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几乎在每篇关于郭凤莲的报道中,提及她的外形时,总会出现“鲜艳”、“精神”、“时髦”等词汇。而郭凤莲很经典的一句“人不能跟历史赌气”又让人们从中读出了这位铁姑娘的智慧。
这位当年的大寨铁姑娘队队长的人生曾经随着历史这架过山车而大起大落。郭凤莲因之辉煌过,更因之眩晕苦闷过,后来理清思绪,转变观念,使大寨完成了从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经济品牌”的转身。2009年1月18日,她因此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农业学大寨
大寨,自1964年起曾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飘扬了15年之久。
郭凤莲三岁丧母,从小跟随家住大寨的姥姥生活,成了大寨人。1962年完小(六年制小学)毕业后,郭凤莲到大寨幼儿园当了一年多的“孩子王”。
1963年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百年不遇的山洪让大寨这个小山村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139亩梯田被大水冲得裸露出坚硬的石头,41亩庄稼不见踪影,全村140眼窑洞,有113眼坍塌,125间房子中,有77间已躺倒在泥泊里,村里几百口人无处栖身……
洪灾后,地里的玉米全部倒伏,需要有人把一棵棵倒伏的玉米扶正。村里14岁到17岁的女孩被组织起来干这项工作。危急关头,17岁的郭凤莲义无反顾地率领全村的23名女青年组成了一支突击队,走上了抢险第一线,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铁姑娘队。
随后,国家送来了救灾的钱、粮和物资。然而,大寨村的党支部当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伴随着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大寨现象也逐渐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从昔阳县到晋中,从山西省到党中央,各级领导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大寨。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寨之路》通讯,同时还配发了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同年5月,毛主席指出: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样。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学习大寨精神。
资料显示,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大寨曾接待过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478名外宾,其中有2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高峰期一天接待过50多个国家的客人,而国内前往参观学习的至少有960多万人次,也就是说,中国每平方公里土地上,都要派出一个代表,前来学习大寨精神。大寨成为举世皆知的名地,是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乡村”。铁姑娘郭凤莲的名字和那句“男人能干的,女人也一样能干”传遍中国。
人生的转折
然而,随着“文革”的结束,拨乱反正的开始,大寨从风光无限,一夜之间跌入低谷。一开始人们从谈农业必谈大寨,转而在政治风云突变后开始批“左”必批大寨。1980年秋,郭凤莲背上铺盖卷儿去晋中果树研究所报到。
“我是被调离大寨的,至今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调离大寨?对我下调令那天,我正在狼窝掌挖管道,准备要把水管埋到地下去。上午突然来了一辆吉普车,县委通知我有事,我也搞不清是什么事,放下镢头浑身是土的往县委走。我去的时候还高高兴兴的,以为是县委让我接待什么客人,没想到是调令下来了。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拿着一纸调令说,晋中地委组织部决定,从即日起郭凤莲调离大寨,这几句话我记得是特别清楚。当时这么一念了之后,我觉得特别残忍。我郭凤莲还不能对群众说我为什么调离了,不能在大寨了。
于是,郭凤莲先是到晋中市果树研究所种了四年11个月的树,1987年又到昔阳县公路段修了四年11个月的路。
1991年11月15日,中共昔阳县委郑重下文任命:调正在山西省晋中地区昔阳县公路段当书记的郭凤莲,重返大寨任村党支部书记。对郭凤莲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又一个难于选择的时刻。”当时组织找我谈话时,我心情很复杂,尽管对生我养我的大寨有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感情,但毕竟离开11年了,都45岁的人了回去能干好吗?而且,家里人也反对我回去。”
当年郭凤莲离开大寨后,大寨村走马灯似地换过四任村支书,经济上毫无起色。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了重返大寨的决心。”作为一名大寨人,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党员,面对党的信任与人民的希望时,我又觉得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下来。”
总会有人问郭凤莲:“你对大寨还没有伤透心吗?”她也总会笑着说:”人不能与历史赌气,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人的思想是要转换的,你不转换,老死在那里干啥?”
可郭凤莲回村后一看,难度比她听说和想象的还糟糕,“用脏、乱、差三个字来概括一点不过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党中央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的农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千万元村、百万元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当时的大寨仍然囿于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耕种着700亩耕地。“离开大寨11年,没想到回来竟变得这么落后了。1991年人均收入730元,清产核资后一看家底,集体是个空洞洞,除了快要倒闭的化工厂,全村一年十几万元的开销都指望着村里的那个煤矿,还欠有外债……哎呀,那个心情十分的沉重。”郭凤莲回忆道。
此外,郭凤莲还发现村民的思想普遍处于一种迷惘之中。“大家见了我有诉不完的委屈淌不完的泪水,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也不敢肯定是对还是错,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多人还不理解,悲观失望大于希望。总之,背上了沉重思想包袱,由此还引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是白纸一张,村里死气沉沉,村民情绪低落。领导的嘱托和村民的期盼使她坚定了发展大寨,再铸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忘了大寨可不行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进程。郭凤莲决意带领大寨人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变化,尽快换脑筋。
远的地方不好去,她决定先去与自己条件相似的近邻河北。“我一共筹借了5000元钱,每家出一个人,130人乘坐着四辆租来的车来到从前学大寨的典型获鹿县高前村参观学习。那里的书记是我们老乡,因为发展多种经营,农民大多住上了两层楼,生活富裕程度令大寨人不敢相信高前村还是农村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回去后,郭凤莲大会小会的引导村民。一时议不通的,郭凤莲就说,“大家不要再争论了,看看人家,我们大寨再不发展的话,连生活都要无法维持了。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大寨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慢慢开始转变。
此后,郭凤莲还带领村里骨干去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学习,在虚心向新老朋友请教的同时,更获得了朋友们的无私支持。接着,郭凤莲带领大寨人采取了“一看二改三干”的三步走方略,适应市场经济,营造发展氛围,让全村人认识到:大寨人既然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诗篇,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的新业绩。“看,使大寨人开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改,使大寨人换了脑筋,摒弃了旧的观念;干,使大寨人有了信心,感受到希望的曙光。”经过两年的看、改、干,大寨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业到了户,工业起了步,第三产业开了路,发展大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
1992年,郭凤莲的第一个项目,与江苏江阴合作的羊毛衫厂落户大寨。同年,大寨村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大寨水泥公司成立,生产大寨牌水泥。
随后,以“大寨”命名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寨酒、大寨醋、大寨面粉、大寨衬衣、大寨核桃露、大寨铝塑管、大寨杂粮……所有这些企业都由一个共同的公司管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郭凤莲。大寨村逐步形成了“大寨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2006年,“大寨”商标被授予山西省著名商标。
郭凤莲重回大寨的这些年间,大寨建起了那座最漂亮、最气派的、已立为县重点校的“大寨小学”,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投资120多万元,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享受免费教育;1993年,大寨开始实施老年养老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0元,解决了老人无靠的实际困难,同时入学儿童免除了学费,大学生每年享有奖学金1000元;2008年,全民解决了医疗保险……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句过去全国学大寨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已很少听到,但郭凤莲却依然如故,以此来鞭策村干部和党员。
“车头就是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靠什么来带动火车跑得快呢?这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过去老陈(陈永贵)有句名言:‘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我曾对去大寨的游客说,太行山脉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处村庄都像一条船,我是大寨这条船的船长,船长是船舶的行政和技术一把手,船东是全体大寨村民。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寨的航道就像条窄胡同,以粮为纲,单一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拓宽了航道,由单一的农耕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变,向生态大寨、旅游大寨、城镇大寨发展。在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经济中,大寨党总支扬起的是共同富裕的风帆,我们要掌好舵轮。”
郭凤莲接着说,“现在的人,不知道我郭凤莲可以,忘了大寨可不行。大寨是毛主席树的典型,是几代人的典型,大寨还有现实意义。现在改革开放是好,但是有一些东西要仔细反思,从前那些大公无私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