会灭火的原理——移走可燃物;分析“泼水声”体会灭火的原理——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里适时引入一些成语、古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时可以引入于谦的《石灰吟》;再如,我们在介绍金属化学性质时可以引入“真金不怕火炼”“众口铄金”“百炼成钢”“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等古语。记得某年的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一位老师也是讲《燃烧和灭火》,当时这位老师巧妙设计了“看动画猜成语”的教学环节,涉及的成语有“釜底抽薪”“杯水车薪”“抱薪救火”……这个环节让课堂增色不少,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成语和古语是汉语言中的瑰宝。我们读着朗朗上口的成语、文言文而陶醉其中的同时,还能领悟到它们包含的化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成语试题、古诗试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育。
吕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能恰当地引入化学史、文言文与她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广博的相关知识,才能做到文理相通,使自己的知识成为“金字塔”结构,即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顶端精尖的专业知识。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狭窄,讲课就会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的教师可能还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现代教育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的学生,他们信息来源广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宽广的胸怀,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否则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课堂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顺利达成。
亮点之三: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设计创新实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实验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态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这一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通过列举生活中蜂窝煤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煤球炉在生活中越来越少见,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蜂窝煤,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本节课中吕宁铃老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喷雾器,将酒精喷向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此时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雾化的酒精蒸汽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个实验不但取材简单、操作简便,而且现象明显,学生印象深刻。最关键的是这个小小的创新实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更充分”这一知识。在本节课中介绍灭火器时,吕老师当场请一名学生演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其效果相当震撼。该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对于实验教学的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实验教学的革新,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会促进初中生对初中化学的热爱,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
吕老师这节课中的两个创新实验的设计均源自她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想进行创新教学就必须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学生情况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社区的基本情况,弄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然后确定进入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创新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新教育理念,体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是尊重教学主体和客体个性、关注主客体情感需求和心理特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造性,优化我们教学的效果。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个性化,以适应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的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罗艳)
[关键词]创新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5006402
2017年11月南通市崇川区“濠滨之秋”大型教学研讨活动在易家桥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跃龙中学吕宁铃老师执教的《燃烧和灭火》一课。《燃烧和灭火》在以往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或是公开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节非常傳统而经典的课,所以要把这样一节课上出新意是比较有难度的。此次吕宁铃老师的《燃烧和灭火》一课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优点,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创新的教学设计。这些别具匠心颇为巧妙的设计使这节比较传统的课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下面就介绍一下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三个亮点,并由此简单谈一谈创新教学设计的意义和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亮点之一:丰富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化学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教学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则给人以智慧。”化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是一座巨大的教育资源宝藏,若能深入挖掘,则可提炼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教学以教材为根本,恰当地穿插化学史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刻苦钻研精神,提高爱国意识。吕老师这节课以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作为整节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火的使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自身强烈的求知欲。在介绍灭火的原理时,吕老师介绍了1816年科学家戴维设计出安全矿灯,挽救了成千上万名矿工生命的典故。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安全矿灯原理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化学史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探索路上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追寻化学发展的历程,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化学史的介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思想的进步都起到推动作用。在课堂中适当渗透化学史会给平淡的课堂带来火花,让沉闷的课堂出现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亮点之二: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学中引入成语、古语
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古语引入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记忆,而且可使学生对成语本身的寓意有更深刻的理解。吕老师在本节课中介绍灭火的原理时,巧妙地引入了初中文言文《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一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呼呼风声”巩固之前所讲的燃烧条件——氧气;再通过分析“曳屋许许声”体会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分析“抢夺声”体会灭火的原理——移走可燃物;分析“泼水声”体会灭火的原理——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里适时引入一些成语、古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时可以引入于谦的《石灰吟》;再如,我们在介绍金属化学性质时可以引入“真金不怕火炼”“众口铄金”“百炼成钢”“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等古语。记得某年的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一位老师也是讲《燃烧和灭火》,当时这位老师巧妙设计了“看动画猜成语”的教学环节,涉及的成语有“釜底抽薪”“杯水车薪”“抱薪救火”……这个环节让课堂增色不少,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成语和古语是汉语言中的瑰宝。我们读着朗朗上口的成语、文言文而陶醉其中的同时,还能领悟到它们包含的化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成语试题、古诗试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育。
吕老师的这节课之所以能恰当地引入化学史、文言文与她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广博的相关知识,才能做到文理相通,使自己的知识成为“金字塔”结构,即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顶端精尖的专业知识。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狭窄,讲课就会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有的教师可能还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现代教育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的学生,他们信息来源广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宽广的胸怀,还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否则难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课堂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顺利达成。
亮点之三: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设计创新实验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实验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态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这一知识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通过列举生活中蜂窝煤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煤球炉在生活中越来越少见,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蜂窝煤,所以这样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难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本节课中吕宁铃老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喷雾器,将酒精喷向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此时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雾化的酒精蒸汽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个实验不但取材简单、操作简便,而且现象明显,学生印象深刻。最关键的是这个小小的创新实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更充分”这一知识。在本节课中介绍灭火器时,吕老师当场请一名学生演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其效果相当震撼。该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对于实验教学的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实验教学的革新,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会促进初中生对初中化学的热爱,推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
吕老师这节课中的两个创新实验的设计均源自她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要想进行创新教学就必须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学生情况不是简单的询问,而是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社区的基本情况,弄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然后确定进入课程的素材资源,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创新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新教育理念,体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是尊重教学主体和客体个性、关注主客体情感需求和心理特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造性,优化我们教学的效果。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个性化,以适应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的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