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新华字典》的一个漏洞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地铁站内书摊儿上看到了一九九八年新版《新华字典》,随手查查自己的姓氏焦字,有五个义项,一是火候过猛把饭烧成炭样,二是焦炭,三是酥脆,四是着急,五是能量、功、热的单位焦耳的简称。列这五个含义,看起来已经很全,却缺少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司空见惯的义项,就是作为姓氏的这个焦是这五个义项的哪个?是酥脆之焦,还是着急之焦?是焦炭之焦,还是饭烧成炭样之焦?
  焦姓偏少,《新华字典》焦字下省略姓氏义项情有可原,那么张王李赵这些常见大姓怎么样呢?我又查了王字。王有二声、四声之分,二声王字的第四个义项是姓氏。我略感到一丝“不公平”。他王姓人典,我们焦家就不可人典?我判断,造成这个差别的不是姓之大小、人之多少的欺小欺少的问题,而是吸收义项不够科学、标准不够一贯的问题。
  我又按《百家姓》的顺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依次查阅,发现除了王字有姓氏义项之外,其它七字下面都没有收进姓氏义项。同样是常见的姓氏汉字,有标出和不标出其姓氏义项之别,二者的此疆彼界在哪里?
  有些英文字典里,姓名单词作为附录附后,《新华字典》会不会遵从此例?包括《汉语拼音方案》《节气表》《元素周期表》等在内的九个附录里没有《常见姓氏》之类的附录,前面的十八条《凡例》也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说明,可见没有遵从有些英文字典的成例。
  那么旧版的《新华字典》(一九八八年)怎么样呢?焦字没有列姓氏义项,王字也没有列姓氏义项,赵钱孙李周吴郑也都没有收进姓氏义项,于是又有一个问题:王字在新版里添加了姓氏义项,而其他七字则没有添,添与不添间标准又是什么?字典的编撰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欲收严谨科学之功,逻辑上的一贯是必须做到的起码一条。一九九八年新版《新华字典》在这一点上显然是有疏漏的。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隆重地举办了百年庆典。这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大学”?  我们目前的高校,进一个老师,要经过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批准。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的“特许证”。因此,中国的大学为了好办事,就专在大学区内设立一系列与政府机构一一对应的“同类机构”,大学俨然是一个“小政府”了。我不知道北大现在进一个教授是不是也要履行上述手续。倘是,那么比起蔡元培时代可就差远了。  因此,要问“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期刊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光绪十六年庚寅条录陈宝箴《侨寓湘中六十初度避客人山咏怀》一诗,附注云:“录自师母(唐)手钞稿。右铭公(宝箴)诗仅见此一首,故录于此。”刘以焕《国学大师陈寅恪》也引此诗,说:“右铭所作诗,仅此一首存。”  实际上,一九八九年版的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卷十六《咸丰朝卷》就据狄葆贤《平等阁诗话》收《寓感》六首(其一即《事辑》所录)、据李肖聃《星庐笔记》收戊戌斥废后居南昌西山时所作七
期刊
邵燕样先生把自己在文革中的检讨交代、大批判、大字报汇集成书,可以说是当时流行文体的一份标本。这一类东西对经历过那年月的人都不陌生,但由作者自己汇集成书出版还是第一次看到。邵先生在序文中坦白承认:“在我,无论违心的或真诚的认罪,条件反射的或处心积虑的翻案,无论揭发别人以划清界线,还是以攻为守的振振有词,今天看来,都是阿时附势、灵魂扭曲的可耻记录。”“在我,这是可耻的十年。”因此他把书名定为“人生败笔
期刊
林贤治/王得后/钱理群/邵燕祥/王富仁/张梦阳/朱汉/朱正/谢泳     一九九八年三月,为林贤治《人间鲁迅》一书再版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对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发表了不少看法,现节录发表,以飨读者。  林贤治:说坏话是鲁迅的传统,批判就是说坏话。读过这部书的人对书的批评性意见,我是非常愿意听的。另外,在座的很多是鲁迅研究专家,对若干年来鲁迅研究中的盲点,都可以说,希望大家敞开来谈。鲁迅这个名字,
期刊
什么是西方文明?至今大概仍有许多人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内在逻辑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欧洲工业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或“东方”文明。最近伦敦出版了魏斯特(M.
期刊
钱理群先生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一文读后,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为数不少的“地方院校”的安身立命。钱先生的文章正值北大百年庆典,这样热闹关头提起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滑坡、教育精神价值的失落,并回到起点上反省大学教育本身,这当然显得冷静非凡。对于真正谈得上“北大传统”的北京大学,这样略显古旧的追问(如“什么是大学?”)与庆典仪式上的堂皇之辞相比自然更具逼近真实的力度。但是,毋庸讳言,一大批地方院校谈不
期刊
手边的一册《干校心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孙越生用自己在“五七干校”写的诗配上当时画的水彩画编成的。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些画水平不算高,诗文也非字字珠玑,但它们却体现了作者震颤的心灵。作者在序文中写道:“在干校,农活和盖房等劳动,虽然艰苦沉重,但很快就适应了,说明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既不弱,也不笨,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政审运动……有的人受不了屈辱和冤枉,甚至轻生自杀;有的人被批斗得形销骨立,两眼发呆。笔者
期刊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一日,正好在他指挥了一场推翻“民族主义”苏加诺的武装政变之后三十二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在由傀儡式的人民协商会议一致选举,宣誓就职时,说了下面这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将不会再享有我们在过去这四分之一以上世纪里所经历的那种经济增长。”在新英格兰的工厂小镇,宾夕法尼亚和比利时的煤钢地带,澳大利亚的鬼域与美国西部曾用过这种语言,在这些地方,资本主义来了又走了,只留下布满创伤的地貌和毁弃
期刊
这真是一片尘埃!令人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一片尘埃,一片始终弥漫、并没有落定的尘埃。可惜了,作者用取巧的方法和流行的话语,表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同时,也糟蹋了这个好题材。  一个时代的鼎革或一种制度的兴替衰亡,无疑是沉重而艰难的史诗性题材。表现这样的题材,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叙述角度或者说呈现工具的选择。就文本的内在要求而言,“全能全知”叙述方式最有结构上的优越性。这种叙述方式具有全方位观照和任意切入的功
期刊
纪念《共产党宣言》一百五十周年    一八四七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同年夏天,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委托他们为该组织起草一个宣言。马恩两人一起准备了草稿,但后来由于时间紧迫,宣言的定稿显然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手笔,于一八四八年二月欧洲革命的前夕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也许是继法国革命《人权宣言》之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政治檄文,它被译成多种文字一版再版。一八七二年由即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