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素养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有助于美丽中国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来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还面临着一些障碍,比如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或存在片面性、高校的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当前的具体形势,针对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例如学习并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注重社会实践使生态文明观见诸社会效果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将之诉诸于实践。这既是实现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体,他们是否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是否心系国家、关心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加以联系,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已经成为全党的主张和意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做到真正的入脑入心,有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真挚的生态感情,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并且使之常态化,持久化。所以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极其重要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加以实践之,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改善生态文明环境,打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这是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生态文明观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思想,作为祖国的坚实力量,大学生必须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而且我们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而生态文明观作为发展的必经环节,当然必不可少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高校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当前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让他们学会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以牺牲环境利益为基础的;如今我们同时高举经济和环境两面大旗,把建设“美丽中国”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中,所以我们高校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承担起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现实国情的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既有助于更好的贯彻生态文明观,又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面临的障碍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或存在片面性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认同是大学生将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认知不够全面深刻,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其认同具有片面性。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浅薄的阶段,例如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这种常识性的认知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理念不重视、不关注,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和理解生态文明观,从而造成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观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也可以说是主体意识淡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地球村的保卫战士,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兼重任,担负着保卫环境,保卫地球的重担。
(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
大学生是接受过现代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对生态文明观肯定有了一定的认知程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知与行仍然存在着差异,存在着矛盾。认识是循环往复的,先由知转化为行,再由行转化为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认同到生态文明的践行过程,实质上就是由知转化为行,由行转化为知的循环过程。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有较多的认识,准确的理解,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实际行动与他们的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知行不一”。例如大家都知道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同学因为自己的方便省事和懒惰,也会选择使用一次性的筷子、餐盒和纸杯和叫外卖。这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三)高校的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认识到了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广播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但是总的来说各高校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宣传的渠道狭窄,未对生态文明观进行广泛的宣传。生态文明观的相关新闻消息可能至多就出现在学校的官网上及其相关网站,其他的宣传渠道很少涉及。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了解,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另一方面,舆论宣传的针对性不强。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宣传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只是纯粹的说教,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以致大学生就如鸟过无痕一样,只是机械地要求参与,而没从中获益。
(四)高校的教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文明观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和匮乏的问题。因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时间不长,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发展更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教育界对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没有做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没有制定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而造成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较少的开展此类相关课程和讲座活动。二是老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匮乏,缺少专研,一知半解,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时候抽象,不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的发展政策理念、社会热点问题来讲解,而是照本宣科,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习并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加以联系,提出了符合我国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战略,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新时代,要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及一些列会议座谈会的开展,生态文明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讲话,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认真研读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著作,理解提出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精神,关注相关的国内国际实时动态,做好一名地球家园的守卫者。
(二)注重社会实践使生态文明观见诸社会效果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把自己已获得生态文明观的认知去践行的人,就等于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只有大学生主动去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才能达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预期效果,才能使知与行一致。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绿色社团组织和环保公益活动。社团组织在高校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大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其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点滴小事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生态文明观念。最后,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自身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真正的理解到其内在的含义,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自己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课程体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观真正的融入课堂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是生态文明观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灌输。我们应当巧妙地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的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人。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结合十九大报告,讲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剖析解读。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其次,应加大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选修课的力度或者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为公共课程。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开设,弥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所缺乏的基本知识。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与此相关的不同生态文明伦理课,把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生态文明知识。
(四)提升生态文明观的有效传播与宣传,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认同与接受
我们要主动地广泛的去宣传生态文明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氛围。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宣传和交流。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灵活、便捷、更具广泛性,也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所以,高校在生态文明观教育方面要广泛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比如常见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推送关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进行评论转账,曝光生活中一些对生态环保不道德的行为,互相监督,达到培育正确生态文明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三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998.
[2]李红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4]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5]刘亚敏.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分析——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5).
[6]姚立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当代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7-6
[7]方世南,周心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价值、培育与践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
[8]赵巧茹.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8(16).
[9]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0]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2014-11-07.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将之诉诸于实践。这既是实现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体,他们是否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当中,是否心系国家、关心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加以联系,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观已经成为全党的主张和意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做到真正的入脑入心,有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真挚的生态感情,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并且使之常态化,持久化。所以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是极其重要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加以实践之,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改善生态文明环境,打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这是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生态文明观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思想,作为祖国的坚实力量,大学生必须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而且我们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而生态文明观作为发展的必经环节,当然必不可少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高校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当前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让他们学会用可持续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以牺牲环境利益为基础的;如今我们同时高举经济和环境两面大旗,把建设“美丽中国”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中,所以我们高校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承担起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现实国情的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既有助于更好的贯彻生态文明观,又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面临的障碍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或存在片面性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认同是大学生将生态文明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心理演变过程。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认知不够全面深刻,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其认同具有片面性。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浅薄的阶段,例如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这种常识性的认知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理念不重视、不关注,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和理解生态文明观,从而造成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观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也可以说是主体意识淡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作为地球村的保卫战士,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兼重任,担负着保卫环境,保卫地球的重担。
(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知与行存在矛盾
大学生是接受过现代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对生态文明观肯定有了一定的认知程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知与行仍然存在着差异,存在着矛盾。认识是循环往复的,先由知转化为行,再由行转化为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认同到生态文明的践行过程,实质上就是由知转化为行,由行转化为知的循环过程。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有较多的认识,准确的理解,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实际行动与他们的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知行不一”。例如大家都知道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对环境的污染很大,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同学因为自己的方便省事和懒惰,也会选择使用一次性的筷子、餐盒和纸杯和叫外卖。这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三)高校的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认识到了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通过网络、广播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但是总的来说各高校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宣传的渠道狭窄,未对生态文明观进行广泛的宣传。生态文明观的相关新闻消息可能至多就出现在学校的官网上及其相关网站,其他的宣传渠道很少涉及。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了解,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另一方面,舆论宣传的针对性不强。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宣传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只是纯粹的说教,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以致大学生就如鸟过无痕一样,只是机械地要求参与,而没从中获益。
(四)高校的教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生态文明观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和匮乏的问题。因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时间不长,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发展更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教育界对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没有做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没有制定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而造成学校缺乏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较少的开展此类相关课程和讲座活动。二是老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匮乏,缺少专研,一知半解,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时候抽象,不结合国际国内最新的发展政策理念、社会热点问题来讲解,而是照本宣科,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习并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养分,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的情况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观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加以联系,提出了符合我国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战略,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新时代,要继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树立和践行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及一些列会议座谈会的开展,生态文明发展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讲话,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认真研读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著作,理解提出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精神,关注相关的国内国际实时动态,做好一名地球家园的守卫者。
(二)注重社会实践使生态文明观见诸社会效果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把自己已获得生态文明观的认知去践行的人,就等于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只有大学生主动去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才能达到生态文明观培育的预期效果,才能使知与行一致。首先,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绿色社团组织和环保公益活动。社团组织在高校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大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其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点滴小事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生态文明观念。最后,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自身切实的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真正的理解到其内在的含义,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自己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课程体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也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全方位构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课程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观真正的融入课堂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是生态文明观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灌输。我们应当巧妙地把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文明基本理论的教育,使同学们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人。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结合十九大报告,讲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剖析解读。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其次,应加大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选修课的力度或者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为公共课程。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开设,弥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所缺乏的基本知识。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与此相关的不同生态文明伦理课,把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生态文明知识。
(四)提升生态文明观的有效传播与宣传,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认同与接受
我们要主动地广泛的去宣传生态文明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氛围。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来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宣传和交流。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更加灵活、便捷、更具广泛性,也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所以,高校在生态文明观教育方面要广泛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比如常见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推送关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进行评论转账,曝光生活中一些对生态环保不道德的行为,互相监督,达到培育正确生态文明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三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998.
[2]李红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4]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5]刘亚敏.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途径分析——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视角[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5).
[6]姚立新.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当代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7-6
[7]方世南,周心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价值、培育与践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
[8]赵巧茹.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8(16).
[9]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0]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201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