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背后的暴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5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会以后》是托尔斯泰晚年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贵族社会外部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表面的善良与本质上的残酷的矛盾,体现了鲜明的爱憎,突出了道德批判的力量和阶级的残酷性。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 对比手法 场景转换
  
  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大量作品深刻剖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存在的矛盾与斗争,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与淋漓尽致的揭露,从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勾勒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被列宁赞誉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俄国革命的镜子”①。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阶级的差异是现实问题的主要焦点,他对自己所身处的阶层感到失望,甚至是指责。写于1903年的小说《舞会以后》,篇幅短而容量大,题材平易而处理不凡,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是托尔斯泰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出其晚年创作的特点。
  《舞会以后》讲述的是年轻英俊的贵族青年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遇到了自己倾心的贵族小姐瓦莲卡,和她沉醉在爱情的旋舞中不能自拔;在舞会上他还见到了瓦莲卡的父亲,一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面带微笑的上校,他被上校的风采折服,沉醉在幸福中。当舞会结束,清晨来临,伊凡在游息场见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场景:一队士兵在猛烈地鞭打一个鞑靼逃兵。因为鞑靼士兵忍受不了军队里的非人待遇,逃跑未遂,因而被打得遍体鳞伤。只见鞑靼士兵血肉模糊,浑身抽搐,乞求怜悯。令伊凡感到震惊的是,监督执行这一暴行的竟是刚刚结束的舞会上瓦莲卡的父亲,更让伊凡难以承受的是,上校看见他后装作不认识,还当着他的面继续呵斥并狠狠地扇了对鞑靼逃兵手下留情的士兵一耳光。上校舞会上的优雅和舞会后的残暴判若两人,让伊凡困惑不已,从此,他对瓦莲卡的爱情也由热恋逐渐趋于失望,最后,他成为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他的整个人生,在一夜之间,或者说在一个早晨而彻底变了样。由于一个“偶然”事件的震动使伊凡脱离了自己生活的常轨,在晚年托尔斯泰的笔下,作品中的“偶然”事件却蕴涵着发人深思的重大社会问题。
  《舞会以后》以伊凡在舞会上的恋爱故事为线索,通过舞会上和舞会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场面描写,以犀利的笔锋深刻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虚伪、野蛮和黑暗,无情地鞭挞了裹着正人君子华丽外衣的上校残忍、丑恶的灵魂,愤怒控诉了沙俄军官对士兵的残忍和暴虐。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力量在他的笔下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伊凡是贯穿小说的中心人物,是19世纪40年代贵族青年的典型。19世纪40年代正是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年代,十二月党人运动被镇压,反动势力极为猖獗,“大学里没有任何小组,也不谈任何理论”,伊凡过着贵族阶级年轻人所过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玩乐……常常陪小姐们上山滑雪,跟同学们饮酒作乐……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②。然而,19世纪40年代究竟还是贵族革命阶段,解放运动的主要参加者是贵族。伊凡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长大的,他的生活是空虚的,不过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还没有在进步贵族头脑中完全消失。③伊凡感情细腻,喜欢独立思考,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渴望,他同情鞑靼士兵的不幸遭遇,对上校的残暴感到不能容忍,他决心不与那种人同流合污,结果他成了一个“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不但没有进军队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④的多余人。虽然伊凡具有广博而强烈的悲悯情怀,在感情上和道德上对专制制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但他始终是一个贵族,也未曾放弃贵族的生活方式,他虽然批判本阶级,却不能上升到完全背叛本阶级,最终他只能成为一个动摇于贵族和人民之间的“废物”。在他身上浸染着托尔斯泰现实主义和托尔斯泰主义的色彩,体现出道德感的纯洁过程。他既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中强的一面,即对贵族阶级的深刻批判,又反映出作家思想中弱的一面,即散布不抵抗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想以及“爱一切”的说教。伊凡的结局,反映出俄国解放运动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舞会以后》成功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通过“我”即伊凡对舞会和刑场两个场面的两种感受与体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舞会以后》的结构设计严谨缜密,独具匠心,以“你们是说”开始,以“你们却说……”结束,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前后呼应。中间两个部分是小说的主要情节,也是全篇的重点。先写伊凡在舞会上对瓦莲卡的热恋以及对上校的温情,再写舞会后伊凡因夜不能寐行至游息场发现上校对鞑靼逃兵施夹鞭刑后的失望和爱情的毁灭,这两个部分由两个主要场景组成,即舞会上上校和女儿跳舞时亲切快乐的场景和舞会后施刑时的凶狠暴虐的场景。第一部分对舞会的描写篇幅较大,极尽铺叙渲染,将伊凡的热恋和温情写得娓娓动听,读者不知不觉中也随之进入了特定的情景;随着镜头的推移和场景的转换,小说的情节陡然转变,伊凡的感情急遽变化,读者的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托尔斯泰把重点部分放到小说的第二部分即刑场部分才展开,目的是用舞会上的“美”与“善”来烘托和反衬舞会后的残暴与恶,是为了突出这一部分的批判力量,揭露贵族社会外部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表面的善良与本质上的残酷的矛盾。
  虽然与极力渲染的舞会相比,刑场的描写只有很少的篇幅,可是托尔斯泰通过舞会的渲染铺垫让伊凡已经飘飘然飞上了幸福快乐的云端,又用刑场的夹鞭刑使他霎时从幸福的云端坠入痛苦的深渊,产生了情感急遽的变化。从舞场到刑场的巨大反差让伊凡有了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他震惊、羞耻、作呕,像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被人揭发似的,匆匆逃离现场。从此,伊凡对瓦莲卡由热恋转变为隔阂和冷淡,最终与之分道扬镳。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读者也同伊凡一样感受着心灵的冲击和困惑,集中笔力暴露了贵族的感情世界,起到了极强的道德批判的力量。
  《舞会以后》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小说的结构安排、画面描写、人物刻画,以及画面色彩的选择,都在对比中展开,对比手法的运用贯穿了全篇。
  伊凡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经历了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场景——舞场和刑场,托尔斯泰以细腻而现实的描写完成了两个鲜明对比的场景转换,让主人公经历了视觉感官上的巨大反差,同时读者身临其境地分享伊凡反差巨大的感受。⑤通过对舞会和鞭刑两幅画面强烈的对比,瓦莲卡的美丽、端庄,上校的彬彬有礼,父女俩愉快的微笑,主人的好客、忠厚都成了假面,上校的暴虐才是贵族阶级本质的特点。经过前后对比,越发显得他们丑恶、伪善、令人憎恶。舞会上,穿着白色连衣裙、束着粉红腰带的瓦莲卡和她的父亲容光焕发、翩翩起舞,舞会后,半身赤裸的鞑靼逃兵被打得体无完肤、在皮鞭下乞求怜悯;舞会上的欢乐温柔与鞭刑场上的凶暴残虐;舞场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与鞭刑场上“令人不快的、刺耳的”军乐;舞会上贵夫人“丰腴白净的肩膀和胸脯”与受刑的士兵“斑斑驳驳的、湿淋淋的、紫红色的、奇形怪状的”背脊;上校在舞会上亲切地邀伊凡与他女儿跳舞的崇高形象与刑场上见到伊凡却装作不认识还狠狠地皱着眉头以及对待士兵的凶狠、残暴、野蛮;舞会上那些衣饰华美的男女,换成了刑场上一团黑乎乎的人影;舞会上“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换成了刑场上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出人意料的鲜明的画面对比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以假象反衬真相,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突出了阶级的残酷性。
  《舞会以后》虽然朴素、简练,但在简朴中却寓有巨大的揭露力量。舞会后广场上沙俄军队施用鞭刑惩罚士兵的残暴,上校的冷酷,生硬、刺耳的笛声、鼓声的阴森可怖,形象地体现了沙皇的专制暴政。小说通过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沙皇及其制度的执行者——上校的残忍和暴虐,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对善良的渴望和对丑恶的深恶痛绝;通过对比,更能深化读者感情,有利于刻画人物,使上校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冷酷、虚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增加了人们对沙皇统治及其维护者的愤怒情绪,更能激起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伊凡感情变化的对比,揭示了伊凡性格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晚年托尔斯泰所追求的善的世界,也反映了他晚年思想上的矛盾心理。
  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高手,为了表现主人公伊凡在心灵上所感受到的强烈震动,他把伊凡由喜悦到痛苦、由爱到恨的内心感受细腻而又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他在舞会上对上校“连同他的家制皮靴和像他一样的亲切的微笑,当时我更是体验到一种深厚的温柔的感情”,而现在,听到他那气呼呼的吼叫,看到他恶狠狠皱起的眉头,“我感到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我好几次停下脚步,觉得我马上就要把这幅景象在我内心引起的恐怖统统呕出来了”。他在舞会上曾觉得心里蕴藏的爱情几乎像瓶子里的水一样要大股大股地倾泻出来,想把蕴藏在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释放出来,“那时我真是用我的爱拥抱了全世界”,而现在,刑场上触目惊心的场面像一盆冷水似的,把他的爱的熊熊火焰全部扑灭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家的,从此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托尔斯泰把人物心灵瞬间的变化极为详尽细致地描绘了出来,使人们对伊凡的性格了如指掌。小说中伊凡的心情有喜有悲,有爱有憎;先喜后悲,先爱后憎。由爱到恨,以爱衬托恨,比直接写憎恨,更具有批判力量,通过伊凡心理的急遽变化来表示对沙俄军队的否定。
  托尔斯泰小说的语言优美而不雕琢,平易而不粗俗,他追求语言的朴实、准确、鲜明,他曾明确表示:“用完全朴素明了的语言是写不出任何坏东西的。”“如果没有一个字让读文章的人因看不懂而停下来,那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⑥《舞会以后》用词简约,反映了他后期创作语言的特点。由于伊凡是在讲故事,所以他的语言风格上平实明快,通俗易懂,如闲话家常,自然而流畅,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语气来看,基调平和,言简意赅的言语里透露出清醒的理性。从语言结构上看,大多数情况下是简单的普通口语,必要时也用一些复合句,通常是复合句和简单句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觉得累赘。
  托尔斯泰晚年提倡不以暴力抗恶,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小说舞会场面的描写让人感到亲切、热烈、温馨,对所有的人来说只有善良的体会,“我”甚至成为一个“不知有恶、只能行善的超凡脱俗的人了”,这正是托尔斯泰所追求的善的世界。即使在游息场,“我”对上校的“恶”也只是“感到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却没有对这种“恶”表现出反抗。托尔斯泰希望以宗法制来约束人们恶的行为而不是以暴力来抗恶,所以他反对沙皇制度对广大人民的压迫。但残酷的现实使托尔斯泰看到了这种善良愿望的弱点,《舞会以后》中上校暴虐、残忍、野蛮的行径,反映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脆弱性以及人性中“恶”的难以替代性。这种矛盾的心理是晚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他怀疑进而采取批判的态度,他以深邃的目光透视了贵族内在生活的深处,从一个普通的爱情题材中深入发掘出暴露的主题,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具,暴露出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和社会的虚伪,使小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注 释:
  ①余绍裔:《哲学·革命·文学——列宁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②④托尔斯泰著,蒋路译:《托尔斯泰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徐稚芳:《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舞会以后〉的艺术特色》,《外国文学研究》,1979(2)。
  ⑤陆霞:《托尔斯泰理想的爱——爱在〈舞会以后〉的升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⑥托尔斯泰著:《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引导的主体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正在形成一种以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等新旧媒体多元并存的局面,舆论环境也呈现出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把关难度加大、传统媒体使用率下降、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等新特点。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角”该如何应对新挑战?本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两会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    由《新周刊》主办的“20
期刊
摘要:远东运动会一直被视为现在亚运会的前身,本文对上海的著名报纸《申报》对于历届远东运动会的报道进行研究。从1913年到1934年漫长的20多年的远东运动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理念的日臻完美,可以看到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业务日臻完善,虽然当时的体育报道还是比较稚嫩的,但是其报道理念和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体育新闻报道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远东运动会 《申报》 体育新闻报道 宏大
期刊
写于1934年4月19日的《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因为它充满爱与和谐的大美,因此在国际上也享受崇高的声誉。  沈从文浪漫主义的文笔,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卷:风光秀丽的湘西,边远小城中人性质朴。祖孙二人以摆渡为生。外公七十,健壮依旧;孙女年方十五,情窦初开。祖孙俩为人热情。善良淳朴。在两年前端午节赛龙舟的大会上,翠
期刊
1918年,即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年后,海明威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下,怀着民主理想愿望,奔赴欧洲战场。作为红十字会一名司机参加了战争,身中两百多块弹片,遭受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战争严重摧残了海明威的身心。炮弹的炸裂声常回响在他的脑海里,其影响之长、之深远以至于直接导致他失眠、痛苦。他厌恶、逃避甚至诅咒战争。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不抱希望,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甚为浓重。 
期刊
摘要:本文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后现代广告入手,首先通过文献了解其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后现代广告在当今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阐述,进而分析当今消费观念的转变,后现代广告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及其行为的影响,最后展望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 后现代广告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论学说,它涉及世界众
期刊
2010年10月,《家庭》杂志上刊登了一篇人物通讯,讲的是洛阳市偃师市的一个拆弹家庭,40年来在弹药销毁一线上奉献两代七口人的故事。看完后我很激动,因为拆弹工作本身具有的危险性使这个职业充满了神秘色彩,更何况是一家七口人都在干拆弹,这其中的故事必定引人入胜。于是,经过多方联系(因为拆弹家庭所在的单位是一支保密级别较高的部队),经过济南军区的批准,两个月后,洛阳广播电视台《拆弹一家人》摄制组终于来到
期刊
摘要:戏曲作为中國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艺术和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长久以来,电视戏曲节目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而逐渐走向没落。为此,河南电视台本着“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精神将其原有的戏曲节目《梨园春》大胆改版,并取得巨大成功,使现代传媒和戏曲节目得以完美结合。《梨园春》的成长之路是中國戏曲节目在新时代下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成功给其他戏曲节目以很好的启发。  
期刊
重大主题报道宣传是党报的职责,也是党报的优势。然而,如果只是将其视为一般的宣传任务,而以老面孔示人,没有激发读者的“悦”读欲望,将无法发挥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喀什地处偏远,《喀什日报》作为当地唯一的党委机关报,目前同质媒体间的竞争压力不大,但是随着国家援疆政策的大力实施和当地各项社会性事业的快速发展,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试析《喀什日报》一年来突出的援疆重
期刊
摘要:电影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电影的片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好的译名有助于实现影片的文化传递功能。美国影片《国家宝藏》片名具有十分微妙的法律文化内涵,译者应当在充分理解片名与相关文本的互文性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当的译名。  关键词:电影译名 互文性 法律文化 《国家宝藏》    互文性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电影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改革开放后,许多欧美影片逐步进入我国影院,在丰富社会娱
期刊
马武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他先是在《质量时报》,后入《郑州日报》,我们的来往一直没有间断,且从事的行当近似:我编新闻学杂志,他搞评报和研究。国庆节前,他突然送来一大堆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这倒使我吃惊和惭愧。吃惊的是,在“熙熙攘攘,人为利往”的今天,在浮躁跟潮的新闻界,在清淡寡味的新闻研究室的岗位上,竟有这样的有心人,一点儿一点儿的积累,几年间,居然取得这样的成就。惭愧的是,我混迹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