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视觉独特而又发人深省的小小说。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结构顺理成章,情节平淡无奇;但文笔犀利而深刻,看似含而不露,实则酣畅淋漓;主题隽永而高远,可谓振聋发聩。作品所昭示的。并不是肤浅地针砭社会积弊。也不是单纯地呼吁国民良知的回归,而是警示整个的社会群体,寻回我们古老的文明传统,优化我们淳厚的民族风尚,用崇高的德行来引导我们的孩子,校正他们的“道德罗盘”,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其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文章以“一道分析题的答案”为线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位年轻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出了一道具有多种答案的分析题。先不说答案。让学生自由回答那个把雨伞送给妇女、又帮她抱小孩的男子的行为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先后有五个同学说出了五种不同的答案:班长的答案是“人贩子拐骗幼儿”;“调皮鬼”的答案是“色狼套近乎”:数学科代表的答案是“职业打工者赚钱”:第四个同学的答案是“歹徒抢劫财物”:第五个女生的答案是“推销商卖雨伞”。这五个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获利为目的。其中的“人贩说”、“色狼说”和“抢犯说”带有恐怖和暴力倾向,“打工说”和“传销说”则是纯功利色彩的。这些答案肯定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虽然他们说得有理有据,老师不得不点头表示赞同。但这些现象决非社会主流。透过这些答案。我们看到了某些丑恶而晦暗的时代弊病,折射了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凸现了当代教育的苍白以及孩子们对是非善恶评判的混沌。
令人疑惑而担忧的是,所有孩子、包括年轻老师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那男子正在学雷锋、助人为乐”这个标准答案。老师认为“那男子可能是女人的丈夫”,孩子们觉得老师的答案最巧妙。当老师公布了书上的答案时,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大呼“不可能”!“不现实”!年轻老师也认为这个答案“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然而,老校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答案的真实性。他老泪纵横地说:“三十年前,我和许多人都曾做过这样的事。”教室里的“寂静”,表现了孩子们的狐疑与震惊。引人深思的是,三十年前,这是“不用猜”的唯一答案;可是,三十年后,这一答案怎么就变成多样化了呢?助人为乐怎么就“不可能、不现实”了呢?难道真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
我们冷静地分析,当今社会的确积弊较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无利不为。有些人道德缺失,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这些绝对只是社会支流,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上“助人为乐”的事例,那可是举不胜举:孔融让梨、普施行灯、造桥修路、凉亭供茶、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等故事,至今广为传颂。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女排精神、张海迪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赈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了舍身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见义勇为身负重伤的战士徐洪刚,处处方便群众的工人徐虎,舍身忘死的导游文枝花,救助孤儿的歌手丛飞,大孝讷言的谢延信:还有朱伯儒、赖宁、李国安、范匡夫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中无不闪烁着“助人为乐”的光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只有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才是我们当今社会道德新风尚的主流。
让我们思考一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当你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当你意外受伤的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最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曾不止一次帮助过别人,更何况社会上有老少病残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敬老爱幼、辅孤助残;有狂风暴雨、雪灾地震等天灾人祸,给人们带来难以抗拒的灾难,还有发生的意外事故等,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有社会责任,提供救助。可见,人的一生离不开助人为乐,社会的安定、发展也离不开助人为乐。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的心灵远离污染。永远纯净。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我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一定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以身示范;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甄别成人行为的高尚与低俗,分辨社会的主流与支流,不断校正孩子的“道德罗盘”,使他们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吁请大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助人为乐”的传统继承下去,使她代代相传!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把这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附原文:
三十年前不用猜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太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文章以“一道分析题的答案”为线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位年轻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出了一道具有多种答案的分析题。先不说答案。让学生自由回答那个把雨伞送给妇女、又帮她抱小孩的男子的行为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先后有五个同学说出了五种不同的答案:班长的答案是“人贩子拐骗幼儿”;“调皮鬼”的答案是“色狼套近乎”:数学科代表的答案是“职业打工者赚钱”:第四个同学的答案是“歹徒抢劫财物”:第五个女生的答案是“推销商卖雨伞”。这五个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获利为目的。其中的“人贩说”、“色狼说”和“抢犯说”带有恐怖和暴力倾向,“打工说”和“传销说”则是纯功利色彩的。这些答案肯定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虽然他们说得有理有据,老师不得不点头表示赞同。但这些现象决非社会主流。透过这些答案。我们看到了某些丑恶而晦暗的时代弊病,折射了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凸现了当代教育的苍白以及孩子们对是非善恶评判的混沌。
令人疑惑而担忧的是,所有孩子、包括年轻老师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那男子正在学雷锋、助人为乐”这个标准答案。老师认为“那男子可能是女人的丈夫”,孩子们觉得老师的答案最巧妙。当老师公布了书上的答案时,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大呼“不可能”!“不现实”!年轻老师也认为这个答案“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然而,老校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答案的真实性。他老泪纵横地说:“三十年前,我和许多人都曾做过这样的事。”教室里的“寂静”,表现了孩子们的狐疑与震惊。引人深思的是,三十年前,这是“不用猜”的唯一答案;可是,三十年后,这一答案怎么就变成多样化了呢?助人为乐怎么就“不可能、不现实”了呢?难道真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
我们冷静地分析,当今社会的确积弊较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无利不为。有些人道德缺失,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甚至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这些绝对只是社会支流,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上“助人为乐”的事例,那可是举不胜举:孔融让梨、普施行灯、造桥修路、凉亭供茶、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等故事,至今广为传颂。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女排精神、张海迪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赈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了舍身救老农的大学生张华,见义勇为身负重伤的战士徐洪刚,处处方便群众的工人徐虎,舍身忘死的导游文枝花,救助孤儿的歌手丛飞,大孝讷言的谢延信:还有朱伯儒、赖宁、李国安、范匡夫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中无不闪烁着“助人为乐”的光彩。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只有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才是我们当今社会道德新风尚的主流。
让我们思考一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当你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当你意外受伤的时候,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迷路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最需要的是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曾不止一次帮助过别人,更何况社会上有老少病残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敬老爱幼、辅孤助残;有狂风暴雨、雪灾地震等天灾人祸,给人们带来难以抗拒的灾难,还有发生的意外事故等,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有社会责任,提供救助。可见,人的一生离不开助人为乐,社会的安定、发展也离不开助人为乐。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的心灵远离污染。永远纯净。尤其是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一方面,我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一定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以身示范;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甄别成人行为的高尚与低俗,分辨社会的主流与支流,不断校正孩子的“道德罗盘”,使他们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吁请大家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助人为乐”的传统继承下去,使她代代相传!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把这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附原文:
三十年前不用猜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太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