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37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传播媒介是传播文学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于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从传播媒介演进与文学进步发展的互动关系上看,文学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在人类社会及其传播一起走进“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是否保持了人类既定的审美旨趣,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是看重其“艺术”的人文性内涵还是执迷其“技术”工具的幻象创造,都成为必须考辨和斟酌的问题。
  被称作“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借助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日渐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呼百应的“偶像”,这使得“媒介技术决定论”和“技术沙文主义”又有了滋生的土壤,造成了人文价值理性的遮蔽和冷落。那么,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游戏冲动”对“审美动机”的消解
  
  新媒介环境下,文学创作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学创作不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文学作品的审美旨趣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独特体会。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文学写作的“发轫者”多数不是从事文学出身的,甚至不是学“文”的。他们大多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爱好者。学水利的痞子蔡,学通讯的邢育森,学金融的安妮宝贝和宁财神,学理工出身的李寻欢,画家出身的恩雅,在外企工作的黑可可等。上网休闲,摆弄文学的“无心插柳”其实质更多的是游戏冲动,而非审美动机。从技术的角度说,新媒介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更适宜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它追求光影之间的感官效果,很容易消解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进而使原本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性思维麻木。从积极的角度看,“游戏”是张扬个性、使人个性解放的有效手段,但难免会动摇责任与道义、松懈意志和旨趣,可能使文学艺术活动失去庄重和崇高,乃至抛弃价值和意义,最终使创作始于游戏而止于游戏。
  
  “技术智慧”对“艺术规律”的消解
  
  新媒介说到底是一门新技术,新时代的文学传播与传统文学传播的区别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播”、“蛛网覆盖”、“交互式欣赏”、“虚拟现实”等,这些文学传播新现象都是基于新技术背景而出现的。但新媒介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优势不等于文学强势。也许有人会说,新媒介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改变文学本身。说到底,文学源于生活积累、源于精神创造,而非源于技术,技术只是艺术借助的工具、手段罢了。虽然在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起源于“技艺”,但艺术一旦从“技艺”中剥离出来就超越了“技艺”,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创造性而朝着价值理性迈进。新媒介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它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本身。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工具理性着眼于“器”与“物”的因素和目的,价值理性则关注于“道”的宗旨和“人”的因素,它们往往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新媒介技术的泛化和至上化所引发的“工具理性”具有一种见物不见人、重器不重道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倾向。技术决定论导致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出现,导致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横陈在人类面前,禁锢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新媒介技术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捷的技术载体,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可以实现“天涯变咫尺”的情景,可以实现不必依赖于自身的亲感、亲为就能够认识世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介技术的虚拟性与艺术创作的虚构性和想象性有共同的一面,这对文学创作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技术的新奇和玄妙,又可能使人们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文学艺术的本性,误将虚拟的技术符号当作普遍的真实价值,其严重后果是可能误入人类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因为在新媒介情境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电子化的工业流程与大众化的价值追求容易造成普遍化、标准化、纯数量化的时空模式,“数字化生存”掩盖了真实的生存图景,非自然、非人性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理性、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呈现的中断和价值理性的阻隔,带来文学艺术对人性的遮蔽和对人文的偏离。
  总之,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文学传播的发展,又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阻碍”前进的步伐。当我们从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学传播进步的角度探讨传播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精神创造和人文价值;反对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反对技术决定论,尊重文学艺术的终极追求,毕竟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乘着传播媒介技术的翅膀,文学传播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说到近几年来我国声势浩大的娱乐节目,一连串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浮现在大众眼前,它们将“娱乐”进行升级,为大众打造了一个个狂欢盛宴。其中,作为国内三大选秀节目之一的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品牌。2009年,作为绿色选秀节目,它率先拿到广电总局的选秀绿卡。《绝对唱响》已成为我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典型代表之一。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文艺性,娱乐、消遣的功能已越来越成为广播电
期刊
高校学报发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报有形发行,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新出版的学报向文化市场的传递过程,也就是指学报出版后向读者输送的过程,包括学报出版前的宣传、征订直至到达读者手中的全过程。二是高校学报无形发行,即学报承载的知识与信息被读者认知的过程。对学报发行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报的质量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它实际上直接决定着读者的订阅选择。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学报发行指的是学报
期刊
电视节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策划者如何在开发新节目时就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在现代电视产业链上,节目制作和营销环环相扣。电视节目的设计应该和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将消费者的利益贯穿节目始终,正是一个新节目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我们》和《大家看法》是中央电视台两档较为成功的品牌栏目。《我们》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思科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谈话栏目。从2008年1
期刊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吴宓的性格中,有特别执著的一面。他的勤勉用力和严谨,有时几近刻板——不管是过去编辑《学衡》杂志,还是教学、上课。据钱穆先生回忆,西南联大南迁之时,抗战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吴宓与钱穆、闻一多、沉有鼎四人合居一室。“雨生(
期刊
高校校报是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宣传阵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学生记者既是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又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高校校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
期刊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DV新闻DV专题特性分析    DV即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期刊
摘要:新闻写作必须酝酿、提炼和深化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就没有思想,没有主题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文字。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的过程,主题的提炼必须向集中、新颖、鲜明、深刻的目标进化.使之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提炼和深化主题中,必须做到思想敏锐、主次分明、随时琢磨和把握对方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 主题 酝酿 提炼 深化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
期刊
高校BBS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敏感地带,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学生中最新的思想动态,显示出校园突发事件的端倪。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BBS,加强管理,充分利用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从高校BBS网站建设出发,通过对高校BBS中网络传者及受众的分析,对BBS议题特点及BBS议题建构方法的阐
期刊
2004年年底,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省级及副省级电视台开通少儿频道。因资金、人员等问题,目前全国共开设以少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化频遁近30家,少儿频道如何走出资金不足的困境,始终是困扰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问题。现以在上海地区展开的未成年人电视诉求状况调查为例,探讨解决少儿频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得数据与结论应该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以上海地区为样本的意义在于: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开播于2
期刊
一、解读《新闻日日睇》    《新闻日日睇》是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4年2月2日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的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以它鲜明的特点吸引着广大观众。节目的特点十分鲜明,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化”:题材本土化、语言方言化、立场平民化。  由于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新闻日日睇》在2004年10月11日进行扩版。新版节目除保持原有的解读评说当日有影响力的头条新闻及重要时评之外,又加入了自采的短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