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提升·价值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tai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和多方努力,为推动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凝聚力量、广泛团结和组织全国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水平,服务于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发现和培养高等书法教育的尖端人才,使其成为高等优秀书法人才的平台。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于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书协主办,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长春大力纳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刘利民、杨承志、陈洪武、申万胜、姚喜双、郭振有、谢和平、潘亮、周文彰、王廷信、王平、孟庆瑜、苗培红、曾来德、杨广馨、王元军等领导,本次论坛论文评审委员黄悖、张金梁、祁小春、任平、 黄君、张天弓、朱培尔、舟恒划、刘成、孙伟等共计四百余人出席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言恭达主持,潘亮致欢迎词。申万胜在发言中指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工作者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此次论坛的举办对推动高等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刘利民对这次论坛的召开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本次会议开得十分及时,也十分重要,并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在高校书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共收到全国一百一十三所高校二〇六人提交的二一七篇学术论文,本着『科学、规范、学术、民主』的理念,经评委会严格评审,共评出十五篇优秀论文,十四篇入选论文。
  随后,刘利民、杨承志、陈洪武和申万胜共同启动了高校书法网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该信息服务平台由中国书协为全国各书法院校搭建,将作为中国书协联络各高校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展示高校书法学人风采、学术成果、交流互动的平台,服务于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参与者与关注者。
  开幕式结束后,在言恭达的主持下,教育部语用司司长姚喜双,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郑晓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和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昌集做了本次论坛主旨发言,言恭达对发言做点评和总结。
  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的举办是继中国书协成功举办『翰墨薪传』后,在推动书法教育全面发展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作为高校书法系统内首次以书法教育为论坛主题,对推进我国书法尤其是高等书法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由本次论坛论文获奖作者就论文主旨进行发言,并由专家进行点评。中国书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广鑫与苗培红主持论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世鸿论述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中的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奠定了中国书法教育的理论高度。中国文化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对书法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书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岳川指出,中国书法教育离不开文化的土壤,没有文化作为基础,停留在纯技法层面的书法显得苍白无力。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工作室贺文荣阐述了书法教育中的『学序』问题,以及古人书法『学序』理论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借鉴价值。本次论坛论文评审委员祁小春表示,关于书法的『学序』问题,古人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今人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学序』来探索书法修习的途径,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苏州大学毛秋瑾探讨了美术考古学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并通过具体范例详细分析了美术考古学在书法史和书法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运用,阐述了高等书法教育中设置美术考古学课程的重要意义。论坛论文评审委员张金梁对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文章选题好、视角新,以美术考古学为切入点,提出了书法学科建设新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王高升调查分析了首都师范大学近二十年来书法专业博士生的招生沿革、选拔机制、培养机制的得失,并对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杨吉平对本文所做的调查分析给予了肯定,认为该调查数据详实,逻辑合理。书法学科教育走到研究生阶段要重学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西师范大学葛复昌从宋代书学的设置人手,就其选拔、考核模式与当下书法艺考考题做比较,给予当下书法高考试题以反思,继而完善书法教育的学科构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君评价此文选题好,以古喻今,方法切实有效,对当代书法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周珩帮分析了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在培养对象分层、培养阶段分接、学科地区分布、校内外制度资源等方面的不均衡,影响了高等书法教育的生源质量、方案实施、教学效果、就业前景等,提出在格局上的改善是高等书法教育的任务。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倪文东肯定了此文对于高等书法教育存在格局问题的分析,并且提出改善这种局面需要教育职能部门与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从而使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吕文明分析了书法专业教育美术化的两大弊端和国学振兴给书法专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当代书法专业教育要完成从美术化到国学化的范式挣脱与类型转换需要做的工作,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财经大学赵燕武以书学教育为前提,通过对『田野调查法』原生态性、目的性等自身特征的分析,阐释了其对大学书学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探索性的意义。
  中国书协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文彰做总结发言。他对获奖论文作者对高等书法教育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赞赏。此次论坛的举行,必将对全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对于在书法专业设置及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交流。
  高校书法专业负责人讨论会分为四个讨论组进行,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倪文东、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明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研室主任杨广馨、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孟庆星主持。本次分组讨论未设中心议题,各高校负责人就书法学科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与现状、师资培训、书法学科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大纲等问题各抒己见。   申万胜在总结中认为,这次讨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不落俗套,对下一步高等书法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讨论组组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于茂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王继安、中央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斌分别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小结发言。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书法学科教育、书法的社会审美价值、学术研究及书法文化内涵的体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亟需常态化、规则化、管理化、主题化,使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取得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
  言恭达在总结发言中对高等书法教育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时代、提升、价值。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依托于高等教育,培养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高等书法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内质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艺理带动艺技,人文引领学术,完善书法学科体系,深化书法本体研究,提升一流人文教育。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为期一天半的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讲座邀请了言恭达、黄悖、丛文俊、黄天树和穆棣主讲,王元军与叶培贵为学术主持。
  第一场讲座由言恭达主讲,王元军主持。讲座题目是《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哲学思辨》。言恭达从学术角度,追问三十年来中国书坛艺术创作的学理在哪里,指出哲学思辨是文学艺术最高的思维形态,并引领当下的审美导向,让艺术回归心灵。言恭达从三个大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属性与哲学依据;第二,当代『书法热』的冷思考;第三,书法艺术的时代审美转型与创作旨要。
  第二场讲座由黄悖主讲,题为《谈谈战国简的笔法》,学术主持叶培贵。讲座内容是黄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通过近年出土的大量战国竹简,分析和探讨了中国早期书论记载的『科斗』与『倒薤』的笔法特征,运用大量的图片为证据,阐释了这些原始笔法作为书法基因被传承下来,并对后世的草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形成产生影响。这个研究成果可能颠覆古人以往对先秦篆隶书用笔的认知,以及在当下书法实践教育中遇到的笔法问题与困惑,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第三场由丛文俊主讲,题为《古代书论的阅读与研究》。丛文俊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从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方面讲述了阅读古代书论的方法与如何具有学术鉴识的眼光,为高等书法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与学术规范指引了正确的途径。
  第四场讲座主讲人为黄天树,讲座题为《<说文解字>与偏旁分析法》。学术主持为王元军。黄天树是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的弟子,也是当今著名的文字学家。他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研究,在许慎『六书说』和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的『三书说』研究的基础上,黄天树提出了『二书说』,对于汉字偏旁归纳分析创建了汉字结构研究领域的新学说。高等书法教育离不开文字学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种元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任何断章取义都会割裂这个整体,最终导致文化传承的残缺不全。
  最后一场讲座由穆棣主讲,题目为《书迹辨析是怀素<自叙帖>鉴定的首要前提》。唐代僧人怀素《自叙帖》历来被奉为草书学习之优秀范本,而该帖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很多状况,如残缺、增补、递藏、印鉴等问题,历来成为书画收藏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前六行,据记载为北宋收藏家苏舜钦补书。那么这段补书究竟是书写还是摹写,一直难以下结论。穆棣通过故宫本、流日本和契兰堂本三个版本、大量细微的笔触对比分析,认为前六行为摹写而非书写。
其他文献
《楚默全集》凡二十册,是楚默先生在书学研究上用工深沉、博学专精的学术结晶。楚默先生经历了与当代许多学者迥然不同的学术磨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坚持着自己古代隐士般的学术沉潜,在物质富裕的现实大气候下坚守苦行僧般的学术热情,在知识与性情日趋成熟的年纪收获了与常人不同的学术体验。楚默先生近二十年所致力的书法史学、书法理论、书法文化研究,着重于元、明两代,兼涉上下,知性治学,探幽析微,成就最大,也最能体
期刊
《楚默全集》的学术意义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展示了当代书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广度与开拓性。多数成果具有原创性,是对传统书学研究的突破。如楚默《书法解释学》,他将书学研究从认识论转变成本体论,解决了书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关于书法本质的困惑。至今看起来很鲜活;《书法形式美学》将书学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变为内部研究,关注书法的形式美,具有创新的新视角;《佛教书法史》则填补了书法史的一个空白,尤
期刊
皇皇二十卷本《楚默全集》出版之前,作者曾有十五卷本文集印行,笔者有幸拜读,受益匪浅,并将其中《书法解释学》指定为我校书法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窃以为,这部著作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楚默先生关于书法艺术本体研究的一个高度。在这部著作中,楚默先生以平实酣畅的文笔,近四十万字的篇幅,层层剖析论述,对书法这一复杂而玄妙的艺术形式及其本质作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从绪论开始,他就一以贯之地从书法本体论的主张和立场出发
期刊
陈志平(二等奖)  颁奖词:陈志平《北宋书家丛考》对北宋诸多书家进行了详细整理和深入研究。本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认为,该著的上编采用考据之法,以年谱为经,以史事为纬,对书家生卒、家世、行历、交游、著述、书法活动,进行了细致翔实的考证;下编则在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论说,使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该成果对北宋书法史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获奖感言:拙著《北宋书家丛考》获第五届兰亭奖二等奖,这是继《黄庭坚书学研
期刊
对书法传统的学习,我不想叫『传承』,不要说我们继承书法,因为书法是个很大的范畴,既非固定之物,也不归属于某一代人,是『汉字人类』所共有的,我们只是在书法流传过程中学习书法,叫『传习』,这个词似乎更有意味。在书法传习过程中,怎样觉悟这种技艺与我们自身的血肉关联,并觉悟我们个体的精神性,从而引向审美生发7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境界在写字中提高?我把这些称之为书法传习与个体觉悟。  就书体『个性』来说,后人学
期刊
楚默治学,犹如诗人为诗,乃是出于一种心灵的需要,不追求这样或那样的事物,是一种无所求的气息,是为游荡的心灵找一个归所。  章学诚说过一段很好的话:  『道,公也;学,私也。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地。人者何7聪明才力,分于形气之私者也;天者何7中正平直,本于自然之公者也。故曰:道公而学私。』  『学以致其道』,即将『学』看作了『致道』的过程,故与功名利禄、官位银子是不搭界的两码事。但世俗之人
期刊
儒雅、真诚、低调、谦逊  陈洪武  楚默先生是我十分景仰的学者。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先生的儒雅、真诚、低调、谦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朴素外表下深藏的精神气度——恬淡而睿智,深邃而坚定,仿佛一位来自远古而不染凡尘的智者,旁若无人地行走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在他身上凝聚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品格与风骨,特立独行,不与世俯仰,凝神一志于研究,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甘愿寂寞与清寒。当代书坛像他这样的人已
期刊
《楚默全集》一出便是皇皇二十卷,当代书坛能如此者,不说绝后,但肯定是凤毛麟角。对此,我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我的心情,这就是——『惊叹』!既惊叹其用力勤、涉及面广,更惊叹其研究方法兼顾思辨与实证。这里,不妨就后者谈一点自己的读后感。当代书论的崛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初的书法本体大讨论,那时,人们或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或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原理,或用中国传统文化原理,或用西方
期刊
一个离南京不远的城市无锡,一个苏南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无锡,出了一位写了上千万文字的集诗学、书学、美学、美术史、思想史论家于一身的楚默,二〇一四十一月八日在他家乡无锡素面朝天迎接包括陈洪武、孙晓云等国内重要书法家、书论家二十余人。他们是来参加《楚默全集》首发式暨倪瓒诗词书法作品邀请展的,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十分清楚楚默的处境,是折服、赞叹楚默其人其学其艺而欣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  二十一世纪都过十几年了
期刊
一九九〇年代中期,我组织编写《篆刻学》,培尔兄推荐楚默先生主撰『篆刻创作』一章。之前我不认识楚默先生,但我相信培尔兄的眼光。那次,楚默先生没有参加编写会,却很快写出了近六万字的书稿。我匆匆读过一遍,深羡其视野宏阔、思路通脱、胸藏万卷、文笔畅达,诚如培尔兄所言,是处于默而做大学问者。当时我将远游,以《篆刻学》理论部分各章节的统稿工作相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楚默先生。他讷于言而敏于行,穿着不合时宜到不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