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国家意识培养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着这份作业,我有些愕然。
  这是这个班的学生第一次做我布置的英语新闻评论课作业:就任何一个话题,用英文写一封读者来信。这位学生就美国在东亚驻军的问题写信给《中国日报》编辑,对他们刚刚刊登的一篇评论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我应邀在三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班开过英语新闻评论课。我上这门课,侧重于英语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同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
  但是这份作业批判精神的指向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他批评《中国日报》那篇反对美国在东亚驻军的评论是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他认为美国对中国周边尤其是东亚的一些小国提供军事保护,“可能有助于这个地区的稳定”,“防止它们过度军事化”。他说,中国的迅速崛起让其邻国“感到紧张惊慌”是“很正常的”,而美国将这些国家置于它的保护伞之下,就会让日本这样的国家坚守其和平宪法,让菲律宾、韩国这样的国家“更有安全感”,也会防止中国对这些国家有时“武断”而“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这样大家都可以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中国也不会“为所欲为”,与邻国“刀兵相见”。这终归“也对中国人民有利”。
  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明明是地区种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根源,也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怎么会有了“积极的一面”而终归“也对中国人民有利”呢?这样的观点我完全不能认可。
  不过我还是按捺住了直接批驳学生观点的冲动。我只是客座教授,上课来下课走,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与学生的交流非常少,因此对这些90后青年学子的思维方式十分生疏。如果这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公开发表的文章,我不惮直言不讳地同他争论,并且质问他有没有国家意识。然而这只是一份学生作业,学生们提出这种观点,可能是批评美国霸权和在东亚军事存在的传统论点和阐述方法未能打动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也可能是年轻人故意显示自己的离经叛道来宣示他们的与众不同,当然也有他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不够深刻全面的原因。当时日本首相安倍要修改和平宪法的问题也没有浮出水面,一些年轻人在对我们中国自己的官方立场保持怀疑和距离的同时,总是很相信外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报道和政府声明。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批评这位同学的观点“政治不正确”,并不是妥当的做法,因为这不是说服而是压服,而压服的结果往往是越压越不服。
  我让学生们先相互评改他们的作业。阅评这份作业的学生认为其观点新颖明确,持非常肯定的态度。显然,认同这种观点的学生不是个别的。于是我决定在下次课上抽出一点时间,专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先私下征求这位学生的意见,问他是否同意把他的观点拿到课上来讨论。他说没有问题。同时他也表示,他在作业中提出的只是他一方面的观点,他其实也有看到美国在东亚驻军不好的一面,比如加深了地区的分裂和不信任感,造成了安全困境并引起了军备竞赛。他也承认他提出的美国的军事存在防止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化的观点也很不靠谱。这表明这位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看法也未必就是他的一定之见。但是他和一些学生潜意识中还是有美国的军事存在对一些国家是有保护作用的,以及对地区的安全稳定是有促进作用的这种看法。
  课堂讨论时,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们发表意见:美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军事存在,对地区的稳定是一种积极因素吗?中国的迅速崛起对邻国构成了威胁吗?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武断”而“咄咄逼人”的吗?
  在学生们谈了他们的看法之后,我着重和他们讨论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问题。我首先请他们想一想,美国是否允许在它的周边地区有任何军事存在?虽然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射程可达莫斯科的导弹,但苏联1962年10月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后,发生了什么?
  其次,对于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是否为了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我让他们看看美国人自己是怎样说的。我给他们看了美国冷战著名智囊人物之一乔治·凯南在1948年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的两段话。凯南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处处长。他在1974年解密的这份备忘录中说:
  “我们拥有世界50%的财富,但人口只占世界的6.3%。这个差距在我们和亚洲人之间尤为巨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难免会成为嫉妒和怨恨的目标。下一时期我们的真正任务,是设计一种关系模式,使我们得以保持这种差距而又不危害我们的国家安全。”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下一个时期,我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将主要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我们应当仔细研究,看看太平洋和远东世界哪些部分对我们的安全绝对至关重要,我们就应当让我们的政策集中在确保这些地区由我们可以控制或者依赖的人掌握。……日本和菲律宾将是这样一个太平洋安全体系的基石,如果我们能设法做到有效地掌控这些地区,在我们这个时代,远东就不会有对我们安全的严重威胁。”
  显然,美国的太平洋安全体系,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其目标就是要保持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而又不危害其国家安全。我让学生们注意:这里有一个字提到为了亚洲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吗?没有。他们关心的只是“我们的——也就是美国的——国家安全”,不允许有“对我们安全的严重威胁”,所谓的军事保护对象,也是“对我们的安全绝对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控制或者依赖的”那些人或国家。
  除了摆出凯南的这两段话,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石是美国的安全,我没有再去多讲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只是和学生们开玩笑地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好像没有你们这样的国际主义情怀呢。我更没有直接去批评认为美国在亚洲军事存在有其积极因素的观点是国家意识淡薄的表现。我甚至始终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改变他们的想法,接受我的观点。
  我事后也没有问过学生们在这次讨论之后是否有了新的看法。但是我看得出,凯南的那两段话他们此前闻所未闻,看到之后很有些吃惊。而这必然有助于他们了解美国在亚洲军事存在的实质,从而也会使他们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这件事,也使我对国际传播从业者的国家意识培养有了一点新的体会。
  第一,对青年学生中有些看似“叛逆”的想法,不应该纵容,但也切忌简单地打棍子。因为不问青红皂白地打棍子扣帽子的做法,多半会使貌似叛逆变为真正叛逆。
  第二,国家意识的培养方式要得法。我们一直在提倡爱国主义教育,想来这些学生也是自小就上过不少爱国主义教育课的。但是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有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认同的问题呢?诸多原因中,一个原因应当是他们在正规渠道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敌不过他们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为什么会这样?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只能很感性地认为,这些正统教育大都是采取灌输的方式,虽然内容不错,但是手法过于单一,而且功利性的“我说你就得听”的宣教目的太明显,反而容易引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如果通过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主动地获取和接受,效果会更好。此外,这样的教育,更需要提高学生对与我们国家利益有害的各种思潮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他们批判精神的指向不要错乱。这就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观点,通过比较鉴别,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国家意识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也非哪一门课哪一个任课教师的功力所能达成,而应当是靠学校、社会所有与年轻一代有接触的人随时随地在方方面面做工作。如果社会舆论的主流对国家利益和国家意识的认同程度不高,甚至会有逆向思潮的负能量经常不断地影响学生,那么仅仅责怪学生和年轻人是无济于事的。而这种影响和削弱我们国家意识认同的逆向思潮和势力,也是方方面面无孔不入的。比如,很多西方媒体提到新中国的前30年,动辄就将之定性为中国“闭关锁国”“自我孤立”的时代,一笔就抹杀了西方对新中国封锁禁运的历史错误。而我们自己的很多媒体和学者,也毫无警觉地接受了并且重复着这样的说法。这样违背历史事实的自我否定,是非常有害的。
其他文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该书自2014年10月出版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关注。“从高原到高峰”可谓当下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构筑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攀登新
期刊
2015年9月16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运行。该中心由文化部与上海市共建,是中国首个采取部省(市)合作新模式进行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海外文化中心。短短5个月,这所建在欧盟区中心地带的中國文化中心已经举办了几十场活动,成为在欧洲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被当地人称为“中国之家”。在新春丙申猴年到来之际,笔者在布鲁塞尔采访了中心主任严振全。  记者:请您谈谈中国政府为何选在布鲁塞尔设立中国文
期刊
2015年12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影业公司、德国NDR联合出品的英文纪录片《鸟瞰中国》荣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  大美河山、华彩人文,纪录片《鸟瞰中国》用它特有的视角抒写出中国壮阔、多元的人文地理。鸟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宏大的视角,能以这样的创意统领作品全篇,实属非凡。历史上下五千
期刊
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正式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以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被中英两国媒体作为重要外交事件加以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习近平访英”的新闻框架,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构建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
期刊
高校的对外传播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传播力。中国“211工程”大学(以下简称“中国211高校”)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面向21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的挑战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传媒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选取211高校作为中国高校的样本进行考察,通过Facebook、Instagram社交媒体平台和Googl
期刊
一、领导人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  “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泰晤士报》,被用于对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仪态的描述,其定义仅为“礼貌举止”。1965年,美国埃德蒙德·古里恩教授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定义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其把公共外交定义成“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此后,很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都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国务院将其定义为“一类依靠国际间
期刊
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在广播里听说中国宣布终结独生子女政策时表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随后,这位38岁的北京居民表达了这样的感慨:“放开了有什么用。只有富人才能养得起二胎。”王师傅说。  王师傅有个11岁的儿子。他说即使他想再生一个孩子,也养不起。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中国人等待了三十多年该政策才得以终结。面对迅速老龄化的社会及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全面放开二
期刊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西文化的互相对话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的基本语境,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本源性差异,文化中一些核心词汇的翻译成为客观、原汁原味地重现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环节。翻译不仅是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传递,更是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民族生活和文化之间本源性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是文化呈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是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语言翻译,其目的在于输出文化,在中西文化对话的语境中,
期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一种协商民主制度。  一直以来,海外对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存质疑之声,认为政协是“清谈部门”,是“花瓶摆设”。各级政协委员虽然可以畅所欲言,但属于“白说谁不说,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由此下结论:中国不存在真
期刊
近两年来,新华社阿拉伯文专线抓住习主席出访中东、埃及总统塞西首次正式访华、中阿博览会等契机,采写了一批重点精品稿件,被阿拉伯媒体中影响力较大的埃及中东通讯社、《华夫托报》等全文转发。同时,新华社还分别与埃及《金字塔报》《共和国报》、约旦《宪章报》、沙特《利雅得报》等进行了专版合作,彰显了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效提升了中国媒体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打包推送”模式更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  新
期刊