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下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索深度教学下“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落地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教学;时空观念;复习课
  深度教学指,从知识的内在结构出发,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发展为对学科思想和意义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科能力,最终导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高中历史复习课是面對文科班学生针对高考所进行的教学,课型多样,既有一轮复习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也有专题复习的重点深化和解题训练。高考是复习课的指挥棒。近年来,核心素养的考查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考试题之中。
  2017版新课标明确指出:与学科核心素养四层次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四等级是高考命题的标准。因此,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达到学3和学4的层级水平。其达成途径和策略就是通过教师深度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下文以《开辟新航路》一课教学片段为例,探索深度教学下“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落地的策略。
  (一)抓时空信息,联新旧知识,建新认知框架
  【教学案例一】比较15世纪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注:15世纪的世界地图见人教版必修二课本第5课《开辟新航路》)
  师:哪幅更接近今天的世界地图?
  生:16世纪绘制的。
  师:请仔细观察并发现两幅地图的不同。
  生:图2增加了美洲。
  生:图1的中心是地中海,图2的中心是大西洋。
  生:图2的大陆轮廓更加清晰,海岸线更加曲折。
  生:图2标示了前往东方的东、西海上航线。
  师:请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引发变化的原因。
  生:1492年哥伦布穿越大西洋来到美洲。
  生:西欧各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生:海外探险使西欧人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更加准确,使得地图绘制更接近今天的地理轮廓。
  生:开辟了东、西两个方向的新航线。
  师:所以人类对自然空间的飞跃认知是从开辟新航路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开始的。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要求理解知识并且使已经的知识和经验与特定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互动,建立起知识的逻辑意义
  新授课,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复习课,教师选用新颖的地图,设置梯级问题。首先,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出发,学生自主观察两幅地图呈现的直观的空间变化,对地图缊含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提取,从差异中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把新问题放到已知的时代背景中,运用新授课时学到的知识,如发现新大陆、海上探险、新航线等,不断将旧信息和新信息相组合。
  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学生能够对新发现问题作出正确解释,建立起旧知识和新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起新的认知框架,提升了理解力。由此,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到新课标量层4。
  (二)认识空间特征,把握时代背景,创设情境
  【教学案例二】分析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师:连接亚欧的传统商路是什么?
  生:丝绸之路。
  师:15世纪以前,由于交通的不便,国际间的贸易是区域性市场。地中海是两条丝路的汇集点,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元朝时期东西方交通路线看,东方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到达欧洲需要多次中转,经过中间层层利润盘剥,西欧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昂贵。1453年,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掌控黑海,扼地中海咽喉,从而垄断了丝绸之路,并对过境商品境收重税。整个欧洲都盼望找到绕过奥斯曼土耳其前往东方的新商路,尤其是处于最西端的西欧国家。
  师:西欧各国在开辟新航路上具有怎样的地理优势和技术优势?
  生:均濒临大西洋。欧洲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有了很大进步。
  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充当了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这要从15世纪末的西欧政治局势分析。西、葡刚摆脱摩尔人的统治,其实现民族独立的精神号召就是天主教,当其它西欧国家与罗马教会矛盾重重之时,西、葡则成为天主教会最强烈的支持者,雄心勃勃地要助力征服世界。同时,完成中央集权的王室能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远洋探险。葡萄牙王子亨利在海边建立了一所航海学校,致力收集最先进的航海知识和技术,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水手。
  设计意图:深度教学认为,知识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自然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或依存于特定时代人类的思维逻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1[4]因此,要充分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就要了解它所发生的特定时空,探究时空契合的历史情境,建立时空逻辑联系。
  历史地图是时空呈现最直接的载体。教师选择这两幅图示,通过对商路的介绍和西、欧地理位置的确认,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活动发生的特定空间。
  图3是开辟新航路发生的大空间,学生认识到15世纪前世界空间的特征是区域性分割,进而理解西欧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同时,为学生形成新的认知——15世纪后世界空间的特征是全球性联系,作出知识铺垫。
  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必要的航海技术条件和偶然的亨利王子个人爱好之间的互动,又理性认识到局部小空间西欧社会和整体大空间国际变迁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学生能够对历史活动发生的必然性作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解释,达到知识与思维、能力和素养的融汇贯通。
  (三)长时段、跨空间,通古观今,发展价值理念
  【教学案例三】15世纪后世界各地间联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阅读《怎样理解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开辟》,概括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生:联系:开辟新航路是地理大发现的成果之一,又是其前提条件。
  区别:(1)两者经历的时间不同。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6世纪之交,随着通往印度和美洲航线的凿通而宣告结束;地理大发现则是一个持续了三百多年的运动。   (2)两者的内涵不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指开辟了几条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地理大发现不只发现了新的大陆、河流,人类对“世界”、“地球”等自然空间认识的不断完整,而且,还发现了新的物种、人种及文明,推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师:从图3看,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由间接联系变为直接联系;促进商品世界性流动、物种交换、人口迁移。
  师:这种全球性直接流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引发了各地经济结构、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变化。
  师:全球流通不断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使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品等日益趋同。15世纪以来,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空间距离虽然没有改变,但相互沟通联系的时间却在不断缩短。因此,跟15世紀以前的人们相比,今天的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世界空间距离不断变小,称之为“地球村”。从这个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后,人们的时空意识也有了巨大的变迁。
  师:其实,15世纪以后,病毒就已经多次造成世界性的灾难。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同时促进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基因和病菌的流动,有学者将之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到,人类在新的地区找到了治疗旧的病毒的药物并推动了医疗技术进步。物种的全球流动也在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全球联系的日益增强,使得人类日益联合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联手合作、沟通交流才能尽快找到战胜它的方法和途径。
  设计意图: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助益于学生人生成长。
  教师补充材料5,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从材料中学习到如何选取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地理大发现”和“开辟新航路”进行概念的区分。
  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区分为:考查地理环境演变史的长时段、考查社会和情势史的中时段和考查政治军事等事件史的短时段。新航路开辟,引发全球性流动,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不同影响,更是人类从孤立走向联系的关键节点。这显然要选择长时期的时间尺进行解读、分析。
  超越具体事件的束缚,从宏观视域和长时段了解历史事物的阶段性发展,形成“通古今”、的历史意识,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诉求之一。俯看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联系,观照今天,学生更能深深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历史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
  从以上课例片段可以看出,深度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分析、思考空间,提升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发挥独立探究精神,从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发展学生认知,赋予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意义感。深度教学是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之一,有助于提高复习备考的效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合深度教学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3]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3期。
  [4]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3期。
  [5]王建娥:《怎样理解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开辟》,《历史学习》2010年Z1期。
  [6]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年第3期。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2019年度小课题研究项目“高三历史复习中有效提升‘时空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1357)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文本关键等设计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可快速激活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的灵感,从而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捕捉教学关键时机,提出精彩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希望
期刊
摘 要: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培养,并结合高中生物学的主题将生物素养的培养内容主要落实生命意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高中生物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方式方法继续进行改进和创新,力求在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本文将以高中生物的一个重点知识“减数分裂”的教学为例,探究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实现
期刊
摘 要:高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的传输和学科能力的培育,其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和完善,将德育教学充分渗透进高中的教学实践中,是素质化教育改革阶段迫在眉睫的重点教学方向。高中历史是具知识性与德育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在德育教学层面具备较强的优势所在,故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培育高尚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数学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运用十分广泛,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使得数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使得数学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学建模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数学建模的重要作用,并就具体的教学措施进行探究,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数学建模;实践
期刊
摘 要:受到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影响,促使我国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可谓一项很大的挑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法治意识变成了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目的,教师可以科学运用议题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某个议题教学活动当中,有助于训练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能力,真正增强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运用议题式教学
期刊
摘 要:家国情怀是对祖国、民族最深厚而纯洁的感情;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中的德育元素,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养、时代楷模与榜样激励、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和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劳动教育中涵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家国情怀教育  前言: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
期刊
摘 要:正所谓教育兴国,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如今,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高中数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以下内容结合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探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新课改;有效性  引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老师是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
期刊
摘 要:生物虽然属于文科范围,但是生物具有一定理科性质,在日常学习时,不仅有大量的公式、概念等需要记忆,而且生物习题比较复杂,学生们在解题方面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为高中生的生物解题效率提升提供保证。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解题教学;应用措施  思维导图是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思维导图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文化的渗透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文化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数学文化可以是数学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还可以是数学家的相关事迹,从而可以让学生们学习数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数学文化还可以是数学方法的推演,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们形成更加缜密的数学思维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辨证思维和自主判断能力,但是教学内容偏理论性,假如教学方式单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真实问题、典型案例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案例情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氛围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探究应用案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