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聚焦,语文要素不妨这样落实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r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三下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语言精美、结构鲜明的诗意散文,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从学情视角出发,我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原始学情,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与生动,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体验和交流分享,逐步从单元训练聚焦到单篇训练目标。
  一、整体把握,在逐步聚焦中夯实训练基础
  统编版教材每一册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基础性联系,呈现较为鲜明的梯度性和和序列性。三上第六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与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就依循着从词语到句段的层级,为后续过渡到篇章奠定了基础。这就意味着教学某一篇课文,决不能仅仅考量和解读这篇课文,而经历整套教材、学段定位、单元要素和教材课文逐步聚焦的思维过程,为开掘课文内容厘定起点和终点而服务。
  从这个视角来看,这篇课文要求“感受生动的语言”,就要借助已经训练的“理解词语意思”和“运用关键句”的原始经验,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起点。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课文描写的内容进行感知,在知其大意的基础上洞察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整合和运用之前的原始学情,对当下文本的学习进行点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依托课文第2到第4自然段,尝试利用关键句来概括大意:风、水和动物都是音乐家,都是歌手;随后,教师相机将概括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绘制成为思维导图,鼓励学生运用串联的方式统整文本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设置就是对之前第六单元要素的顺势巩固,同时也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落实本文的语文要素奠定了基础。
  统编版教材编排体系前后联系起来把握,这样的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战略性,使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语文训练点向另一个训练点过渡的跳板。学生的认知不断完善,训练的体系不断构建,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核心能力地不断生长。
  二、多维形式,在浮现画面中感受生动语言
  要想真正达成“感受文本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先落实“对文本的感知与体悟”,教师将教学的关注范畴逐步从整套教材浓缩到单元设置,最后聚焦到单篇课文。夯实这一步的教学,对于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最为高效的方式就是要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语言所描述的画面,在感知形象化语言、描述形象化语言的过程中形成语感。
  首先,课文的朗读需要从“巧”字入手。具有诗意性质的语言是优美而感性的,巧妙的修辞手法、精准的语言质地,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而自主的想象空间。以第二自然段中“当微风拂过……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这一段话为例,语言表达的精妙、外显之感的清新,无处不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言语魅力,这绝不是教师的灌输和讲授就能够完全领略的。为此,教师设置了“以读代讲”的方式,鼓励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以声音的变化、语气的调整,将思维融入到文本语言的内在世界中,将身心浸润在文本语句所蕴藏的独特意蕴之中,感受作者内在表达智慧。其次,课文的朗读指导应该追求一个“实”字。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诵读的是文本语言,脑海中所浮现的是语言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朗读就需要与思维的特质进行融通,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画面才能更加真实与鲜明,对文本语言形象性的感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这一语段就连续出现了四个“不一样”,教师就可以将朗读地指导聚焦在这四个“不一样”上,引导学生紧扣这四个“不一样”思考:这些树叶究竟有着怎样的“不一样”,在脑海中分别展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有的从“不一样的树叶”想到了柏树、柳树和枫树的树叶,随后在小组合作等不同的朗读方式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树叶声音。这一情境下,学生朗读的内容虽然是相同的语句,但每一遍朗读都呈现出不同的情韵。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朗读就与自身的理解、想象和品味等思维性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有效地促进了语言能力和思维素养地直接发展。
  三、关注方法,在提炼串联中促进高效积累
  语文关键性能力地生长离不开广泛而深入地语言储备和积累。这个单元在“感受文本形象语言”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要求。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看,语言积累一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侧重于理解和记忆下的积累,属于典型的理解后的内化式积累;第二是在实践性操作层面的迁移运用,属于典型的运用性积累。因此,这两种积累方式并不存在着高下和优劣之分。
  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生是初次接触课文,虽然之前有预习环节,但对于文本语言本质的感知并没有形成,教师就应该将这一阶段的感知与悦纳,定位于积累與背诵的层面,且这种积累有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可循。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摘录卡,鼓励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感知下的典型的语句结构、生动语句和提取方式,以摘抄的方式转移到摘录卡上,梳理出文本内容的核心信息和鲜明的逻辑关系图,组织学生依托这种结构图进行背诵,在扎扎实实经历实践和操作的过程,提炼出借助关键词组织串联的积累方法。以课文第4自然段为例,教师借助摘录卡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提炼出这一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以“动物是歌手”作为统整语段的核心词语,将其摘抄在摘录卡片上的主要位置上;其次,细读这一语段中的具体内容,着力关注作者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分述的。在捕捉摘录信息中,学生通过对比和辨析的方式进行寻找,相机对应了文本语段中的内在结构:比如语段描写了“一棵树”“公园里”“水塘边”等三个具有典型价值的地点,学生将其有序摘录在卡片上;最后,作者紧扣这些典型意义的地点又是怎样展开具体描写的呢?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就可以发现,作者在不同的地点中选择了相匹配的典型动物,并写出了不同的声音,比如,鸟叫时的“叽叽喳喳”,虫鸣时的“唧哩哩唧哩哩”以及蝈蝈的“歌唱声”,这些彰显着独特生命气韵的语言,也就被作为形象性的语言,被学生摘抄到卡片上所对应的位置上。至此,围绕着第四自然段的摘抄就顺利完成,而这张摘抄卡片上,看似都是断裂的词语,实际上由于呈现出语段内在的结构逻辑,所以摘抄的语言就具有鲜明的“藕断丝连”之感。从而使学生既理解了大意,又初步感知了形象的语言,更实现了对形象语言的积累。
  教学一篇,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视角把握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只有胸怀整体,链接学情,才能真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能力地生长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225000)
其他文献
一、借题发挥妙引渡    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演出。当关牧村唱完后,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台下的观众躁动起来。此时,主持人赵忠祥走上台前,用他特有的“气流”声说道:“刚才关牧村一曲《多情的土地》,让她的眼睛湿润了,老乡们的眼睛湿润了,老天的眼睛也湿润了——下起了小雨。不过没关系。只要老乡们不走,我们是不会走的。我们的演出继续进行。”  主持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眼睛湿润”的含义层层
期刊
先猜两则新年饰物的谜语: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  2 兰荷竹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香。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  答案是年画(画)。形象生动,真切有趣。年画乃我国过农历新年时张贴的图画,历来为城乡人民所喜闻乐见,旨在营造喜庆欢乐的气氛。论历史,据载始于先秦,那时的年画主要是贴在大门之上的门神。为的是让大鬼小鬼进不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到
期刊
今天,文特别的整洁。穿上从箱底翻出的蓝碎花白底子连衣裙,配上一双擦了又擦的白凉鞋。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不禁惊异,她可是校园里出了名的“朴素家”。在老师、同学以及亲戚的印象中,她总是一个色调——单纯。可今天——她要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去圆自己的一个梦。  文,同她的名字一样,文文静静的,可以说是个很木讷的女孩子。可她写的诗却如雨后春笋。清新而富有青春的气息,读后能唤起小读者的斗志。挽住老年人的童心。
期刊
一、美在立意深刻礼赞生命活力    作家巧妙地把写实与写意、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充分捕捉紫藤萝这个物象所兆示的内在意蕴。先整体呈现紫藤萝盛开的繁茂与蓬勃:“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然后再写每穗花的形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这是
期刊
试着以一颗纯真的童心看世界,将会是一篇色彩斑斓的童话。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就是一篇这样的童话。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放飞童心,回归童真,以单纯明快的叙述方式,运用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给我们编织了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具有浪漫色彩的童话世界。  童心童心带着一点本能,一份好奇,几许纯洁幼稚,实在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大的恩赐。以童心看世界,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纯净的童心、天真的语言描绘
期刊
这是一篇视觉独特而又发人深省的小小说。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结构顺理成章,情节平淡无奇;但文笔犀利而深刻,看似含而不露,实则酣畅淋漓;主题隽永而高远,可谓振聋发聩。作品所昭示的。并不是肤浅地针砭社会积弊。也不是单纯地呼吁国民良知的回归,而是警示整个的社会群体,寻回我们古老的文明传统,优化我们淳厚的民族风尚,用崇高的德行来引导我们的孩子,校正他们的“道德罗盘”,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期刊
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是这样的:老了的瑞恩在儿孙的陪伴下,来到了二战死难战士的墓地,敬礼,然后沉思,这时,影片就回到了五十年前的战场。  这部影片开头所用的方法便是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是记叙文叙述手法之一。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
期刊
初中语文课本中《陌上桑》这一首民歌,出现了“使君”、“府”、“小吏”、“大夫”、“侍中郎”、“专城居”等官职名。了解这些官职名,能有助于同学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课本中对此未作出较详细的介绍说明,笔者在这方面作出具体诠释。  使君“使君从南来”、“使君遣吏往”、“使君谢罗敷”等句中的“使君”是什么官?“使君”原是汉代对刺史、太守(州郡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地市首长)的尊称。汉末仍沿用。如《三国
期刊
尴尬的成语故事  陈亦权    孺子可教:张良几次帮老人到桥下捡起鞋子,却又几次被老人扔回到桥下,后来他将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脚上,老人这才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就成了汉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一辈子拥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这位老人!”同学们说。  过门不入:禹在治水时,13年中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一次孩子已长大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语文课程标准》)但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功利化。概念化,成人化,抄袭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背“优秀作文”。模拟“优秀作文”上,写出的文章或千篇一律,或空洞无物,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